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屏汉:忠烈英魂 彪炳史册

浏览次数:-作者: 信息来源: 转自本网 发布时间:2025-04-16 15:27:13


    他是粤东北五兴龙苏区的重要创建者、领导者,为粤东北中央苏区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粤闽赣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为中央红军的转移减轻了阻力,赢得了时间。他就是罗屏汉,一个深受中央苏区领导重视的革命者。

    1907年,罗屏汉出生于梅州市兴宁大坪镇白云村,17岁考入县立中学读书后,他积极参加青年学生进步活动,19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事变后,他奉命从广州回乡从事地下斗争,与蓝胜青、刘光夏等人筹备建立五兴龙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牵制国民党军南线进攻部队,策应中央红军主力作战。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姚意军说:“1929年3月成立闽粤赣边区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这是闽粤赣边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县苏维埃政府。罗屏汉为常务委,负责农运。在成立庆祝大会上,罗兴奋地举旗赋诗:红旗树立大塘红,三县群英集在中,白犬猖狂施虎势,梭镖打出五兴龙。这一时期,五兴龙苏区大力发展武装力量,加强政权建设,开展土改分田,便苏区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1932年2月初,罗屏汉与妻子张瑾瑜调往江西会昌县,协助邓小平开展工作。由于会昌、安远、寻乌等苏区刚刚创建不久,仍然处于红白交界地带,为此罗屏汉大力整顿和发展基层党组织,发展地方武装,深入开展群众工作,卓有成效地巩固和发展了江西中央苏区“南大门”。姚意军:“1932年初,罗、张夫妇奉党的指示调往会昌县委。1932.7成立中共会昌中心县委(又称“会寻安中心县委”),下辖会昌、寻乌、安远3个县委,邓小平任中心县委书记,罗任中心县委组织部长兼会昌县委书记,张任妇女部长。罗、张夫妇密切配合邓小平的工作,努力完成扩大红军、支援前线,发展生产等各项任务。罗配合邓小平为会昌中心县党的思想、组织建设做了许多工作,培养了大批干部 ,壮大了党的队伍。”

    后来邓小平调动了工作岗位,罗屏汉由于得到组织信任,就接替邓小平于1933年4月担任会昌中心县委书记,他在那段时间认真执行党中央军事战略路线,发动运动战、游击战,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姚意军:“1933年冬,为配合主力红军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罗亲自指挥游击队烧毁粤东通往赣南地区重要交通线上的五华县三多齐、龙川县通衢鱼子渡以及罗坳、河田等四座公路大桥,至使龙川至兴宁、寻乌一线车辆中断,有效地牵制了粤敌北上,打破了陈济棠的动兵计划。中央红军长征后,罗根据中央分局的指示,率领赣南红军300多人,在兴宁、龙川、平远、安远、寻乌一带运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打击敌人。”

    姚意军介绍,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罗屏汉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分局后方留守处主任,领导粤赣边区的游击战争,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赢得了十分有利的时间。:“主力红军准备转移时,根据中央的指示,罗、张留下来开展游击战争,掩护红军主力转移。在红军主力转移途中经过第一道封锁线,罗立刻进行了周密的战斗部署,钳制陈济棠死守诺言,遵守“罗塘谈判”的五项协议给红军主力主动撤军让道,使我红军主力以较小伤亡顺利通过了第二、三道陈济棠的封锁线,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红军主力转移途中的战斗损耗和阻力,使红军主力途中顺利地跳出了蒋介石的第一次军事大包围。”

    1935年初,罗屏汉带领一个小分队转移至大坪镇时,不幸遭到陈济棠反动军队的围追堵截,为保存革命种子,罗屏汉独自一人吸引敌人的火力,最终壮烈牺牲,年仅28岁。姚意军:“罗带领仅剩的12名游击队员,在兴宁大坪一带斗争,受到敌人的重重围困,他组织游击队员撤退,为掩护战友,他只身引向诱敌人,战斗到最后一颗子弹,在敌人的重围下,他毅然把留下的最后一颗子弹射向自己的胸膛,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年仅28岁的生命。”

罗屏汉故居




站群导航
  • 党群部门
  • 政府部门
  • 乡镇街道
  • 梅州网站
  •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