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宁
36°
高温
兴宁
15:00发布
兴宁
15:00发布
36 °
多云
西南风 1级
空气优 43
相对湿度 45%
高温
今天
多云
26°/37°
周三
阵雨
26°/36°
周四
中雨 / 多云
26°/33°

繁體 丨 手机版 丨 RSS订阅 丨 无障碍浏览

首页 > 走进兴宁 > 历史文化 > 历史人文

《兴宁县志》(1992年版)人物传略(二)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 本网 发布时间:2018-07-10
[字体:  ]

张瑾瑜

  张瑾瑜(1914—1935年),女,原名琼珍,永和区大成乡人。民国16年(1927年)。张在大成小学读书时,受农民革命运动的影响,一面读书,一面参加革命活动。虽遭其父母千方百计的阻挠,她亦冲破重重困难,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革命活动。翌年春,加入共青团。同年10月,即远离家乡与陈坦等人到九龙嶂参加县委工作。此后,她深入大坪河岭、大塘等村,建立大坪河岭共青团支部。民国18年3月,兴、五、龙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张瑾瑜在干部训练班工作,后到兴宁、龙川、寻乌交界的20多个乡镇组织发展农会、赤卫队,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建立革命武装。这年上半年,年仅15岁的她即转为中共党员。次年春,张瑾瑜、刘思振受县委派遣到黄陂新村成立中共兴宁第三区委会,刘任区委书记,张任区委委员。同年12月,兴、五、龙县苏维埃政府改组,张任县苏维埃政府妇女部长。她同罗屏汉在革命斗争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结为夫妻。

  民国20年(1931年)11月,罗任红军十一军独立营政委,张任独立营营部党支部书记兼宣传队长。翌年初,张随罗调任江西会昌县委工作,任会昌县委妇委书记。7月,会昌中心县委成立后,张任中心县委妇委书记。其间,张培训妇女干部,发展妇女党员,组织妇女慰劳红军,使会昌、寻乌、安远三县妇女工作面貌一新。民国22年8月,粤赣省成立。11月4日,张在粤赣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省委执行委员,任省委白区工作部部长。她在毛泽东直接指导下工作,及时将中共中央白区工作部的六七指示信精神,贯彻到敌占区域的县、区两级。同时,还培训军政干部,支援游击战争,在兴、龙、寻南一带牵制广东军阀北犯中央苏区的军事行动。

  主力红军北上抗日后,张随中央分局项英、陈毅部向粤赣边突围,在信丰、安远之间遭敌包围。民国24年(1935年)5月,经反复冲杀,张所在部队突围到安远高云山芦村茶坑时,复受敌围攻。当时张有孕在身,行动不便,危难时刻她命令同志们突围,自己担任掩护。最后,面对扑上来的敌人饮弹自尽。

陈锦华

  陈锦华(1906—1935年),字罕,又名济民,福兴区矮岗人。民国9年(1920年)考进兴民中学。民国14年进入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随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到达兴宁,被留在国民党县党部工作并领导农民运动。翌年2月,中共兴宁小组成立,陈是党小组成员。同年春夏,经陈等人的艰苦发动,全县农会组织很快由平原地区发展至山区。乡农会由原来4个增至36个,会员1万多人。

  民国16年(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陈到汕头向彭湃汇报工作,正欲返回兴宁时,遭反动当局逮捕。他受尽酷刑,不露真情。同年10月,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嗣后,经常活动于神光山和县北山区罗浮等地,成立农会组织,建立党支部。县反动当局对他极端害怕,扬言平地里出了一只大老虎,一定要除掉!但因陈有群众基础,敌人几次围捕都扑空。民国18年春,任中共兴宁县委书记,与罗屏汉在罗浮、大坪发展农会,建立党组织。经一年努力,全县党组织发展为10个区委、77个支部、700多名党员。次年5月,被选为东江工农兵政府执行委员。12月,以东江特派员身份到兴五龙县委所在地新村苏区指导工作。民国20年4月,党内肃反运动扩大化,乱抓乱杀AB团分子,兴五龙游击总队由原来200多人减为二三十人。此时,陈临危受命,接任兴五龙县委书记。12月,县委机关撤到寻乌,并在那里重建县游击总队。民国21年3月,调任安远县委书记,配合中央苏区,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民国23年7月,调往瑞金中央军区政治部,以巡视员身份,经常到各县指导工作。红军主力长征后,陈任粤赣边区军政委员会委员。次年6月,回寻乌、兴宁一带从事秘密工作。在寻乌蛤蟆村遭敌围捕。他数处受伤,不能走动,被敌关进兴宁县府监狱,经受百般折磨,始终坚贞不屈。关押十多天后,因伤口发作而殉难。

  1952年7月18日,经兴梅专署批准,将烈士家乡命名为锦华乡。

罗屏汉

  罗屏汉(1907—1935年),原名庆良,别名志鸿,大坪区白云乡人。

  民国13年(1924年),罗考入县立中学读书。其间,受农民运动影响,积极参加学生运动,经常同农运负责人到小洋下等地从事革命活动。民国15年春加入共青团,同年10月转为中共党员。翌年春,与兴宁地下党领导人蓝胜青到广州参加革命活动,后在敌人跟踪追捕下返回兴宁。同年5月18日,参与组织攻打县城的武装暴动。不久,在大坪达务小学组织100多人参加的大坪青年会,同官僚土豪作斗争,被大坪警察局逮捕。几经严刑拷打,始终没有暴露自己身份,后经保释出狱。

  民国16年(1927年)9月3日,罗参加攻打县城的农民暴动。后按县委决定在大坪、罗浮边远山区,开展土地革命斗争。次年初,大信上下畲成立红军第三营,罗任营长。7月盾,到龙川大塘肚村等地建立党支部,革命势力发展到兴龙交界的许多乡村。通过袭击民团,缴获枪械,武装队伍,遂成立东江游击队,罗任政委。是年冬,出席中共兴宁县委在九龙嶂召开的扩大会议,当选为县委委员。东江特委选定大塘肚为兴五龙根据地的中心据点,并在此召开兴五龙三县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苏维埃政府,罗为常务委员.分工负责农运。此后,东江游击队改编为兴五龙游击大队,并组建东江独立连、独立营,罗先后任连、营党代表。民国18年5月,罗浮全境解放,使寻乌、平远、兴宁及龙川大岭一带根据地连成一片,独立营和县大队得到发展壮大。同年秋,在大信石南村成立兴宁县革命委员会,罗屏汉任县革委主席。10月,中共兴宁县委改选,罗任县委书记。

  民国19年3月25日,刘光夏率队攻打寻乌澄江受挫后,罗鼓励从战场上回来的20多人振作精神,从头干起,并在黄陂新村苏区重组东江游击大队。11月下旬,东江游击大队和平远、寻乌、龙川游击队整编为红十一军独立营,罗任政委。独立营在丹竹楼打了胜仗,扩大了苏区,武装力量扩编为寻乌独立团,罗任独立团政委。

  民国21年(1932年)初,会昌刚解放不久,罗屏汉偕妻张瑾瑜调往会昌县委。3月。任会昌县委组织部长。7月,中共会昌中心县委成立,邓小平任中心县委书记,罗屏汉任组织部长兼会昌县委书记,在完成扩军支前、发展生产等各项任务,特别在党的思想、组织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培训了一大批党政干部,全县建立13个区委、82个党支部。有党员2500多人。8月,上级指示成立江西军区第三作战分区,钟亚庆任指挥员,邓小平兼任政委,罗屏汉任政治部主任。他们多次带领苏区军民打退闽、粤进犯之敌,为慑卫红都瑞金、巩固中央苏区贡献了力量。

