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宁
36°
高温
兴宁
15:00发布
兴宁
15:00发布
36 °
多云
西南风 1级
空气优 43
相对湿度 45%
高温
今天
多云
26°/37°
周三
阵雨
26°/36°
周四
中雨 / 多云
26°/33°

繁體 丨 手机版 丨 RSS订阅 丨 无障碍浏览

首页 > 走进兴宁 > 历史文化 > 兴宁故事

话齐昌府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 兴宁政协网 发布时间:2014-06-24
[字体:  ]

话齐昌府

曾英平

一、兴宁的历史沿革

东晋成帝司马衍于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初置兴宁县。那时兴宁的县境比较辽阔,包括现在兴宁、五华全部以及紫金、龙川、平远的一部分。是当时粤东最早置县的六、七个县分之一,隶属于东官郡(即今东莞)。据郝玉麟的《广东通志》记载,至南朝(宋、齐、梁、陈)齐武帝萧颐于永明元年(公元483年)分兴宁另设齐昌县。县境范围缩小至只有今兴宁全境。至梁武帝萧衍天监年间(公元502年 — —519年),齐昌、雷乡(龙川东境)两县并入为兴宁县,兴宁县境又扩展到今兴宁、五华全县及龙川、紫金、平远的一部分。隋高祖杨坚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兴宁改属循州(循州后又改称过龙川郡、雷乡郡)。范围包括今天的兴宁、五华、龙川。唐高祖李渊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复置齐昌县,仍辖今兴宁全县。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仅五、六年时间,齐昌县又被废并入兴宁县。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兴宁分设雷乡县,是年并改循州为雷乡郡。兴宁所辖范围仍有今兴宁、五华全部。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公元742年)。齐昌县又复置,仍仅辖今兴宁全县。改属海丰郡。

至五代时,群雄割据,南汗王刘隐之子刘乘机于公元917年称帝,跨有岭南之势。同年升齐昌县为府,但无领县。宋开室四年(公元971年),宋太祖赵匡胤派遣潘美率师南下,灭南汗,岭南地方尽归于宋。是时齐昌府又被降为县,仍属循州。此后由宋神宗赵顼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起,一直到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兴宁县的名称再没更换过,辖地也和今兴宁县差不多,隶属于惠州。清世宗雍正十一年(公元1723年)后,兴宁改属嘉应州(即今梅县)。民国后,又分别隶属过广东都督、潮循道、广东省、广东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等直至解放。

纵观兴宁置县后的历史,可知已历十多个朝代,一千六百多年。

二、兴宁江古今

兴宁江 这个名称,今天大家已经非常生疏了。但在史料和一些古地图中,却仍可觅到它的踪迹。

古之兴宁江,并不是今天的宁江。这个问题,连历代兴宁县志都极少提到。因此,很多人都以为兴宁江即是宁江,把两江混为一谈。

从查阅史料可知,古代的兴宁县,县境远比今天为大。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都包括了今兴宁、五华全境内以及龙川、平远、紫金的一部分。当时流经兴宁境内的河流,主要有三条,古人分别称之为兴宁江、右别溪、左别溪。所谓兴宁江者,乃指今天流经我县水口的五华河(下流叫梅江);所谓右别溪者,乃指导今天由紫金而来与五华何汇合的琴江,指我县今天的宁江。

兴宁江早已有其一定历史,右别溪(岑江)、左别溪(宁江)只不过是它的支流而已。由于古兴宁江的主要流段已不在今兴宁境内,加之古代兴宁、长乐屡分屡合,以后又各自为县志,因而古兴宁江、右别溪、左别溪的名字也就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湮没,而已分别代之于更富地方意义的称谓了。不过,今天重温一下这三条江的历史,对我们了解一下古兴宁的概貌,还是有帮助的。

三、兴宁县治的迁徙和兴城的筑立

兴宁县治的迁徙,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比较频繁。东晋刚置县时,县治设在五华旧县城西北三里的雷公墩。南齐分置齐昌县时,县治设在今县北五里洪塘坪(古为宁昌乡,即今枫林坪)。染陈间周铁虎为兴宁县令时,县治移至今龙川东境雷乡。至唐中宗(李显)时,县治又徙到今五华县西紫金山附近三里。唐玄宗天宝年间复齐昌县时,县治依旧设回洪塘坪。五代南汉时,县治迁至今龙川县属兴乐都亚下圩附近。宋太祖开宝年间,县治又复迁至五华紫金原址。宋真宗乾兴年间周彦先为兴宁县令时,废齐昌县,改原齐昌县治为宁昌驿,并以宁昌驿为兴宁县治。明太祖洪武年间,当时的兴宁县令周仕贵和县丞刘渊重又在今兴宁县城创建县治。至此,频繁的县治迁徙才告一段落,并一直沿用下来。

兴城的筑立(指城墙),年代比较晚。明朝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才由当时的兴宁县令秦宏完成。《祝志》记载:兴宁 旧无城围,筑土垣仅二百丈以环邑,治岭东道仓廪而已。成化丁亥(即成化三年)冬,知县秦宏始征民之有田者筑之 ;《兴宁县乡土志》记载:兴宁 邑前无城,屡被寇。成化三年始筑砖城 ;清代兴宁县令张鹤龄在其《修城濠记》一文中亦说: 兴宁城为前明化二年知县秦公宏所创建:(成化二年即秦宏始任兴宁县令的时间),足以为证。

站群导航
  • 党群部门
  • 政府部门
  • 乡镇街道
  • 梅州网站
  •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