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宁
36°
高温
兴宁
15:00发布
兴宁
15:00发布
36 °
多云
西南风 1级
空气优 43
相对湿度 45%
高温
今天
多云
26°/37°
周三
阵雨
26°/36°
周四
中雨 / 多云
26°/33°

繁體 丨 手机版 丨 RSS订阅 丨 无障碍浏览

首页 > 走进兴宁 > 历史文化 > 兴宁文化

文化历史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 发布时间:2014-06-24
[字体:  ]

一、文化艺术

1、城市文化

2、城市精神

团结 图强 崇文 务实

3、市歌

架飞舟,迎激浪,兴宁儿女情系家乡,奋发图强。用彩虹描绘历史的画卷,用春风谱写时代的乐章。神州,闪烁着创业的理想;宁江,奔腾着崛起的希望。粤东宝地,前景辉煌,文明富庶,与国齐昌!

二、人文环境

客家,是历史上从黄河流域渐次南迁,后大部分聚居于边境,操客家语,有着相似民俗文化的一支汉族民系。兴宁现境域,古为百越诸族居地。秦汉以降,中原汉族渐次南迁,与当地原居民融合。千百年来,兴宁客家先民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繁衍生息,在客居地的漫长岁月里,将中原文化与岭南古文化熔于一炉,形具有兴宁特色的客家文化,融铸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客家精神,孕育出众多的著名客家代表人物。

1、史前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兴宁开展过3次文物普查。1959年在水口镇荷树拗等地发现铲、叉、戈、矛、刀等一批石器,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1982年在永和镇振兴管理区猫子窑山挖掘出一批陶罐和陶片,属新石器中晚期遗存;同年又在叶南镇中径大窝里采集到一批陶片和石器,属新石器晚期遗存。到80年代未为止,兴宁境内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30多处。兴宁博物馆收藏了上述遗址出土的各种石器190多件,完整的肉罐9个。这些出土文物和遗址说明早在七八千年前,兴宁已有古人类居住。从石器、陶器的用途和陶器上的花纹来看,当时已形成了农业和畜牧业,已有较为可靠的生活资料来源。

2、宋以前南迁汉人与早期居民

宋代之前,中原汉人已有几次较大规模的南迁。早在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国60万军队攻灭楚国,继之深入岭南。续后,秦朝把岭南作为迁徙中原 罪徒 的一个流放地,加以 经略 开发。终秦一代,南迁的中原人有3批、数十万人。1984年3月27日,在新圩镇大村鬼树窝崩岗南坡出土6枚完整的编钟。经广东省博物馆专家鉴定,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文物。编钟的发现说明秦汉之际兴宁已有南迁汉人的足迹,他们可能先是驻军,后代成了岭南居民。在发现编钟的村庄有个地方叫秦王坪,相传就是驻军的营地。

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汉人亦有多次连续性的南迁转徙。遣至唐末五代,南迁客家先民, 其远者已达惠、嘉、韶等地,其近者则达福建宁化、长汀、上杭、永定等地,其更近者,则在赣南各地 兴宁历史上先后隶属于惠、嘉,引文中所述应是包括兴宁的。

根据明正德《兴宁县志》记载:北宋熙宁三年(1070),兴宁县约有6000户。翌年,兴宁分地置长乐(今五华)县后,有4000户。宋代户口以役赋对象列册,足证明官宋前中原汉人定居兴宁者已为数不少,此外当时地主有隐藏人丁的做法,实际上兴宁的人口远远不止如此。

兴宁历史上的早期居民见于史籍的还有瑶族。明正德《兴宁县志》记载: 瑶之后颇多,大抵聚处山林,砍树为舍,刀耕火种,采山猎原,嗜欲不类,语言不通。土人与之邻者不相往来,不为婚姻。本县瑶民亦众,随山散处。 以岭东文化与居于广东的瑶族居民的文化相比较,可以断言,古代岭东居民与瑶族居民曾长期和睦相处、相互融合。到了明代,统治者曾对瑶民大举征伐抚缉,兴宁瑶民逐渐减少。清康熙以后,清政府把瑶民与汉民一体编户,消除汉瑶界限。至清末,除外迁者以外,县境内已没有瑶族居民。清末罗献修《兴宁乡土志》记述: 国(清)初时,县东六十里铁山蟑尚有瑶民磊石为居, hellip; hellip;近百年来,既消归乌有矣。