  民国22年(1933年)4月底,罗屏汉接任会昌中心县委书记。6月,罗在寻乌南扒召开战地会,决定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扰乱敌人的后方。会后,他指挥游击队,在龙川一带击溃陈济棠部和兴、龙、平、寻联防大队长谢海筹部,攻克安远大单坑靖卫团。以及截获粮食、食盐、枪枝、马匹等一大批军用物资。8月,粤赣省成立,罗屏汉当选为省苏维埃执行委员。9月初,罗率部袭击兴宁大坪团防,打死团防队长等10余人,俘敌10余人,缴获长短枪30多枝。同年11月,中共中央军委任命罗屏汉为闽粤赣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他率部从筠门岭出发,回师兴、平、寻、龙边境,开展游击战争。12月,为配合主力红军粉碎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罗亲自指挥游击队烧毁粤东通往赣南地区重要交通线上的五华三多齐、龙川通衢鱼子渡等4座公路大桥,有效地牵制粤军北上围剿中央苏区的兵力,保卫了中央苏区南大门,后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刘伯承曾撰文表彰。

  民国23年(1934年)8月,罗奉命调往赣南省委,率赣南挺进队100多人在兴、龙、寻一带与兴龙县游击队一起,坚持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主力红军长征后,罗到东江主持白区工作。与周建屏等会师后,在寻南召开会议,成立粤赣边区军政委员会,罗任委员会主席,周任副主席。他们将部队整编为三个大队。罗率第二大队抵达兴龙根据地,与敌作战多次。翌年7月9日,带领12人转战龙川径口,被叛徒出卖,遭敌包围。当时罗已三处负伤,警卫员潘秉星要背他走。他恳切地对潘说:能保存一个就是一个,快走!潘忍痛走后,罗把敌人火力引过来,退到大坪鸭池村牛屎甲坟地里,怒视着凶恶的敌人,把最后一颗子弹射进自己的胸膛。

  1952年7月28日,经兴梅专署批准,将大坪区的白云乡命名为屏汉乡。

蔡梅祥

  蔡梅祥(1907—1935年),大坪区吴田乡人,曾任兴龙县委书记、粤赣省临时苏维埃执行委员等职。民国16年(1927年)8月,经罗屏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黄坑、吴田、黄沙塘等地从事农运工作和建党活动。兴五龙县苏维埃政权成立后,任岗马龙坪(罗岗、罗浮、石马、龙田、大坪)区委书记。次年10月,被选为中共兴宁县委委员、县革委委员。民国19年12月,任兴五龙县委常委。民国21年4月,陈锦华调任安远县委书记后,蔡主持兴五龙县委工作。其时由于苏区肃反扩大化,许多同志被当作AB团分子杀害。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蔡与罗义妹等恢复了党和群众组织,吸收了一批游击队员,并于6月主持成立中共兴龙县委会和兴龙县革命委员会。蔡任县委书记兼县革委主席。

  民国22年(1933年)8月16日,中央人民委员会决定成立粤赣省,由刘晓、罗屏汉、蔡梅祥等37人组成粤赣省临时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此后,蔡坚持在兴、龙、平、寻一带组织反围剿工作。翌年冬,为配合主力红军长征,扫除反动据点,他率队化装潜入寻乌岑峰炮楼,缴获一批枪枝弹药,放火烧毁炮楼,受到省军区表扬。次年8月3日,在大坪南蛇坑村工作时,被敌国捕。后押至兴城,惨遭杀害。

曾万里

  曾万里(1903—1938年),字曼离,宁新区洋里乡人。中学毕业后,自辟书斋努力自学,民国10年(1921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旁听。一年后因母病重,遂弃学回里侍奉汤药。此后即广置图书.发奋在乡自学,并著文在《宁潮学报》上发表。民国17年秋,接任兴民中学校长,并以自己的工资作为奖学金,奖励家庭清贫、学行兼优的学生。时值白色恐怖遍于城乡,10月中旬,学生裒文枢(裳文殊)被捕,曾竭力营救袁出狱,并助其远走广州。30年代初,曾藏书已有万余册。此时。他以发展地方文化为己任,在司前街创设私立载璋图书馆,并从其店产中拨定常年经费,聘请专人管理,定时开放,供众阅览。以后陆续添购新书,至后期藏书达4万册。1950年该馆藏书全部赠给人民政府,充实了县图书馆。载璋图书馆之创立,为兴宁文化史上所仅见。办馆数十年,在开拓民智,发展地方文化方面作出贡献。

  民国27年(1938年),曾万里病故,终年35岁。

罗雅达

  罗雅达(1871—1939年),字绮文,宁新区大圳乡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萧惠长倡办新学,他极力支持,任兴民学堂董事。翌年与罗幼山在城内创办罗氏植基学堂,以扩大新学阵地,并亲任学监之职,治校颇严。他为人笃实,教学认真,使植基学堂办得颇有名气。

  宣统三年(1911年),罗接任县劝学所所长。其间,为兴民迁址、改办中学,出力尤多。民国7年(1918年)兴民中学校长陈少岳病故,校董事会推举罗兼任校长。翌年冬,因省厅明令劝学所所长不能兼差,乃辞校长职并推举罗幼山继任。其时全县师资仍缺,他又开办兴宁师范速成科。学员学习一年,毕业后由劝学所介绍到本县及邻县小学任教。同时,致力于整顿各乡小学教育,及在家乡创办以彩小学(大圳小学前身)并任董事长。民国9年出任和平县长。两年后任揭阳地方法院检察官,不久辞官还乡,赞助罗健瞻创办兴光电灯公司。民国16年任县筑路委员会委员,参与公路兴筑工作。民国24年任县营房建筑委员会主任。民国28年在家病逝,享年六十有九。

黄文杰

  黄文杰(1902—1939年),原名祥庆,大坪区新塘乡人。民国9年(1920年),考入兴宁县立中学,曾任学生会长。民国14年春,考进黄埔军校,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lO月,由军校党组织推荐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就读。毕业后分配到苏联伯力、海参崴一带从事党的工作。民国20年,黄文杰奉调回国,在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一二八淞沪抗战中,黄发动工人和广大群众组织义勇军支援十九路军抵抗日军侵略。民国22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由上海迁至江西中央苏区。党中央在上海建立中共上海中央执行局,黄任执行局职工部长。同年9月,党中央决定成立上海中央局,黄文杰任代理书记、书记。民国24年2月19日,上海中央局遭到严重破坏,文杰被捕入狱,被判处15年徒刑。先关押在上海,后转押于南京宪兵司令部监狱。黄在狱中严守党的秘密,鼓励难友团结战斗。

  抗日战争爆发后,黄文杰经组织营救出狱,在八路军南京办事处任职。10月,南京办事处迁至武汉,黄任中共长江局组织部副部长、秘书长。

  民国27年(1938年)初,黄文杰以驻广东特派员身份到达广州。1月,成立八路军广州办事处。他与张文彬、廖承志、薛尚实等以广州办事处为活动地点,开展工作,使广东的抗日运动逐步发展。随后,黄根据长江局的指示精神,与张文彬、薛尚实认真研究广东的斗争形势,认为广东已具备建立省委的条件,应迅速组建广东省委。4月间,经党中央批准组建了以张文彬为书记的中共广东省委。省委成立后,黄积极参与制定广东党组织的工作方针。10月中旬,中共长江局为应付广州将沦陷的局势,特派黄会同广东省委代理书记李大林召开紧急会议,作出省委机关和八路军办事处迁往粤北并成立中共广东西南、东南特委的决定。黄为落实应急措施而日夜操劳。

