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梅州市兴宁市发展和改革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14810072278733/2024-00254 分类:
发布机构: 梅州市兴宁市发展和改革局 成文日期: 2008-08-13
名称: 兴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文号: 发布日期: 2024-11-05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兴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发布日期:2024-11-05  浏览次数:-
  根据梅州市政府办[2008]44号文件的统一部署,“十一五” 规划是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  新型工贸市、文化先进市、宜业宜居市  三市发展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为检查  十一五  规划前三年的实施情况,适应形势发展和环境变化要求,适时调整工作思路,更好地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依据,我局牵头组织开展了  十一五  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现将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纲要》提出的主要预期目标实现程度
  中期评估主要从各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看实现  十一五  预期目标的情况。评估指标有2008年上半年数据的,以上半年增长速度为全年增长速度,作前3年(无上半年数据的以前2年)实现情况进行评估。评估指标共33个,其中有19个指标达规划预期目标,各指标实现情况详见附表。
  (一)经济增长。三年来,我市经济各项主要指标预期目标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全市生产总值,2008年上半年完成33.75亿元,同比增长9.1%,三年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0.87%,达到规划预期目标,比  十一五  规划年均增长10.5%,加快了0.3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45%,比规划年均加快了1.4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5.65%,比规划年均差0.6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36%,比规划年均加快了0.86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5%,比规划年均加快0.5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1%,比规划年均差4.2个百分点。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1.32%,比规划年均加快13.32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9%,比规划年均差2.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1%,比规划年均加快6.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均增长5.42%,比规划预期年均增长2.5%的目标有较大差距,多2.92个百分点。外贸出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96%,比规划年均加快0.96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82.7%,比规划年均加快67.7个百分点。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约束性指标,下同),梅州市分解我市  十一五  期间降低16%,五年年均下降3.42%,二年年均下降了3.53%,比规划年均下降多0.11个百分点。
  (二)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瓶颈因素得到有效缓解。高速公路实现零的突破,梅河高速公路于2005年竣工通车,兴畲高速公路兴宁段如期于2006年11月动工兴建,计划2008年底竣工通车。2008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865.1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88.61公里;镇到村公路实现水泥硬底化,实现村村通公路。农网改造和农电  两改一同价  工作有效推进,农村电价如期降到每千瓦时0.60元以下。2008年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180383部,移动电话用户14万户,互联网用户1.7万户。
  (三)科技教育。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13373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7%;2008年科技进步贡献率47.48%,比2005年的45.46%增加了2个百分点;与  十一五  确定的50%还差2.5个百分点。2008年,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57.8%,比2005年分别持平和提高22.7个百分点;2007年,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教育迅速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速度67.4%,比上年增加4.6个百分点,但前2年的年均增长未达  十一五  的预期目标。
  (四)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面。坚持依法管理和优质服务两手抓,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和部门协调配合力度,加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落实,使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十一五  前2年,我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4.41 permil;和4.49 permil;,控制在预期目标以内。2007年年末总人口(户籍人口)114.23万人,二年年均增长0.22%,比规划年均低0.18个百分点;2007常住人口91.55万人,二年年均增长-0.25%,比规划年均低0.75个百分点。
  (五)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2.7%,比规划年均差1.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二年年均实际增长2.25%,比规划年均差0.75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均未达到逐年下降的预期,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反而逐年上升。
  二、关于《纲要》提出的主要措施落实情况
  (一)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
  进入  十一五  以来,我市以结构调整优化为主线,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工业产业为指导,基础产业为支撑,服务业水平较高的产业发展格局。大力推行资源节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
