×
七县知县罗学旦

浏览次数:-作者: 方志办 信息来源: 转自本网 发布时间:2019-07-22 11:33:49

七县知县罗学旦

郑桂元李晨阳

他曾七任知县,罗师杨却说他实不善宦

他创作的《万寿生生》《佛说佛名经》图册为清宫内府所藏

其《乌鲁木齐赋》曾长期被当作是纪晓岚所作

兴城东郊的宁新街道水楼村石陂窝,是客家研究大家罗香林的出生地。距罗香林故居五百米开外的社角围,一座普普通通的老屋,一副七篆流风;八旗化雨的对联已经连续张贴了二百多年。鲜为人知的是,这副对联出自《四库全书》总载、乾隆帝师曹秀先,他所评价的正是此屋故主——罗学旦。

一、罗学旦简传

罗学旦(1707-1781),字次周,号鲁亭。雍正十三年,28岁的罗学旦以拔贡的身份踏入官场,初充正白旗官学教习。八旗官学是清王朝教育八旗贵族子弟的学堂,隶属于国子监,教学严谨。罗学旦任教习时,谨礼节、严课程,弟子入见虽燕闲必正衣冠,否则面折之,主管官员和硕简亲王很敬重他,认为他教训有方,特赠匾一方。某次皇帝巡视国子监,由罗学旦进讲四子书,深得意旨,特写一福字以赐。罗学旦声音洪亮,大学士于敏中私下告诫他,罗学旦反驳道,我是在代圣贤立言,理当如此。

罗学旦任教习三年期满,成绩一等,拣选为知县任用,分发四川,历任犍为、资阳、遂宁、威远、定远、蓬溪知县。自张献忠起义,四川城社俱毁,定远(今武胜县)雍正八年才重建县治,学宫初创。乾隆十二年,定远知县罗学旦上任次日即视察学宫,认为伊欲人文蔚起,风流而令行,端自学宫始,于是捐俸百金以兴文庙,邑人相继慷慨解囊,历时八月建成。光绪《定远县志》评价他倡修学宫,振兴文教,一时士风丕变,并认为他是以卓异升迁去。咸丰《兴宁县志》也评价他为治有吏才,沉冤疑狱,多所昭雪,还记载了蓬溪县三年沉冤,罗学旦莅任即一夕昭雪的一节事迹。

事实上,罗学旦并未得到升迁。约乾隆十七年,罗学旦四川任满,此后一直闲居。至乾隆二十六年,他才讨了个直隶大城知县的官,就这都还是靠他进呈《万寿生生》、《佛说佛名经》图册,得了乾隆皇帝和太后的喜欢才得到的。罗学旦性格刚直,事上官不肯阿谀,故官场屡屡受挫。乾隆二十九年,直隶总督方观承参奏罗学旦经办子牙河工程既不在工料理,任听县丞短发价值,以至民夫逃逸。甚且纵令居民占种,按亩索钱,置民瘼利害于不问。皇上震怒,罗学旦被革职谪戍新疆。五年后罗学旦才从新疆撤回,年届六旬的他似乎毫不为意,竟又纵情高歌写出了一篇洋洋大赋《乌鲁木齐赋》!甚至在乾隆四十六年的三月三日,七十四高龄的他仍与时任知县卫晞骏泛舟兴宁鲤湖,仿兰亭雅韵而作了首《鲤湖修禊》诗!

二、令皇上、太后大悦的二幅书画

不善为官的罗学旦,在书画方面却颇为擅长,他的二幅书画曾进呈御览,被皇家内府所收藏。

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皇帝南巡,对进献诗画的官员举人们大多赏缎一疋,进献《万寿生生》图册的罗学旦却获赐四疋,并命修入国史馆,可见是颇称乾隆心意的。《清实录》曾记载此事。2015年,故宫博物院九十周年院庆举行普天同庆——清代万寿盛典展,展出的故宫藏品中即有罗学旦的《万寿生生》图册,图册说明为四川蓬溪县知县罗学旦书清乾隆写本,禹鼎篆,不分卷,进呈写本。磁青纸,册页,泥金框栏,行格。 一篇介绍此次展览的文章提到,为烘托清代帝后万寿的喜庆气氛,展览序厅四周墙上用不同的篆体寿字装饰,这些寿字即出自清人罗学旦的《万寿生生图》。

咸丰《兴宁县志》记载,在己卯(乾隆二十四年)太后万寿期间,罗学旦又曾进献《万佛图》,太后大悦,赐香珠金扇荷包。今查民国国民政府古物陈列所编撰的《内务部古物陈列所书画目录》,罗学旦此次创作进献的应是《佛说佛名经》册页。该书册共十册,金丝阑,磁青笺本。纵七寸九分强,横七寸四分强。泥金楷书。册各十一页。各册背面,描金佛像。上方均有楷书分标偈赞题识。前后各有描金云龙一页。其中第一册有万佛图经序一页,楷书计十六行。第十册有楷书一页,赞语八行,款原任四川蓬溪县知县臣罗学旦薰沐敬书恭进。