  民国28年1月,文杰参加周恩来在渝主持召集南方各省委领导人的会议后,积极做好中共南方局的组织工作。他身患肺病,仍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撰写政论文章,出版《论政党》一书,常以绚之、烂光等笔名在《群众》、《解放》、《新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宣传党的抗日纲领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同年10月病重,抢救无效,不幸逝世。黄文杰逝世后,重庆办事处全体同志甚为哀痛。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亲自送葬至墓地。《新华日报》、《群众》杂志均出版专刊悼念。叶剑英在悼念文章中称赞黄文杰农民气质浓厚,做事负责认真,有骆驼般精神。

刘子超

  刘子超(1907—1942年),原名起亚,又名苏华,新圩区鲤湖乡人。民国15年(1926年),刘在兴宁县立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初,学校当局以煽动学潮破坏教学等罪名,开除他的学籍。此后,刘到梅县东山中学念书,半年后,又遭逮捕。在一个风雨之夜。他越瓦面脱逃。民国17年,从兴宁逃往上海,考入上海艺术大学,并参加上海的中共地下党工作。经常与潘汉年、李初梨、冯乃超、王学文等来往。刘在他们指导下,通过刻苦自学,成为党领导下的上海社联青年理论家和鼓动家,曾在上海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发表演说,并参加闻名全国的中国社会史论战,在报刊上发表《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批判的批判》、《唯物辩证法与严灵峰》等论著。民国25年初,刘离开上海到山西,翌年12月,任华北军政干部学校校长。民国27年4月,在抗日新军中任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司令员(旅级)。翌年6月,随徐向前、朱瑞到山东任八路军第一纵队宣传部长。民国29年,任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翌年12月11日,山东纵队领导机关被日军包围。在突围战斗中,刘子超不幸以身殉国。民国31年延安《解放日报》上有朱总司令纪念抗日战争五周年的文章,提出要为刘子超等先烈复仇。

陈衍鉴

  陈衍鉴(1918—1942年),兴宁城镇北街道生陈屋人,是菲律宾归侨陈辅南之子。早年在衙背义正小学读书。民国25年(1936年)春,前往南京,投靠当时担任军政部军械司司长的胞叔陈宇飞。抗日战争爆发后,毅然投笔从军,考入航空学校,接受飞行训练。民国27年2月15日奉命出击,轰炸盘据豫北准备南侵之敌。是日上午,与战友驾机12架至郑州上空,后飞过新乡,即分为两队。一队炸毁淇县北方高村桥附近敌坦克20余辆;一队轰炸停放在安阳飞机场的敌机10余架。同时低飞扫射大名附近的敌密集部队。陈衍鉴作战英勇,受到嘉奖。后在汉口空战中,再次立功。

  民国29年(1940年),陈被选送前往美国高级飞行学校深造。经两年艰苦学习,出色完成战时飞行训练的各项任务。毕业时,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接见和嘉勉。民国31年5月10日,驾驶P—39驱逐机进行回国前最后一次练习时,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上空失事,不幸牺牲。翌日,举行葬礼,骨灰安置于格鲁吉亚军人公墓第一墓穴。中国空军总部呈报国民政府批准,追认陈衍鉴为抗日烈士。

罗斧月

  罗斧月(1857—1942年),字献修,龙田区蓼塘乡人。17岁考取秀才,后被选入广州广雅书院学习,专攻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得到两广总督张之洞的赏识,被视为入室弟子。早年在龙田等地设馆授徒,前往就读的青年很多,王蔚奇、何晓柳、罗幼山、陈少岳、罗则桓、陈鸿初等都是他的得意门生。其后,历任廉州味经书院山长、兴宁师范简易科监督、兴宁官立公学堂监督、广东咨议局议员。宣统二年(1910年)参加举贡考试,录为七品小京官,分配至邮传部路政司任用,旋任京师大学堂经学教习。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兴宁县立中学校长。在任6年,悉心办学,校务蒸蒸日上。民国6年(1917年)后,担任兴宁坪塘神科学院汉学讲座。民国20年后任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晚年回乡,聚徒讲学。民国31年10月以年迈体弱,疾终里第。

  罗任教50余年,悉心研究经学,造诣深奥,于三礼尤为精通。所著《三礼札记》为传世之作,《兴宁县乡土志》(手稿本)今存县志办公室。

罗清桢

  罗清桢(1905—1942年),宁新区高陂乡人。民国11年(1922年)进兴民中学读书。民目18年秋到上海就读新华艺术大学西画系。翌年夏毕业后,先后在梅县丙村中学、松口中学和大埔百侯中学教书。

  罗从民国21年(1932年)夏起,与挚友陈铁耕一道投入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经5个月工夫,便刻出50多幅木刻。其中《起卸工人》等10幅编印成木刻第一集,寄请鲁迅指导。鲁迅对其作品极为赞赏,在法国举办的革命的中国新艺术展览征集作品时,推荐《起卸工人》等五幅作品参加展出。鲁迅选编《木刻纪程》时,又把清桢的《韩江舟子》、《夜渡》等4幅选进集子。

  民国23年(1934年)春至24年,清桢木刻第二、三集出版,并参加在天津举办的《全国木刻联合展览》。同年6月12日,启程东渡日本深造。日本艺术家得知他最初是用伞骨磨制成的刻刀,刻出如此好的作品时,感到十分惊讶,很佩服他的创造精神和毅力。回国后,在松口中学任教。其问,组织黑白木刻研究会,培养出一批木刻新秀,出版了两期木刻画刊。鲁迅为该画刊封面题字。民国25年秋,到大埔百候中学任教.在中共大埔地方组织关怀下,艺术创作大为活跃。其作品《前瞻中的回忆》曾获莫斯科国际版画展一等奖。抗战爆发后,刻出《汽笛响了》(曾获莫斯科国际版画展二等奖)、《全国人民总动员》、《准备收复失地》等一系列战斗性强、艺术性较高的作品,并与诗歌配合,印成卡片,在各地广泛流传。民国27至30年,他带领一批青年,深入粤赣边区各县,一路走一路作画,画国难地图,写抗日标语和抗日春联,其时创作的《抗战三部曲》,直接表现了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进行英勇抗日的雄伟场景,深受抗日军民欢迎。罗的行动受到国民党当局的监视,不久受到通缉,但他毫不惧怕,一如既往。在文化围剿的白色恐怖下,国内不少木刻研究团体被迫解散,但罗忠诚地、执着地沿着鲁迅所指引的新兴术刻运动方向前进。鲁迅在《木刻纪程》小引中称道:据我所知道,现在似乎已经没有一个研究木刻的团体了。但尚有研究木刻的个人。如罗清桢,已出《清桢木刻集》二辑hellip;hellip;这都是值得特记的。在罗的带领下,兴宁一批木刻青年脱颖而出,成绩斐然。

  民国31年(1942年),罗再度到大埔百侯中学任教,遭到国民党当局的秘密审讯,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同年11月,因贫病交迫,在家逝世。当时兴宁文教界曾为其举行追悼会和举办遗作展览。1980年6月,为纪念新兴版画的先驱罗清桢,发扬光大新兴版画运动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在兴宁成立了清桢版画会。