  农业方面:我市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  883  工程,狠抓主导产业基地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种调优和品质提高为重点,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基础上,加快了水果、茶叶、畜禽、蔬菜、烤烟、水产、经济林业等农副产品示范基地建设步伐,实现了订单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的新突破,农业的整体效益和农民收入实现了稳步增长。2007年实现农业总产值是28.18亿元,比增4.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13元,比增5.7%。全市现有各类农业企业33家(其中省级1家、梅州市级17家、县级15家),加快了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带动农户发展经济脱贫致富。
  林业方面:我市坚持以保护森林资源为重点,以生态建设为核心,稳步推进现代林业建设步伐。至2008年上半年,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05.5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68.4%。其中有林地面积176.8万亩,森林覆盖率62.2%,完成造林23.94万亩。
  工业方面: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速转变增长方式,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以壮大支柱产业基地和重要产业项目。做强做大骨干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加快发展资源型工业项目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得到加强,特色工业较大发展,工业的主导地位大大提升,有力推动了工业化、信息化进程。我市重点建设项目实施进展顺利。三年来,我市列入重点建设项目共33个,计划总投资74.53亿元,至2008年上半年已竣工项目11个,缓建停建2个,仍有2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50.57亿元,累计完成.39亿元。其中:列入省级重点建设项目4个,计划总投资37.24亿元。至2008年上半年已完成投资4.76亿元;列入梅州重点建设项目5个,计划总40.24亿元,至2008年上半年已完成投资5.19亿元。2007年,全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6.37%,比2005年提高5.64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方面:商贸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以兴城为重点,发展了连锁店、大型超市、货仓式商场和专卖店等新型经营业态,并开始向圩镇延伸。加强以东岳宫市场、兴宁商业城、明珠商贸城为龙头的市场网络建设;加快了以神光山为重点的旅游景区景点建设2008年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2%,三年年均增长18.1 %,比  十五  时期年均增长快8.7个百分点;2007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和旅游营业收入,分别为 38.41万人次和1.1 5亿元,二年年均增长分别为19%和24%,比  十五  时期年均增长分别加快7.9和13.4个百分点。
  (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方面: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认真完成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任务。我市已完成了三个中心镇及罗岗蕉一、径南东升、叶塘群星、水口小丰等14个省级村庄规划试点村的规划编制。开展村庄环境治理  脏、乱、差  等方面工作。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城市规划修编工作进一步得到重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建成了会展中心、黄岭城市公园、污水处理厂等,改造了宁江东、西堤、河山河堤、东灌沟西堤。我市2006年起实施  一库二区三路十项工程  中城市建设项目,全力抓好  一河一园一中心  、  一桥一堤一路  亮点工程建设,完成了环城东路至石光街利民小区、曙光路台兴街至205国道等全长2公里街面全面翻修。逐步做好了城区主要街道和小区的街灯安装及梅河高速东出口路灯547盏。近三年来,新增面积1.57万平方米,城区绿化面积554公顷,城市公共场所绿化总面积110公顷,公共场所绿化率96%。进一步改造供水及污水处理工作,近三年来,共新装管网74.025公里,日供水达5万吨,日处理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已竣工。
  (三)进一步放开搞活,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三年来,以民营经济为主功方向,扶持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全力推进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进一步改革投资审批制度,实行社会投资登记备案制;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制定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招商引资和扶持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民间投资逐年增长,2008年1-7月份,民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26.1%;规模以上工业中,除国有以外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产值比重由2005年的79%上升为2008年上半年的86.3%,成为全市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重点扶持了一批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涌现了广东明珠球阀、华润电力、金雁电工、华威化工、南丰电气、富兴摩托、宁江建材、胜风工艺、万通工艺、海丰鞋业等一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同时,以优化政策、政务、法制、市场、舆论环境为突破口,初步理顺民营企业管理体制,民营投资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四)加快建设  文化先进市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年来,我市积极实施  科教兴市  战略,并取得明显成效。科技方面:加强农业科技和工业科技创新,坚持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实行自主开发与技术引进、研究开发相结合,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相结合。富农食品加大科技投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自主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云山汽车开展客车用主被动一体化悬挂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南丰电气利用现代电子、电子信息与自动化技术改造,进行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进一步发展。至2008年上半年全市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9家。教育方面:教育教学条件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巩固和发展  两基  工作成果基础上,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形成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均衡发展,结构完整,布局合理的教育体系。坚持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改革办学体制,形成公办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格局。卫生方面:卫生系统努力克服卫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抢抓机遇,积极作为,我市卫生事业发展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为顺利实施  十一五  规划卫生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预计至2008年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78万人,覆盖率达94.7%,加快完成了  十一五  规划目标。2007年全市拥有医生人数1115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0.98人,未达  十一五  规划目标,二年年均增长减1.98%,比规划年均差2.94个百分点。
