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②
●郑桂元
这两张照片拍的都是兴宁宁江与梅江交汇处的水口塔。图①由传教士约翰·马丁拍摄,时间为清末,可以看到塔下还有二进的寺庙建筑。图②刊登于上海综合性图画杂志《中华》,拍于1938年,不知为何刊登时取了个“会仙塔”的名字,塔下的寺庙已经基本倒塌完了,只剩下两扇残墙。水口塔是兴宁清代建的两座文峰塔之一,1949年5月倒塌,所以现在只能从旧照片里一睹它的风采了。
1993年,兴宁县政协、县委统战部派员对水口塔遗迹进行调查,当时罗康撰写的《有关兴宁水口塔遗迹的调查报告》记载道:“水口塔坐落在现盐米沙村宁江河出口与琴江汇合处的鲤麻石美女山之巅,年代久远,建地险要,起着镇守关口之作用,实属兴邑重要古建筑之一。已塌水口塔为八角九层,角距1.9米,高29米。它挺拔于高约50米的美女石上,雄伟壮观。塔身外围层层作帘,每层设拱窗四个。第一层内空直径4.6米,墙厚2.1米,塔门朝西北,宽1.9米,内设螺旋形石阶梯通各层木棚至顶。塔近处下岭背设地窑,制用专用青砖,规格为长29厘米,宽14厘米,厚7厘米。”
在1985年编的《水口区志》中,有《水口化龙塔与美女石》载:“美女石位于离水口圩镇以北一公里处盐米沙村口的宁江左畔,二石壁立,形如美人,又若鲤鱼,俗呼鲤鱼石。两岸山丘紧锁江口,河道突然弯曲,江流遇石回旋,浪花飞溅。清嘉庆七年(1802),邑南乡人建塔其上,并在塔旁建一文昌祠。化龙塔,底层内空直径约4公尺,塔高十一层。……每层塔壁砌有花草、龙凤等图案装点外观。底层大门上嵌着刻有‘化龙塔’三字的石块,两侧有石刻对联。”《水口区志》还记载,该塔下的文昌祠为两厅四房结构,坐北向南,与化龙塔同时建造,民国时期被废。
据了解,兴宁历代古塔有南汉古塔(五代南汉为齐昌府时所建,至明代塌毁。塔址在今兴田街道城北社区老塔下)、隆兴塔(明万历三年知县刘应龙建,高七层,塔前还建有隆兴寺,明崇祯十六年倒塌。清代在其址建有盂兰寺,复毁。塔址在今兴田街道城南社区义尚街塔岗墩)、文峰塔(清初倡建,嘉庆八年始建,建至一半倒塌。光绪七年重建,光绪十六年始竣工。塔位于宁新街道文星村长陂岭,十一层,第一、二层为四方形,以上为八角形,总高30多米。现存)、合水塔(又名花塔。清末所建,曾被雷击毁,1959年重修。塔位于合水镇合水水库内小岛上,塔高九层。现存)、高田塔(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即1590年,六角三层结构,塔高11.5米。塔位于叶塘镇筠竹村。现存)、霞岚塔(建造时间不详,位于罗岗镇霞岚村水口。塔高约6米,六角菱形,用火砖构筑。原为双塔,1958年拆毁其中一座。现存)、瑶兴塔(建造时间不详,位于罗浮镇瑶兴村寨背,也是双塔,一为七层,一为三层。现存)、大坪文峰塔(建造时间和倒塌时间不详,塔址位于大坪镇大坪社区药王寺)。
明代中期之后,客家地区热衷于风水堪舆,连文人县官也深受影响,兴起了一股兴建文峰塔的热潮。据清初兴宁进士曾荣科为知县代拟的《建塔序》可知,长陂岭文峰塔和鲤鱼石水口塔是清初兴宁倡建的双塔,其作用都是用来“镇锁溪流”的文星塔,是在全县绅士与官员的合力号召下兴建的。而从现存的水口塔历史照片来看,其形制与长陂岭文峰塔也是大同小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