罗蔼其

  罗蔼其(1868—1942年),字翙云,径心区新坳背村人。早年入县学,35岁中光绪癸卵科举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县设立学务公所,罗首任总董。翌年,因学制初更,师资缺乏,与王蔚奇、萧惠长等创办兴宁简易师范科(后改办为县立中学)。后入京,授内阁中书。在京期间,曾与邑人饶宝书协同取得地方资助,在北京和平门外骡马市大街潘家河沿,购置房屋四栋,辟为兴宁邑馆,以便利上京考试的乡人寄宿。直至50年代以前,兴宁在京工作及求学者仍受其惠。

  民国4年(1915年),罗蔼其返里,于本乡筑遁夫山房,聚徒讲学,远近从游者颇众。后受命主持志局,继修兴宁县志。就任后亲自拟定采访条例,悉力征集;尤着重舆地、户口与方言之调查及人物、艺文、史迹之实录。惜书未成而志局停顿,旋即在乡从事著述。民国16年,应国立中山大学之聘,任文学教授,讲授语言文字声韵训诂诸学,为学生所爱戴。罗蔼其学问渊博,曾著《客方言》十三卷及《尔雅注》、《京音准》、《遁夫山房诗文集》等。其中,《客方言》特为语言学界所重视,30年代中山大学为之刊行,列为大学文学院丛书第一种。1986年,广东省高教局又重列为《岭南丛书》出版。民国31年病逝。

陈穆民

  陈穆民(1915—1943年),原名其文,龙田区碧园乡人。

  陈出生于贫苦农家,靠借债念完初中。民国24年(1935年)前后,在龙田竞文、秀光等小学教书。民国26年七七芦沟桥事件后,参加兴宁县抗敌青年同志会和七.七学园,等进步组织。民国28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经组织安排在兴城创办抗战书报社,任经理,想方设法推销进步书籍、报刊。该社不仅是传播革命思想的阵地,而且是中共兴宁区委的地下联络点,常有同志在店里食宿、开会。经济发生困难时,他以运气不好、生意亏本为借口向家里要钱。其母亲典卖家产支持儿子做生意。同年冬,党组织为了扩大活动,在兴城西河背开办竞新布厂,陈又将家中已典出的3亩地加卖绝业,得款300元作为布厂资本,支持革命事业。同年冬,青抗会和抗战书报社先后被解散、查封,形势急剧变化,兴宁党组织转入地下活动。陈回至家乡龙田,积极参加建党活动。民国32年农历五月十二日,因叛徒告密被捕,关押在国民党闽粤赣边区总部。在狱中20多天,受尽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六月五日,惨死于狱中。

张杜鹃

  张杜鹃(1874—1943年)原名清源,字伟吾,宁中区鹅湖乡人。杜鹃是他在南洋主持报馆工作时孙中山给取的笔名。张在少年时勤奋好学,熟读经史,喜作诗文。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为谋出路考入广东将弁学堂。在校结识姚雨平、张醁村等人,并经姚介绍加入同盟会。毕业后,先在广东督练公所任职,后调新军炮兵中队。其间,张在对清政府不满的清军官中做工作,从中发展同盟会员。宣统二年(1910年)广东庚戌新军起义,张是领导者之一。起义失败后,前往香港,由胡汉民介绍到新加坡见孙中山,被安排在《兴中报》主管宣传工作。此后,历任《兴中报》、《华侨日报》、《中华日报》主笔,积极鼓吹革命。其所写政论文章,颇为孙中山赏识,亲笔题写文武全才条幅相赠。

  辛亥革命失败后,张在南洋一面继续办报,一面鼓励侨胞在国内投资办实业,以培育人才,支持革命。民国2年(1913年),与云南同盟会员赵养初商议发动华侨投资兴办云南个旧锡矿。及后,经云南督军唐继尧支持,签订了开发协议,开发后收到很大效益。唐赏识张的才华,特聘他为顾问,并委以唐氏代表身份,在南洋遘选一批华侨子弟到云南讲武堂学习。这批青年毕业后,有的返回广东。追随孙中山,参加北伐战争和后来的抗日战争,不少人后来成为有名的将领。

  民国16年(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张对蒋介石排除异已、专横独藏极为愤慨,曾作讨蒋檄文斥其不惜革命同人流尽鲜血,占来一己天下。

  时有广东省建设厅长邓彦华,在《建设月刊》发表污蔑丑化客家人的文章,引起广州各界客家人的公愤。张撰文严加驳斥,历述客家人的历史由来、社会地位和历代所作的贡献与功绩,有源远流长,人文辈出,功在国家,不容侮蔑等句。广州客属学生及各界客家人集会抗议,令邓彦华不得不公开道歉。

  民国19年(1930年)张在广州赋闲,以笔耕度日。当时挚友熊长卿等把他推荐给省主席陈铭枢,陈委派张任儋县县长。张到任后,整顿中小学教育,兴修水利,并致信南洋华侨,邀请他们投资建设海南岛。这些措施,取得一些成绩。后因不服水土致疾。任期不到一年,便辞官归里。

  在家乡,张倡导办起灌新学校,并向社会募捐集资加固宁江河堤、植树造林,还撰文支持集资兴建县城西河桥等。张著述甚丰,曾自校诗文集成巨册,时值抗日战争,未及印行,至文化大革命时遭焚毁。民国31年7月6日,病逝原籍斗庐。

罗则桓

  罗则桓(1877—1943年),原名荣经,龙田区蓼塘乡人。受业于罗斧月学馆,后中秀才,于合水白石岭茶亭设馆讲学,远近来者不绝。光绪三十年(1904年)停馆,带领学生多人就读兴民学堂,以示对新学之竭诚赞助。萧惠长即礼聘他为学监。罗对待学生至诚,曾资助家境清贫学生罗翼群等升学。翼群一生尊之为恩师,执礼甚恭。宣统元年(1909年)后,则桓先后出任广西桂平及广东南雄县知事。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故卸任后,依然两袖清风。

  宣统三年(1911年)冬,罗卸任广西桂平县知事后,从广西带回松种两斗,在白石岭、张庙塘一带(现合水区址内)集股兴办罗族树木公司,是为兴宁民间合作造林的一个始创组织。该公司从宣统三年(1911年)至民国37年(1948年)连续经营38年。其间全县相继建立7个此类造林组织。对兴宁林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民国18年(1929年),罗重登讲坛,任县立一中国文教员。次年,负责筹办龙蟠初级中学,被聘为校长。晚年辞职,复得门生罗翼群资助,兴筑白石山房,继续设馆授业,从者甚众。民国32年(1943年)积劳病逝。

罗俊珍

  罗俊珍(1925—1947年),新陂区家庄围人。民国32年(1943年)就读于兴宁一中高中。其时,国民党当局在学校实行法西斯教育,镇压进步学生。翌年上期,罗积极参加驱逐校长朱宗海的学生运动(时称倒朱运动),斗争取得胜利。学校当局于下学期开始时,便借故把他开除。同年下期转学梅县后,团结进步同学,成立《西风社》,组织兴宁籍学生学习革命理论。民国34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春,受组织安排,带领几个同学以教书为掩护,在罗岗、大坪等地建立山区革命据点。白天教书,晚上和几个同志出版地下小报——《解放》。在四育小学任教期间,联络兴宁一中学生开展反内战、要民主的学生运动,参与进步刊物《自由风》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同时建立党的外围组织民主促进会,团结进步青年。