  (五)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
  1、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
  三年来,全市交通、能源、通信、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完善道路网络,增加运输能力,加快了主干道建设,兴畲高速公路全长24.86公里,总投资10.29亿元,已完成总投资的71.3%。S226线兴宁罗浮至茅塘段61公里公路改造,目前已完成兴宁大坪至叶塘段、兴城管岭至茅塘段共24公里的公路路面大修;公路建设形成了以兴城镇为中心,水泥公路贯通全市各镇,村村通公路的四通八达交通网络,大大改善了我市的交通运输环境;加快了电源电网建设。全市火电项目装机容量27.3万千瓦,小水电装机3.88万千瓦,拟建火电项目60万千瓦,进一步奠定了增大我市工业规模和总量的基础。加快了电网建设和改造步伐。至2008年6月止,共完成新建110kv新圩、城东、罗浮和35kv径南输变电工程,总投资8860万元,完成改造110kv和35kv输变电扩建工程6项,总投资4450万元,促进了全市电源、电网和负荷发展的同步配套建设,保证了电力供应和输送电顺畅。城区宁江河东西堤防洪水利工程的建设,既完善了城市防洪安全体系,又增强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为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基础设施的明显改善,使我市投资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
  2、 各项改革进展顺利
  三年来,我市国企改革基本完成。一批优势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化企业制度,关闭了一批落后企业。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政府职能有了明显转变,一个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主要职能的服务型政府正在形成。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单位都进行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各制度改革,提高了办事效率,减少了审批环节。取消了一批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行政审批事项,并相应简化了审批手续和程序。同时,开展清理规范性文件工作,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制度,提高了办事透明度和工作效率,更好地适应了市场经济和世贸规则要求。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城镇低保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药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  三项改革  有效推进。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全面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财税价格改革进一步深化。以税费改革为重点的农村各项改革积极稳妥推进。
  (六)突出体制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年来,我市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建立了依法行政和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环节。推进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形成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良性竞争的格局。
  (七)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三年来,我市以综合整治江河为重点,加大力度整治合水资源的防治工作,大力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加强了环保前置审批,严格环保市场准入,加强造低、漂染行业的整治,加强放射源的监督管理,确保环境安全。
  2、切实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得到有效控制。  十一五  前2年,我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预期目标以内。我市切实抓好了自然保护和农业生态建设,关闭了破坏生态环境的矿场和关闭了一些炼铁点,全市共建成自然保护区9个,面积达267.6平方公里;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取得一定的成效;市区生活垃圾清运率和处理率;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城区大气污染明显降低。
  (八)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年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至2008年上半年,新增就业岗位14560个,安置新成长城镇失业人员10230人,劳务输出79990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240人。2007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控制在规划目标3.8%以内。继续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预计至2008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6.44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3.3万人,二年年均增长分别为1.27%和9.55%,均达规划预期目标。2007年开展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至2008年上半年参保人数达7.5万人。
  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宁江沿岸重点堤围除险加固工程被列入省防灾减灾工程,防洪堤长36.3公里,工程总投资1.1亿元。加强安全生产、国防动员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加快依法治市步伐,提高法治水平,加强了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加大对各类不安定因素的预防和控制力度,确保社会治安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关于《纲要》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评估的指标总体来看,我市实施  十一五  规划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是加快了,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比  十五  期间加快了4.4个百分点。但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一)部分指标完成不理想。评估的33(其中9个约束性指标)个指标中,有14个(其中2个约束性指标)指标未达规划预期目标,有的指标今年上半年发展速度放慢。一是经济发展指标12个,未达到规划预期目标有4个,分别是:工业总产值年均差4.2个百分点、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差2.1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差4.37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均增长多2.92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发展缓慢;二是社会发展指标8个,未达到规划预期目标有1个,是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二是人民生活指标13个,未达到规划预期目标有9个,分别是,城乡居民收入缓慢、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环境综合评价指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COD(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森林覆盖率。