兴宁历史上的早期居民还有疍民。疍民原是居住在中国东南地区的古代百越族之一。秦汉时代,辗转迁徙到广东沿海和珠江各支流,舟居水宿,以蛇为图腾,成为水上居民。他们何时开始定居于兴宁,尚待进一步查考,但至迟在元朝未年间。据史籍记载,明朗正统(1436~1450)年间,兴宁已有在籍疍民38户,船38艘。至清末,置民所剩不多。据《兴宁乡上志》记载: 惟麦姓二三人 尚是疍民。

三、客家民系

经历了几次大迁徙的客家先民在粤东北以及相邻的闽赣边区这个相对封闭的山区定居后,逐渐形成具有特殊的方言、风俗习惯乃至相似的伦理道德观念等等。客家先民迁入兴宁,经过长期的繁衍生息,除了继续外迁的之外仍有百万之众,全县百人以上的姓有93个。

四、客家民居

兴宁的北边主要是山区,它的建筑以四角楼为主,村子成长方形,二层结构;因为地理关系,村子都傍山而建,一般也有水塘,旧时岭东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没有鱼塘的话,要吃鱼就困难了。据老人介绍,四角楼在修建的时候,花费极为惊人,特别是用于建墙和泥的浆水,用的全是糯米浆。由此建成的墙壁,极为坚固,一般铁钉都难于钉进。如兴宁特色古民居何子渊故居等。

兴宁的客家民居,主要分为北山南水两大风格。南边近似水乡,以围龙屋为主,主体结构是围龙屋,屋前有个禾坪,主要是用于晒谷等农事及红白喜事,禾坪前是口水塘,用于养鱼、洗衣和防火,夏天的时候,它就成了孩子们嬉水的乐园。大多数村子的前边都有一条用于农田灌溉的小河,小河里有鱼有虾。屋后有属于私人所有的茂密的竹林,竹林子里住着各种各样的小鸟。

1、客家围龙典型 — —花螺墩

兴宁围龙屋有大有小,一般是三栋两横一围屋,正中一大门,两旁一小门。大的也有多横层、多围层的,其小门也跟着层数增多而增多。如叶塘黄雀湖黄屋、宁新东兴围(九厅十八井)均为三层围龙,合水官塘下黄屋有四层围龙,宁新花螺墩长兴围罗屋计有六层,据知是兴宁市内围数最多最典型的围龙屋。

花螺墩长兴围罗屋的结构为三堂八横六围龙,堂分上中下三堂,横为三堂两侧纵列的房门对着堂屋的横屋,围是堂屋后面半月形的围屋的横屋,围是堂屋后面半月形的围屋。如不身临其境,是不能体会到围龙屋整体结构的意义的。围龙屋的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 杆栏式 、云南的 一颗印 并列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客家大围屋的辉煌和衰落,走过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围龙屋成为一种历史的遗迹、一种独特的景观。

2、何子渊故居

何子渊故居位于兴宁市石马镇。是渊公举全家之力于1927年建造的一座三堂二横客家祖屋,是客家民系崇尚自然、天圆地方、天地人一体同春高超设计理念的展现,是客家古民居四角围龙建筑的典型代表。大门匾额 光裕庐 三个字为梅州著名书画家、林凤眠老师梁伯聪的真迹;上堂对联 添岁又添丁,几度酒杯传酒令;有灯兼有月,十分春色闹春宵 为孙中山拟联,于佑任手书;中堂 泰运转中华遍处欢天喜地,山居添岁月一堂暖日和风 及大门两旁 光照前列裕启后人 石马当前高龙榕狮同拱护,雷山枕后蛟潭岐水共回环 等对联由渊公亲拟;前堂屏封嵌孙中山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的铭文;大门右侧刻有一段兴梅百姓耳熟能详、口传心授的美丽传奇 石马传说 ;中堂横梁悬卦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张发奎上将 五代同堂 巨幅大匾。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将渊公故居公告为不可移动文物兴宁市人民政府将其定为 特色古民居 保护文物。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前夕,广东省政协大会提案将何子渊故居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广东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五、历史文物

1984年3月27日,在新圩大村古树窝崩岗处,发现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编钟六个。为红铜与锡合金制件,宫廷乐器。其器形上大下小为合瓦型。柄肩附纽,钟口有角,两侧有细长音脊,外表下面有3排6组13个乳钉,背面有3排3组,每组4个共12个乳钉,钟身正面直上有菱形纹、斜线纹,下部横向为支雷纹,表面钢绿表翠,古味蛊然,进之扬声。其重量分别为28.5、27.5、21、18、(其中2个同重量)16.5市斤,是广东境内已发现编钟中最完整,音量音色最好的一套,十分珍贵,它的发现,对研究古代人类文明史,地方民族史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关系、民俗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春秋战国编钟在新圩的发现,也说明了秦汉之际兴宁地方已有南迁汉人的足迹。