  民国36年(1947年)7月,罗奉命带领7位同志到东江游击区去,至五华县长布区横岗乡赖屋村一个联络员家时,适联络员不在。他让大家都到屋背山上躲藏起来,自己则冒险留下等待接头,结果被国民党的自卫队逮捕。敌人用尽酷刑,追他说出组织情况,但他视死如归,昏迷几次又醒过来。他回答敌人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从入党那天就作好牺牲的准备,你们休想从我口里得到半点东西。当天即被敌人杀害。罗用自己的鲜血保护了同行7位战友,以及兴宁地下党组织和五华、河源等4个地下联络点。

朱振汉

  朱振汉(1932一1948年),出生于宁中区古塘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民国37年(1948年)春,在中共地下党员带领下到达连平县连和游击区。经短期训练后分配到珠江队任文化教员,战时参战,平时教课。同年8月,人民解放军粤赣边支队成立。11月初,支队司令部准备组织朱所在的三团攻占大湖,切断敌人在连平、和平和河源三县之间的联系。战前,三团各连进行战斗动员,朱第一个报名参加团部组织的钢铁决死队,把决心书和入党申请书交给连指导员。在动员大会上他慷慨激昂地表示:党以真理教育我,我将为真理而战斗!为了全国人民的解放,我决心献出自己的一切。15日拂晓前,战斗打响。朱担负扫清冲锋道路上敌机枪火力点的任务,他与10多名决死队员向小山丘上的敌人机枪阵地猛冲。一阵激烈的枪战后,敌人的机枪哑了,朱一马当先,试图从背后夺取敌人机枪。突然机枪又响,决死队员接连负伤,朱也受伤,腰部右侧沾满鲜血。他用手捂住伤口,高声大喊:冲呀!抓活的,把机枪夺过来!决死队员飞快地扑向敌阵。朱发现不远处树丛中有一个敌人正用枪瞄准一个战友,就支撑起身体,一枪击倒敌人。朱浑身是血,卫生员小张赶来,发现他腰部右侧被弹头打了一个洞,血流不止。朱对小张说:快包扎!前面还有伤员等着你hellip;hellip;后因流血太多而牺牲。

  同年11月17日,万余军民在船塘隆重举行祝捷和公祭大会。支队副司令郑群在会上宣布:朱振汉烈士被评为支队的战斗模范,并追认为中共党员。接着又宣读他要寄给家里的遗书,里面写道:为了全中国人民的解放而死是最有价值的。他还希望家人教育好弟弟,准备建设将来的新中国。建国后,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青年英烈》一书中,有《朱振汉烈士传略》,并附其遗书全文。

潘亚星

  潘亚星(?—1948年),别名云秋,宁中枫一村人,兴宁三点会首领,饭包坑农民起义领导人。

  清末鸦片战争失败后,世界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来华设立教堂。其时潘加入了三点会,以肩挑小贩为业,往来于福建上杭、永定等地。其叔父居住的永和湖尾附近的饭包坑内,有一观音神庙,香火颇盛。潘因之常住该庙,并以此地为据点,发展三点会组织,充任红棍副头领。凡拜三点者,均恨透清朝政府和洋教士。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秋,潘升任三点会的白扇正首领,发展会友数百人。他组织会友焚烧赤沙岭教堂和坪塘教堂。同时在罗岗圩集众揭露洋教士和清官兵罪行,号召群众起来解除压迫,除清灭洋。兴宁县及邻县团防发兵围剿,三点会会众战死20多人,被捕10余人,结果败阵东逃。尔后,潘聚集200多人在黄陂径口山里开会,决定各自结伙远走各地躲藏。他在当局追捕下逃往江西泰和县沙村圩,开设和安堂,改名洪副山。民国37年(1948年)泰和临近解放时,得知本地有人告发他接济共产党,不得已回家暂避。乘轿至兴国银坑沙下村车站时,被国民党驻防部队抓获当场枪杀。

陈 金

  陈金(1927—1949年),原名道金,宁中区古塘乡人。民国30年(1941年)考上县立一中,在地下党员的帮助下参加进步活动。民国33年冬,他把古塘的进步青年秘密组织起来,成立五四读书会,经常把游击区传来的《星火报》、《曙光报》等拿给大家传阅。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日本投降后,在古塘彦明小学任教,组织学生开展反内战宣传,参与党直接领导的《自由风》杂志的出版工作,并主编秘密出版的《曙光》和《众声》等小报。

  民国36年(1947年)底,陈到九连山游击队根据地,在青干班学习后,次年春派到连和民主义勇大队九江队任指导员。他到任后注重连队党的建设,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做好对俘虏过来的战士的转化工作,全连战斗力大大加强。在反扫荡战斗中,该连屡立战功,成为粤赣湘边纵队珠江二支队主力第三团的主力连队之一。同年秋,九江队分别在白马、大湖、鹤塘、骆湖、大坪、大人山等地五战五捷,陈金被授予战斗模范的光荣称号。民国38年2月,九江队奉命从高坡东北侧追歼敌人,陈在战斗中牺牲,战斗结束后,支队领导在追悼大会上宣布追认陈金为模范指导员。

  建国后,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青年英烈》收有《陈金烈士传略》。

陈 侃

  陈侃(1900—1949年),原名启宇,字公我,坪洋区潭坑乡人。民国4年(1915年),陈在义正小学毕业后升入县立中学,靠半工半读完成学业。民国13年进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东渡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民国15年7月,回国参加北伐,投入第四军张发奎部黄琪翔团担任作战参谋。北伐战争汀泗桥争夺战一役,陈及时搜集情报,提出作战方案,建议指挥部抓住战机,集中全军夜袭正面之敌。此议为指挥官接受,是役迅速取得全胜。

  民国16年(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陈再次东渡日本重读士官学校。民国17年回国,到第四军吴奇伟属下任营长,参加反蒋攻粤等战事。民国26年7月抗战爆发后,调升第四军九十师二○七旅旅长,参加八一三淞沪会战。翌年5月23日,日军在九江登陆,武汉会战揭幕。当时陈任第四军九十师师长。在防守庐山两侧及南浔路战役中,与敌一○六师团相持逾月,协同友军全歼敌第一四五联队。9月21日,敌第二七师团一个旅团沿瑞武公路进犯,第四军、七十四军和六十六军协同作战,于万家岭一带歼敌四个联队,取得万家岭大捷。此役陈部击毙日联队长田中大佐。10月下旬武汉失陷,第四军转移湖南,陈率九十师参与第一、二、三次长沙会战,都给敌军重创。民国32年陈奉派飞越驼峰入印度,接受美援军火。不久回国,一度任第四战区闽粤赣边挺进纵队司令,驻守兴宁水口。后被薛岳调回四军九十师任原职。翌年5月,日军分兵三路入侵湖南,长沙等地失守,被撤职,归田赋闲。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之时,他一面通过昔日友好与中共秘密联系,一面与同乡原国民党将领李洁之、廖鸣欧等密商起义。民国38年5月,中共华南分局领导人嘱陈乘赴潮安任县长之机,伺机行事。被奸人告密,事泄,同年5月25日,陈乘飞机从香港至汕头下机时,被闽粤赣剿共总司令俞英奇逮捕杀害。