三、出入汉魏六朝的《乌鲁木齐赋》

清初开疆拓土,国家大一统的盛世局面,使乾嘉间兴起了一股创作边疆舆地赋的文学风潮,其中关于新疆的辞赋最为著名的,是被边疆史学家吴丰培先生称为新疆四赋的《新疆北路赋》《新疆南路赋》《天山赋》和《乌鲁木齐赋》。《乌鲁木齐赋》最早见于嘉庆年间编撰的新疆志书《三州辑略》,作者署名为纪昀,此后相关书籍都因袭了这一说法,但《乌鲁木齐赋》的真正作者实为罗学旦。咸丰《兴宁县志》记载,罗学旦旋补大城知县,在任三年,以河工被议,谪戌,进《乌鲁木齐赋》,遂复原职。清代兴宁籍的考据家胡曦曾亲眼见过该赋的初写本,写本用云蓝金花笺书写,凡三十四版,版长五寸,广三寸二分,一帧六行,行十六格,空三格抬写,每行凡十三字,泥金书,末署原任直隶大城县给衔知县臣罗学旦恭进十七字。纪昀的相关著作中均未收录此作,近年也有学者论文指出这一错误,因此可以确认,《乌鲁木齐赋》的作者并非大学士纪昀而是兴宁的罗学旦。

罗学旦曾著有《鲁亭诗集》,但已久佚无存。1973年,罗香林教授将其遗存诗文辑为《鲁亭诗文钞》收录于《兴宁先贤丛书》第五册,内中即有此赋。《鲁亭诗文钞》存有《答林良铨慰赠即步原韵》诗五首,从该诗弹指胥江十二年一望楚天人不见日月销磨鞍背上,红山呵冻五年多。未了生平志补遗,骚人何事见秋悲。兴来拟作三都赋,赋得新疆全盛时。等诗句可知,罗学旦模仿左思《三都赋》创作《乌鲁木齐赋》,是在谪戌乌鲁木齐五年之后的湖北归途之上,时间是与林良铨苏州分别十二年后即约在乾隆三十二年。《乌鲁木齐赋》序中有言恭奉慈庆,推断罗学旦完成该赋后进呈的时间是在乾隆生母崇庆皇太后八十大寿的乾隆三十六年。

咸丰《兴宁县志》说罗学旦天性嗜学,自少至老未尝释卷,其为文渊博瑰丽,出入于汉魏六朝间。《乌鲁木齐赋》全文洋洋洒洒二千四百一十二字,描述了当地的历史渊源、山川形势、资源物产和历史人文,铺张排比,辞藻华丽,多有汉魏大赋风貌。胡曦评论此赋瑰姿璚采,上驾都京,书法尤直逼二王,是将罗学旦此赋文学水平视如赋作名篇《三都赋》、《二京赋》,书法亦有王羲之、王献之的风采,虽嫌夸张过誉,然从诗赋、书法都颇为有名的胡曦口中说出,应也不可小看。值得注意的是,罗学旦之孙罗煌亦曾作有二千余字的《台湾赋》一篇,可谓继祖风烈,罗香林评为虽气骨少逊,而典型辄正。

四、罗学旦小评

今所知与罗学旦交往密切的诗友正是林良铨。林良铨,广东平远县人,字衡公,号睡庐,雍正二年由贡生保举方正贤良,曾任四川大竹、成都等县县令,官终苏州府总捕同知,乾隆二十年刊刻有《岭南林睡庐诗选》,清代学者沈德潜赞之为直继南国五子,罗香林谓其诗风骨为岭南的王(维)、孟(孟然)。诗选内有与罗学旦诗四首,《寄蓬溪令罗鲁亭明府》谓分金真鲍叔,拔剑过王郎。自昔为儒谨,而今作吏良,可见林良铨对罗学旦的为人、为官评价甚高。民国时,罗香林的父亲罗师杨编修《东门罗氏族谱》,为罗学旦作传时称公宦成归里,囊橐萧然,每乘舆赴邑,其家人必典衣饰簪珥以偿其值,感叹他久仕犹贫,计何拙也?直不善宦耳!罗学旦为官二十年,仍住先祖老屋,并未另建新居,且居所颇为狭小逼窄,也从侧面反映了他的清贫。

《岭南林睡庐诗选》由罗学旦逐诗点评,并由其作序,可见这位岭南名诗人对他的文学水平是肯定的。有当代学者评论罗学旦希图借向朝廷进献作品邀宠以获取仕进,从其性格、生平经历来看这一评价是有失公允的。康乾时期,皇帝屡次南巡,朝廷数次举行万寿盛典,不论是名公巨卿还是一般士子多有献诗之举,如梅州名士宋湘亦曾进献《五旬万寿记册》,其动机并不全是邀宠以获取仕进,大多应出自逢此盛世与天同庆之心。抛开创作动机不论,罗学旦的文学艺术水平也应得到足够的重视。除《万寿生生》《佛说佛名经》《乌鲁木齐赋》外,罗学旦的其余书画作品如何已无从得知。然凭此三幅作品,民国《中国画学全史》与近年编撰的《历代著录法书目》两部书画史论著已将罗学旦名列于中,其艺术水准已见一斑。

(感谢西部客家文献中心名誉主任陈伟平老师协助提供史料。作者单位:兴宁市地方志办公室)

站群导航
  • 党群部门
  • 政府部门
  • 乡镇街道
  • 梅州网站
  •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