六、教育

至2011年底,全市共有中小学校346所,中小学生132997人,学前三年儿童入园 率达88.6%,初中教育普及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91.8%;拥有国家级学校2所,省级学校6所,省级幼儿园1所,梅州市级幼儿园10所,普通高中优质学位90.2%;全市在职教职工1126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在职人员1098人,中级职称8121人,具有国家级荣誉教师6人,省级荣誉教师22人,梅州市级荣誉教师125人;高中、初中、小学老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1.8%、99%、100%;国家级骨干教师5人;省级骨干教师21人;梅州市级骨干教师186人。全市中小学拥有卫星地面接收站8台,校园网26个,多媒体电教室267个,计算机室155个,电脑8486台。该市每年高考上重点线、本科线及专科线人数均居梅州市各县区之首。全市20个镇、街道办中有8个镇(街道办)已创建成 教育强镇 。

七、历史

兴宁建县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由古龙川分治而立,县境广跨古兴宁江(今五华河)、右别溪(今五华琴江)、左别溪(今宁江)流域,包括今兴宁、五华两县全境和龙川县东部、紫金县东北部地区,县名由兴宁江而得,县治所在地设在今五华县华城镇雷公墩。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至宋天禧三年(1019年),数次析古兴宁齐昌县(府),是南汉国附都城,岭东地区最早设府的地区(当时的齐昌府,地位相当于南汉国第二首都),辖境多次变迁。兴宁与广州(兴王府)是华南首批设府的地区,是岭东地区最早设府之地,当之不愧是 岭东首府 。
483年,分设兴宁、齐昌两县。齐昌县以今兴宁地为其辖境,县治设在古宁昌乡旧址,即今城北1公里处的洪塘坪(又称枫林坪)。
503年,齐昌并入兴宁,县治迁至佗城(古龙川城)。
622年,析兴宁复置齐昌县。
627年,撤齐昌县,置宁昌驿,隶属兴宁县。691年,兴宁县治由佗城迁至今龙川县境天羊山麓吖下圩。
五代南汉乾亨元年(917年),又析兴宁县,并在原齐昌县境设齐昌府,府治设在洪塘坪。兴宁为其属县。兼辖兴宁,府治设于洪塘坪(今广东兴宁县城北五里的枫林坪)。其地位为南汉国陪都,相当于南汉国附都城,南汉王刘遣其子洪弼镇守,并封为齐王。
宋天宝四年(971年),降齐昌府为县。宋天禧三年(1019年),撤销齐昌县,并入兴宁县,县治由吖下圩迁回雷公墩。
宋熙宁四年(1071年),从兴宁划出西南部地区设长乐县(今五华县),兴宁县治由雷公墩迁至洪塘坪。此后,兴宁县境相对稳定。
明洪武二年(1369年),兴宁县治由洪塘坪迁至今兴城地。
1958年11月,平远县并入兴宁。1961年1月,兴、平分县。
1994年6月8日,兴宁撤县设市,为县级市,由梅州市代管。

八、名人

兴宁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宋代,有竭力反对秦桧对金屈膝求和的探花罗孟郊;明代,有佛教临济宗传人何南凤,方志学家张天赋,爱民御史王天与;清代有《 罗家通书》创始人罗庆辉,诗人、考据家胡曦,数学家饶宝书;近代,有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现代,有民主革命先驱何天炯何贯中,无产阶级革命家黄文杰 陈但、张中,闽粤赣边区领导人罗屏汉,爱国民主人士罗翼群,起义将领李振,岭东研究开拓者罗香林,地震研究科学奠基人李善邦,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如心,新兴版画运动先驱罗清桢,新中国电影开拓者袁文殊, 左联 诗人冯宪章,小说家白危,化学家罗雄才伍晋南邓逸凡中将,金属材料和机械工程学家张作梅,高分子化学家、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佛松,当代著名学者、教育家王越,中央委员、原广东省长黄华华等。他们所处的时代各不相同,但在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建设桑梓文明等方面均作出了贡献。

站群导航
  • 党群部门
  • 政府部门
  • 乡镇街道
  • 梅州网站
  •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