  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陈侃为革命烈士。

萧惠长

  萧惠长(1876—1949年),字整文,叶塘区大路乡人。兴宁县新学创办人之一。

  萧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中秀才。光绪二十八年,受教于丘逢甲在汕头主办的岭东同文学堂。翌年回乡,即发起创办兴民学堂,被举为驻校董事。翌年春开学,是为兴宁办新学之始。同年秋,又与邓颂陶等创办叶塘学校,并送其妹入学,开男女同学之先声。光绪三十二年,与罗蔼其、王蔚奇创办兴宁简易师范科,同时在兴民附设师范讲习所,培养新学师资。翌年,被推为兴民校长,既认真办学,又鼓励师生参加反清革命。翌年冬任县劝学所所长,为发展薪学,卓著辛劳。

  萧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加入同盟会,后担任兴宁、五华、龙川三县的主盟人。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后,他组织兴民师生与商团军及各乡义勇军一起行动,拥护辛亥革命并驱逐清廷知县。社会各界推举他主持县政。民国2年(1913年)出任广东经略使署参议。袁世凯称帝时,萧响应孙中山的讨袁号召,联络嘉屑同盟会员组织讨袁军,事泄被通缉。避走南洋,仍致力于宣传民主革命,揭露袁的窃国行为,并为兴民学堂筹集经费。民国9年出任顺德县长。民国17年,与陈辉庭倡导办兴宁电话公司。民国19年出任吴川县长。抗日战争初期受聘为兴宁县修志馆馆长。晚年家居,热心公益事业,积极筹设宁西中学和叶塘卫生院。其为人耿直,办事公正,为民排解了不少纠纷。

  民国初年,著有《种山修河说帖》,并在九莱口租山地千余亩,兴办林场,身体力行,以为示范。及后,往东北考察林业,返兴后更积极推动种山造林。萧一生撰著诗文甚丰,其中《离骚直解》出版后,曾被中山大学采用为补充教材。

  萧惠长于1949年5月在家病逝。

廖鸣欧

  廖鸣欧(1902—1949年),字伯鹏,刁坊区圩东乡人。廖于民国10年(1921年)在云南讲武学堂步兵科第十五期毕业,先后在李济深、张民达部任教练、营副、营长等职.其间曾参加讨伐叛军陈炯明战役,屡有战功。国民革命军北伐时期转任钱大钧部某团团长,兼漳州警备司令。后在徐景唐部任团长、旅长兼潮梅警备司令。民国18年初,他通电指斥蒋介石祸国殃民的罪行。反蒋失败后,即往日本、法国、德国考察军事,后取道苏联返国,进入北平陆军大学旁听。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廖为救亡雪耻,弃学南下,任十九路军七十八师参谋,参与民国26年一二八淞沪对日抗战。以后,在福建任师军士教导队主任,不久又转任第四军五十九师参谋长。民国25年夏,到香港策动练惕生等反对陈济棠发动的两广事变,事成身退。八一三抗战爆发后,调任薛岳第一兵团司令部副参谋长,参加上海战役和赣北战役。民国28年调任湖南省军管区副司令兼莱阳警备司令。抗战胜利后,任广州日本战俘管理处处长,直至日本战俘遣送完毕为止。

  民国36年(1947年)秋,廖目睹蒋介石发动内战,民不聊生,在油头与奠希德、练惕生、李洁之等密商,设法取得部分军政实权,进行反蒋,未能成事。民国37年秋,他出任惠州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于是积极联系闽西、潮州等行政区专员,准备起义,并商请前湖南省政府主席吴奇伟统一行动。民国38年4月下旬,李洁之受命为广东省第九行政区督察专员,廖即往广州和李磋商,李随即将他在香港与中共华南分局负责同志接洽的经过告诉廖。同年5月中旬,李洁之、李汉中、练惕生、曾天节、魏汉新等分别在各驻地宣布起义。其时,由于河源、紫金尚有国民党军队葛先材的一六九师阻隔,廖无法与李继续联系。因其下属告密事泄,6月2日,廖被薛岳逮捕,杀害于惠州城南门外西湖边的飞鹅岭。

  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廖为革命烈士。1978年8月,政协广东省委员会主席尹林平主持廖鸣欧烈士追悼会。会后将其骨灰安放于广州银河公墓。

谢海筹

  谢海筹(1903—1950年),字瑞人,世居罗浮区浮东乡。毕业于梅州师范学校,后在家乡小学任教。民国17年(1928年)奉派为罗浮区治安会主任。谢反对革命,常亲自作话剧、歌谣,谩骂、丑化共产党,并与当地土匪、流氓相勾结,在龙川、兴宁、寻乌交界地打家劫舍。民国21年,谢率队袭击江西寻乌县革命根据地,扼杀红色政权,曾受国民党南昌行辕传令嘉奖,并受命为寻乌县长兼粤赣边剿共副主任。民国25年秋,入国民党中央军校四分校训练。民国28年参与筹办罗标中学。嗣后任梅兴蕉平寻五县联防主任,多次率部围捕中共地下工作人员、围剿中共游击队。

  民国38年(1949年)5月18日,兴宁县和平解放,谢率所属部队逃往江西,伺机反扑。7月中旬,与驻扎在江西会昌之胡琏兵团勾结,带引进犯已获解放的平远、蕉岭、兴宁、梅县、五华、大埔等地。胡、谢部队进占兴城后,成立县政府,胡琏封谢海筹为兴宁县长。谢在任期间,常率部或派部属(如黄崇兰、钟振声等连队)袭击县、区人民武装,搜捕农会干部、民兵,被捕杀者3人,打伤者10多人。此外,烧民房.掠财物,向干部家属勒索钱粮。在人民解放军南下的压力下及中共地方部队的反击下,胡、谢部队于8月底撤离兴宁,向丰顺、汕头等地逃窜。其时,胡、谢残部在附城及坜跛、坭陂、新圩、水口等地抓走青壮男人数百名,弄得老百姓骨肉分离、凄惨万状。9月中旬,胡琏委任谢为粤东游击司令兼兴梅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并组织兵力护送谢再次窜回兴城。9月底,解放军部队攻克兴城。谢率残部逃往罗岗、黄陂,藏于深山密林之中。1950年8月17日,被当地群众发现,解放军得讯,即前往搜捕。谢被击毙于窑洞中。

钟 斌

  钟斌(1899—1950年),原名炽昌,龙北区白泡乡人。民国十一年(1922年)毕业于兴宁县立中学后,考入广东省立工业学校读书。民国13年考入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参加国民革命两次东征和北伐战争。

  民国20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钟任国民党八十八师旅长,负责南京外围警备。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争爆发,他与十九路军并肩对敌作战,担任浏河一带阵地守备。民国23年任一○八旅长,率部入闽剿共,瞿秋白为其部所逮捕,后由师长宋希濂报蒋介石批准杀害。民国26年七七事变后,调任中央军校军官班主任。翌年任师长,在武汉抗日战役中,率部歼敌千余人,被授予抗战荣誉勋章。嗣后,再调任中央军校汉中分校主任。民国31年升任七十一军军长,驻防滇缅公路保山地区。翌年,率部与友军联合反攻据守缅甸的日军,迫使日军节节败退。至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调回重庆,接任青年军二。四师师长。

  民国36年,钟任国民党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十四兵团司令,该兵团于1949年9月,在川东彭水白马地区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击溃。钟斌在白马至涪陵逃亡途中被解放军俘获。1950年,他在北京劳动改造期间自杀身亡。

