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宁
36°
高温
兴宁
15:00发布
兴宁
15:00发布
36 °
多云
西南风 1级
空气优 43
相对湿度 45%
高温
今天
多云
26°/37°
周三
阵雨
26°/36°
周四
中雨 / 多云
26°/33°

繁體 丨 手机版 丨 RSS订阅 丨 无障碍浏览

首页 > 走进兴宁 > 历史文化 > 兴宁文化

文化精髓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 人人网 发布时间:2014-06-24
[字体:  ]

一、风俗节日


1.春节 习惯上称 过年 ,是兴宁人最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过年时出外工作的兴宁人都会回家过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称为 入年卦 后,人们忙着筹备年食、年货和应时糕果,酿造富有富有客家特色的 老酒 ,制作用糯米做的 煎堆里 或 金团里 (宁塘、宁中、宁新等几个镇称为 油果里 ,用于办白事或做斋时才叫 剪堆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兴宁人民十分注重取兆意,不可以骂人,不准讲不吉利的话。俗语谓: 入年卦,就讲好话 。

正月初一。人们一清早(零时)就有三牲、果饼、香烛敬 赵公元帅 ,大放鞭炮接 财神 ,故除夕半夜有放鞭炮之俗。天一亮,族人齐集祠堂祭祖,仪式庄重。50年代以来,此俗已被逐步革除。祭祀仪式 也比较简单,很少有一族同祭,而是各村各屋分别敬祭,大多有长者参加,青年人甚少知其仪式、内容。

初二、初四是探亲访友日。

初三,俗称 穷鬼日 。这一天人们不外出作客。现旧俗已改,初三照常作客,且这天文娱、体育活动特别多。

正月初五称 出年卦 ,表示已过了年。俗语有云: 年过初三四,各人打主意。



2.赏灯 赏灯 为兴宁、五华部分地区特有传统节日,等同于元宵。时间从正月初八至正月十六不等,视各宗族各村情况而不同,正月十一、十二为最多。期间在 赏灯 节前有 升灯 (正月初五至初十)、节后有 暖灯 (正月十六至正月二十八)。



二、风土人情


1、客家民居
兴宁的北边主要是山区,它的建筑以四角楼为主,村子成长方形,二层结构;因为地理关系,村子都傍山而建,一般也有水塘,旧是客家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没有鱼塘的话,要吃鱼就困难了。据老人介绍,四角楼在修建的时候,花费极为惊人,特别是用于建墙和泥的浆水,用的全是糯米浆!由此建成的墙壁,极为坚固,一般铁钉都难于钉进。
兴宁的客家民居,主要分为北山南水两大风格。南边近似水乡,以围龙屋为主,主体结构是围龙屋,屋前有个禾坪,主要是用于晒谷等农事及红白喜事,禾坪前是口水塘,用于养鱼、洗衣和防火,夏天的时候,它就成了孩子们嬉水的乐园。大多数村子的前边都有一条用于农田灌溉的小河,小河里有鱼有虾。屋后有属于私人所有的茂密的竹林,竹林子里住着各种各样的小鸟,与人们和平相处。



2、人民环境
客家,是历史上从黄河流域渐次南迁,后大部分聚居于闽、粤、赣边境,操客家方言,有着相似民俗文化的一支汉族民系。
兴宁现境域,古为百越诸族居地。秦汉以降,中原汉族渐次南迁,与当地原居民融合。据本次中国百县市国情调查,兴宁现在的居民,绝大部分是宋元明时期历经辗转迁徙定居于此的中原移民的后裔。千百年来,兴宁客家先民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繁衍生息,在客居地的漫长岁月里,将中原文化与岭南古文化熔于一炉,创造了灿烂的地方文化,融铸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客家精神,孕育出众多的著名客家代表人物。

三、客家精神
客家精神其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但由于它在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特定地理环境中孕育,又具其鲜明的特点、对客家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至今还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客家槽神在兴宁人中的表现,可以概括为以下主要几点。