  (二)工业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个别新经济增长点项目建设缓慢。今年我市众多工业企业受原材料、能源等价格持续上扬的影响,生产比去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甚至负增长。今年上半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同比回落20个百分点;几年来我市个别新经济增长点建设项目建设缓慢,不能尽快发挥效益。从我市今年上半年工业生产形势及趋势、今后如个别重点企业停产和今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新增长点预期不能达到来分析,工业经济将影响我市今年经济增长2至3个百分点,因此,要保持今年上半年生产总值增长9.1速度,作为今年完成预计,看来还是有较大困难的。
  (三)物价持续上涨,影响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质量。去年以来,和城乡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类价格持续大幅增长,今年上半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9.7 %,高于全国和全省,分别为1.8和2.2个百分点。2006年至今年上半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了17.15 %,年均增长5.42%,比规划预期目标有较大差距,多2.9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26%,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年均实际增长2.7%。恩格尔系数,因受近两年食品价格上涨较大的影响,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均未达到逐年下降的预期,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反而逐年上升。
  四、关于  十一五  计划后两年的工作建议
  根据新的形势要求,针对  十一五  计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为确保顺利完成《纲要》确定的目标,今后两年,建议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大力加快工业发展。我市经济落后,差距主要在工业。2006至2008年上半年,我市工业经济增长速度,出现逐年下降。要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切实加快工业发展步伐,巩固工业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为突破口,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运用现代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工业,努力培育支柱产业,做大做强龙头骨干企业,不断壮大工业生产规模和整体经济实力。
  (二)继续重视农业生产,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实施  883  工程,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工作重点,大力发展农村农业经济,强化各项支农政策落实,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新农村建设步伐,既让农民得到实惠,又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和生态农业,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力度;继续重点扶低收入农户,做好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工作,确保农业生产平衡增长。
  (三)积极扶持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生力军。要紧紧抓住国家和省鼓励和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找准发展定位,拓宽发展思路,突出发展重点,积极扶持民营企业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强化科技支撑,提高产品竞争力,把民营企业做强做大。鼓励民营企业挖潜增效,促进民企上规模、上档次,开足马力,扩大生产,提高效益。
  (四)积极推进招商引资。要统筹园区内外,不分内资外资,促进协调发展;改进招商方式,拓宽招商渠道,推动新的招商方式与传统招商方式的有机结合,努力实现招商引资新的较大突破;加强在建项目的协调力度,促其尽快建成投产。同时,要把招商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抓住国际加工制造业加速向我国转移以及珠三角产业调整升级的历史机遇,实行  双转移  理念。积极引导外来资金转向制造业、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我市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五)继续改善投资环境。继续加强交通路网的建设,努力改善区位发展环境;加快在建的电源电网建设,推动  十一五  电网规划顺利实施,正确处理好用地、环保、林业等与电网建设的关系,推动我市电网规划与建设工作。认真实施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完善城市防洪安全体系,切实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下功夫抓好软环境建设。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大力改善政务环境和服务环境,强化亲商、重商、护商、安商观念,保证外来投资者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
  (六)高度重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教育发展,促进各类教育相互协调。加强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工作,完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进一步保护环境,加大污染源整治力度,走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切实做好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重视解决困难群众面临的生产、生活问题。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市化进程。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既注重发展速度,更注重发展质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附:兴宁市  十一五  规划主要指标中期评估表(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