刘士木

  刘士木(1889—1952年),字更生,兴宁人,印尼华侨,是中国早期从事南洋史及华侨史研究的学者。

  刘出生于农民家庭,14岁到广州,就读于黄埔陆军小学。不久到南洋,初在印尼望加锡华侨学校任教,后转雅加达《华锋报》工作。辛亥革命前,于棉兰任华商小学校长时加入同盟会,并积极协助胡汉民在马来西亚槟城筹办《光华日报》,继而前往日本留学,进入附设有南洋群岛研究科的日本大学经济系就读。毕业后,曾代表日本东京支部,出席民国13年1月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民国16年(1927年)10月,应聘为暨南大学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主任。其间创办了至今仍有影响的《南洋研究》和《南洋情报》两个刊物,为我国早期南洋史及华侨史研究『故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在他领导下,当时的暨南大学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成为南洋华侨问题的研究、咨询中心。民国17年参加筹组侨务协进会。翌年筹组大南文化协会。在从事华侨教育工作同时,为密切中国与南洋关系,维护华侨权益,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民国29年春,在新加坡发起成立南洋学会,并被选为理事。此后一直隐居于槟城黑水村,自甘清苦,致力于搜求南洋的图书资料,筹组研究南洋的图书文库。1952年10月逝世于槟城。

陈辉庭

  陈辉庭(1881—1953年),原名庆煌,福兴区神光乡人。20岁中秀才,曾任兴民学堂教员。后与陈谷芗创办陈族义正小学,任校长。民国10年(1921年)被选为广东省咨议局议员。翌年转而经商。民国13年选为兴宁县商会会长。其后于民国18年、26年、29年及35年,数次当选为商会主席或理事,任职直至1950年。任职期间,兴宁商界有福建帮、潮州帮和梅县帮,陈不分主客,办事公道,努力协调关系,促进团结,因而赢得工商界信任并享有盛名。又倡办民众医院,并任医院董事长。兴城西河桥和坝尾桥原是浮桥、木桥,在其倡议下,集资改建为可通车辆的水泥桥。为减少火灾损失,又筹设城镇消防队,作为商会直辖机构。民国17年筹办民营电话公司,兼任经理、董事长,并参与开辟兴龙、兴水两路汽车客运线。民国32年,与罗梓材等创办兴宁县商业职业学校。同时,还兼任兴宁县银行董事、兴宁参议会参议等职。

  抗日战争期间,任兴宁各界民众抗敌后援会委员,并兼任兴宁民众教育馆馆长,支持地下党员罗亚辉、廖立民等成立新运剧社。19d9年5月,代表工商界签名拥护李洁之等发动的和平起义,随即主动筹款筹粮支援起义部队和共产党的地方武装。1950年初,被选为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3年病逝。

萧坤古

  萧坤古(1892—1953年),原名志韶,兴城镇北街人。自幼喜爱民间音乐,善吹箫,亦擅长古筝、琵琶。年少时,每逢寒冬腊月,独上山岭,临风吹奏,经年磨练,技法日精,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对民间乐曲,特别是儒家音乐颇有研究,耳闻成诵,过目不忘。城镇国乐研究组织,从20年代的稻和社、二六音乐会及后来的国乐社,萧一直是中坚人物。他团结了广大的民间音乐爱好者,也培养了许多新秀,为发展和繁荣兴宁民间音乐事业作出贡献。

  萧家境贫寒,为人耿直,深得同侪和后辈尊敬。抗日战争期间,住房被日机炸毁,避居神光山石古大王寺庙多年。1953年逝世。

陈茹玄

  陈茹玄(1895—1955年),字逸凡,龙田区碧园村人。少年时就学于汕头同文学堂,继肄业于兴宁兴民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赴美国留学,先后得政治学学士和法学硕士学位。后任职美联邦法院,主持出版美洲《少年中国》和《民气周刊》。公余从事著述,常投稿于报刊,抨击帝制,宣传三民主义。民国10年春回国,出任上海《全国总商会月报》编辑,兼《政学丛刊》总编辑。翌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及北京政治大学教授。民国12年任南京大学政治经济系教授,次年任该校代理校长。民国17年任上海光华大学法学院院长,著有《民国宪法及政治史》一书。民国19年,出任首都建设委员会秘书长。时国库空虚,无力建设,陈策划斡旋,以长期之建设公债为抵押贷得现款,向德商购买机器,卒获完成首都电厂、戚野电厂及淮南煤矿、长兴煤矿等工程。民国21年(1932年),陈被选为立法委员,主持起草《五五宪章》,同年著《中国宪法史》一书。民国30年秋兼任滇缅铁路会办、交通部顾问,往来于滇西缅甸之间指挥策划,完成滇缅铁路路基工程。民国32年春,奉派兼任军事委员会工程委员会主任。在职两年,筹划建成昆明、沾益、成都、重庆、西安、桂林、柳州、沅陵、衡阳、赣州等地20余处飞机场,对抗战作出重要贡献。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授予陈茹玄三等景星勋章及三等云麾勋章各一枚。民国35年又授予忠勤勋章及胜利勋章各一枚。是年3月,由立法院遘选为国民大会代表,参加制宪工作。次年著《续编中国宪法史》。

  民国38年(1949年)去台北,续任立委。有《陈茹玄政论集》问世。1955年病逝。

李振球

  李振球(1893—1956年),字旋空,新陂区黄沙陂村人。新陂小学毕业后,先后在广东陆军小学、湖北陆军中学、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任北洋军阀段祺瑞部见习排长。民国10年(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李由保定军校同学叶挺介绍任总统府大本营警卫团连长。不久,邓演达亦以保定军校同学关系,任用李为粤军第一师工兵营连长。随着粤军第一师不断扩充,李相继升任营长、团长、旅长。民国12至15年,随陈济棠部参加统一两广战争。民国16年9月,在张发奎部下任副师长。目击军阀自相残杀,遂意态消极,常说革命事业无穷大,慷慨悲歌等于零。转而与人合股经营实业,先后在广州沙河和海丰等地承办筑路行车。翌年蒋冯阎军阀混战,李复在陈济棠部下任旅长,跟随反蒋。民国21年,在赣州奉命率领一个师与红军作战。同时兼任赣州市政公署主任,大规模扩建街道,修筑该市第一条公路(至韶关),设立第一个汽车站,开辟赣州公园,在城市建设方面做了不少实事。

  民国25年(1936年),李追随余汉谋反对陈济棠。民国26年七七事变后,李任六十五军军长兼广州警备司令。翌年10月初,惠州城被日军侵占,余汉谋急令李为前敌总指挥,担任收容和狙击任务。不久,日军一个旅团沿博增公路进犯,被李军迎头痛击,死伤惨重,败回博罗城。10月下旬,得蒋介石许可,放弃广州,社会各界愤然谴责。李为替罪羊,被解除军长等职。此后,他不参加政治活动,长期在乐昌经营农场。其间,还捐款在兴宁扩建新陂中学和黄沙陂小学。解放后迁居香港。1956年夏初病故。

罗鸿诏

  罗鸿诏(1897—1956年),原名康禄,龙田区居公桥人。少年时在罗斧月、罗蔼其门

  下求学,奠定了国学基础。民国7年(1918年)春赴日本留学,民国15年在东京帝国大

  学毕业,返国后任中山大学讲师、副教授。民国17年秋,兴宁创办高级中学,罗兼任首  届校长。民国20年任南京金陵大学教授,兼任国民政府考试院考试委员。民国23年任上海暨南大学教授。抗战爆发后,调任国防部第三厅设计委员,与许崇清共办《新建设》杂志,同时兼任兴宁《时事日报》社长。民国29年秋,中大迁粤北坪石,复任该校教授。