一、刻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
在南迁过程中,中原移民历尽千辛万苦,磨炼了坚强的意志。来到兴宁后,在这个偏僻荒芜、人烟稀少的山区,为了生存发展,不分男女老幼一齐动手,开垦耕地,卜筑定居,开创家业。农忙时节稍有空隙,便从事手工生产,以致现在许多村庄都带有传统产品的名字,譬如 索麻罗 、 墨烟张 、 花灯张 、 布地刁 、 打银王 、 菜篮陈 等等。尤其是客家妇女,一反当时社会上缠足俗习,一力承担农事、副业和家务劳动,形成 女人在家耕田,男人外出赚钱 的风尚。客家妇女在生产劳动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勤劳刻苦的精神,中外罕见。就是到了现代也仍然如此。在人民公社化时期,兴宁的生产队长中,妇女占80%以上,有的生产大队,生产队长百分之百是妇女。


二、勇于开拓、冒险犯难的精神
兴宁人生性敢于冒险。男子到了相当年纪,便外出谋生,绝少在家株守者。近者到邻县、邻省做小贩、业手工;远者飘洋过海, 系一条裤腰带出门 (兴宁谚语),谋生有术,白手起家,无不充满冒险精神。
鸦片战争后,兴宁开始有人远涉重洋,外出谋生。其中,有一部分被殖民者在汕头、香港等地设立的 猪仔馆 拐骗运送到国外充当劳工,当时称之为 卖猪仔 。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兴宁籍华侨、华裔及港澳台同胞有30余万人。他们为寻求生路,怀抱四方之志,到海外 闯世界 。一旦稍有积蓄,就想造福桑粹,显亲扬名。他们在海外开基创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侨居国的人民一起奋斗,为世界的进步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崇尚科技、革新创造的精神
兴宁人比较喜欢争强好胜,民间流传 硬气做赢人 等语,足见其具有不服输、不甘落后的性格;居民文化素质较离,在外出务工、经商等活动中,接受大量信息,致使历史上有不少人在革新创造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如清咸丰年间,兴宁罗庆辉编纂 的《罗家通书》(历法),由清政府 恩准 在民间刊行。清咸丰年间和光绪年间,能工巧匠陈晃楼等,两次对木质织布机进行重大改革,发展了织布业。清宣统二年(1910),被清政府授予 中国新显微镜制造家 称号的兴宁蚕业学校教师李任重,研制出显微镜、天体望远镜和双筒望远镜。民国期间,著名地震学家、原兴宁兴民中学教师李善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地震观测台,后又研制成功大型地震仪,为新中国地震研究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宁鱼苗场鱼苗孵化技术跃上世界先进水平,龙北钢铁厂白煤炼铁技术获中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全兴宁工业产品获部、省优质产品称号的达36种。


四、反侵略反压迫、爱国爱乡的革命精神
客家先民的几次大规模南迁,都是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客家人民族意识和爱国爱乡精神特强,历史上不乏这方面的事例。南宋未年,右丞相文天祥(江西吉安客家人)曾以兴宁县城西郊为大本营,号召百姓勤王抗元。在元追兵即将来临之前还奋笔疾书,写下每个1.5米见方的 忠孝廉节 4个大字。后来,村民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集资建了 朝天祠 ,把文天祥亲笔所书4字嵌在桐内两边墙上,同时把这里的地名命名为 朝天围 。明亡后,兴宁人民支持南明政权抗清达七八年之久。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秋,兴宁 三点会 首领潘亚星率领农民起义,火烧洋教堂,反抗清官兵,起义波及邻近的五华、龙川两县。1949年5月18日,国民政府广东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李洁之(兴宁人)在中共华南分局的帮助下率部起义,兴宁获得解放。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兴宁人民前赴后继,奋斗不息,有多名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站群导航
  • 党群部门
  • 政府部门
  • 乡镇街道
  • 梅州网站
  •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