  罗一生著述,多为各大学讲义。其中《哲学导论》一书列入《学艺丛书》,《伦理学》选为高中课本;时事评论《日军南进问题》,获英国女皇金质奖章。

  1949年冬广州解放,罗赴台湾与雷霞主办《自由中国》。1956年在台病故。

陈仁楷

  陈仁楷(1884—1958年),坭陂区东山乡人,印尼华侨。民国21年(1932年)投资并发动其他印尼华侨投资,创办兴宁华侨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当年在新圩区响水径兴建水力发电站。电站主坝几次被洪水冲垮,直至民国26年春才建成发电,输送到县城,供兴田路一带照明和县城第一家电力加工厂同利公司碾米、碾布。

  1949年初,在县城建立华联机器厂。1954年,华联并入兴宁运输站。翌年,陈任兴宁广通运输公司副经理。1956年,汕头专区海通运输公司、联通运输公司及广通运输公司实行联营,陈任董事长。在其带领下,县内侨胞、侨眷集资2万余元,创办高华路兴宁华侨锯木厂。

  陈在50年代初期,曾任全县归国华侨联谊会第一、二届主任。1956年10月,代表本县归侨赴京参加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成立大会,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接见了出席大会的全体代表。

  陈于1958年病逝。

刁斗衡

  刁斗衡(1887—1964年),刁坊区河塘村人。15岁曾应童试,不久被父亲强令辍学,在染坊当学徒。因其好学,在业余之暇,孜孜不倦地阅读古今书籍,当读到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之句,深受启发。民国5年(1916年)兴宁鼠疫流行,疫区人民死亡累累。他触目伤心,遂决心学医,并拜饶硕朋为师,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及诸家医学理论。自信有一定水平时,首先试医家属和亲朋中的患者,疗效很好,声誉逐渐传开。他行医一律不收诊费,时人称之为赠医先生。

  民国24年(1935年),任兴宁县民众医院中医师。1952年,响应党的组织起来的号召,与当时负有盛名的8位中医师,组织康宁联合诊所,并任负责人。1955年起任县人民医院中医师。1962年经汕头专署卫生处批准授于中医副主任医师职称。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刁医德甚好,医术精明,为本县名老中医。在私人开业时,遇有贫苦病者药费不足,便将诊金交还病人凑着买药,如还不够,则叫药房挂他的帐,贫苦病者都感恩感德。刁对祖国医学的脾胃学说深研精通,写有《医学心得》。其中有《胃与十二指肠溃疡之诊断》、《六脉以通为用的原则治疗肠梗阻》、《浅谈归脾汤的应用范围》等篇,深受同道赞赏。

  刁先后当选为兴宁县第一至五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和县政协第二、四届委员。并数次被评选为省、地先进工作者。1964年2月24日,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不幸逝世。

何水兰

  何水兰(1891一1965年),宁塘区和山乡人。解放前,何一向在家包耕、养鱼、做泥木工,为人诚实正直,勤劳俭朴,热心乡村公益事业。见村内水旱灾害不绝,他多次领头修复溃决的河堤,翻改沙田。乡里亲邻被他不谋私利热心公益的精神所感动,对他非常尊敬和信赖。

  解放后,和山村成立农民协会,何当选为副会长。1950年当选为县农协委员、省农协代表。他说:虽年近花甲,也要把村里的水利修好。1950年冬,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兴建老虎塘和南蛇坑的两个山塘,解决了丘陵地区60多亩的灌溉用水。翌年,参加县办的打角省排涝工程,负责打桩、砌石等重活,起早摸黑,为工程顺利竣工作出了贡献。同年冬,用麻绳、竹尺加小玻璃瓶代替水平仪,土法测量社形塘排水沟。施工时身体力行,负责打桩和全面技术指导。工程完成后,将受益田50多亩全部分给当地农民,自己一块也不要。是冬,被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1952年他已61岁,还继续组织和山岩和沙岭下的群众,建穿河涵4处,使100多亩受浸田排除积水,粮食连年增产。何不仅热心水利,对乡村道路桥梁和学校教育等公益事业也十分关心。他把家里建房用的几百条树桁拿去修桥及兴建和山小学;带领群众找旧墙石,运器材,用于兴办公益事业。所以村里人都赞扬他是一心为公的带头人。1965年5月,患急病逝世。

罗梓材

  罗梓材(1892—1965年),宁新区水楼乡人。早年就读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东蠢日本入士官学校深造,以优异成绩毕业。回国后即开始军旅生涯,历任国民党军队营、团、旅长,第一军、第十四路军、第十二集团军中将参谋长,以及粤汉铁路警备司令等职。民国25年(1935年)6月,广东省主席陈济棠发动两广事变。时罗任第一军余汉谋部参谋长,参与蒋介石与陈济棠的军阀混战,跟余汉谋一道迫陈下野,与余等归附国民党中央。抗日战争爆发后,罗主持第四路军干部训练,培养出大批军事干部;同时,积极支持家乡的抗日救亡活动。拿出存枪并与族人商借祖尝存枪组织抗日自卫队,为抗日战争贡献力量。

  民国27年(1938年),倡议封存罗族祖尝,并发动社会人士捐资,于民国29年冬创办宁中中学,并任董事长。他慎重挑选校长、教师,并捐赠大批书籍充实学校图书馆。

  罗早年与叶剑英结交,平日喜读马列主义著作,经常阅览各种进步报刊,思想上深受影响。1949年夏,在香港发表声明拥护中国共产党,赞成建立新中国并参与策动粤东起义。建国后,被委任为广东省工业厅副厅长、手工业局局长等职。1965年病逝于广州。

张花谷

  张花谷(1877—1966年),字警镛,别字毅公,又号南村老人,坜陂区红卫村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考录秀才,翌年补廪食饩。光绪三十年,积极参与创办兴民学堂,次年被聘为教员。光绪三十二年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三年参加潮州黄冈起义。翌年与萧惠长等嘉属同盟会员在梅县松口密谋起义。宣统元年夏秋间,有党人为筹措革命经费系狱,株及张花谷,幸得友人相助脱险,急赴香港避难。

  辛亥武昌起义后,张与萧惠长、罗鹗抟等组织民众拥护辛亥革命,驱逐清廷县令。尔后,张被推负责糯织民团,任营长,招兵500名。不久,出任广东第五统协张醁村的书记。民国3年(1914年)袁世凯称帝,孙中山发出讨袁号召,张即召集嘉属同盟会员商议组织讨袁军。事泄,被袁氏广东爪牙龙济光通缉,张星夜再出走南洋苏门答腊。民国7年返回兴宁。此后至民国17年,先后任第八路总指挥部行营民政处秘书、汕头市府秘书等职。他深感宦海浮沉,无补时艰,乃辞去军政职务返里,决心从事桑梓教育事业。民国19至37年,在兴宁县立一中担任文、史、地教员,深得师生和社会人士赞誉。

  建国后,他心情振奋,关心国家大事。1950年被选为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副主席。1954至1960年,在历届县人代会上被选为副县长。1966年2月4日病逝。

  张擅长书法,亦工诗词,著有《宁水杂诗百首》。

站群导航
  • 党群部门
  • 政府部门
  • 乡镇街道
  • 梅州网站
  •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