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作者: 方志办 信息来源: 转自本网 发布时间:2024-12-06 13:15:46 |
兴宁客家山歌源远流长,是一种原生态的客家文化,宝贵的文化遗产。
兴宁客家山歌最先是民众中间口头创作,口头传唱的口头文学。现查有文字记载的兴宁客家山歌是明代石马镇何南凤(1588—1651年)创作的《十哀兮》。其次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罗浮镇岩前村刘建楷所创作的120首山歌。辛亥革命后,革命志士创作了独具一格的红色歌谣。民国十七年(1928年)成立了客家歌谣研究会。 1930年至1935年间,民间老艺人朱满在神光山下办起忠义堂,培养出24名可以出口成歌、对答如流的山歌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人民把山歌作为劳动号子。改革开放后,兴宁客家山歌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90年梅州山歌节后,兴宁有4人被评为山歌大师,6人被评为山歌师。
兴宁客家山歌唱腔多而富特色。据调查,兴宁客家山歌唱腔有14种。其中水口山歌、罗岗山歌、石马山歌和罗浮山歌较为有名,流传整个客家地区。兴宁客家山歌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具有很强的文学艺术性。它不但继承了《诗经》赋、比、兴的手法,而且创造了比喻、隐喻、双关、对比、想象、夸张、拟人、打景等8大类手法。其表现手法主要有:道情歌、尾驳尾山歌、叠字歌、逞歌、猜歌、虚玄歌、讽刺歌、骂歌、古怪歌、耍歌、哭歌、数字歌、中药名歌、古今传奇歌等。兴宁客家山歌内容丰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广泛性。按山歌内容可分为: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和杂歌8大类。
兴宁是百万人口大县,久负盛名的山歌之乡。兴宁山歌数量多、山歌故事多和山歌手多已成为典型。据调查,兴宁目前除有文字记载的山歌共7000多首外,仍有许多根植于群众中口头传唱的山歌,无法计算。有山歌故事210多个,有能出口成歌,对答如流的山歌手500余人。这些都是宝贵的地方文化艺术财富。
【陈贤英】
陈贤英,女,乳名胜梅,又叫秀美,也有人叫她陈二娘、陈嫂等。1912年出生于坭陂镇东山寺的梨窝哩。幼年生活艰苦,13岁到刁坊镇做童养媳。21岁时嫁到新圩蓝布,因丈夫廖木松当兵音信全无,而到兴城谋生,后嫁给店主罗启云(花名罗饭甄),2004年逝世。
陈贤英11岁跟着盲妹阿凤学歌,记性好,一听就会。嫁到新圩后随丈夫到梅县谋生,又学到不少山歌,基本上能随口而歌。 1945年在兴城遇到山歌手张剳衹和草虱衹,学到很多唱法和各种古老山歌,而成为山歌精,与张剳衹和草虱衹并称兴宁三朵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贤英用山歌宣传党的政策,鼓励人们积极生产。1990年10月,在梅州山歌节上评为梅州四位山歌大师之一。2011年5月,广东星海音乐学院授予她岭南音乐名家荣誉称号。
【周天和】
周天和,男,1930年9月出生于径南镇径心。1938年至1946年在兴宁径心小学、梅县南口中学、南口嘉莲补习学校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径心油罗大队搞文艺宣传工作。1958年7月调入兴宁县山歌剧团创作室工作。1990年在兴宁山歌剧团退休。是广东省曲艺家协会、民间文艺协会会员。曾任兴宁市山歌协会会长、政协兴宁市第五至十届委员。
他喜爱客家民间艺术,才思敏捷,出歌快,即席对歌,风趣幽默,能以字新腔,依情变腔,注重与对方或观众交流。现已有三代徒弟,约30人。1952年开始利用民间故事创作竹板歌并进行演唱。先后创作了《张郎休妻》、《春催杜鹃》、《梁祝姻缘》、《十五贯》等63个五句板长篇传本。编写长短五句板作品近百件,其中有30多篇先后在市、县获奖。出版了《竹板歌》、《兴宁民间歌谣集》等著作,还有一大批作品被录制成VCD唱片,在国内外发行。1990年10月,在梅州市山歌节上,8个比赛项目中,获4项第一,3项第二,总分第一名而荣获山歌大师称号。2011年5月,广东星海音乐学院授予他岭南音乐名家荣誉称号。
【钟柳红】
钟柳红,男,1961年5月出生于兴宁县刁坊镇。是兴宁市山歌协会副会长,梅州市民间文艺协会理事。1980年起参加山歌演唱,一直活跃在梅州市各县区农村。1983年开始跟钟春华、罗满及文化馆的老师学习山歌演唱技艺,后拜山歌大师周天和、余耀南为师。1990年起,参加了多场山歌擂台赛和曲艺赛。2003年起,被梅州红星影视公司聘请为竹板歌的特约演员及作者。主要作品有《贺新年》、《夫妻情》、《大嫂戏小叔》、《奇冤昭雪》、《善恶必报》等。他先后举办山歌培训班5期,培训1000多人次,收徒传艺8人 。
他喜爱客家民间艺术,特别是五句板的创作、演唱。能自弹自唱,能用家乡语言和特有的五句板腔调演唱,并能熟练运用五句板各种腔调,能熟唱100多本唱本,深受群众欢迎。1990年后,先后12次获得省市各样奖项。1990年参加梅州市山歌擂台赛获优秀山歌手,1999年参加深圳龙城竹板歌擂台赛获第二名。2007年在东莞凤岗六省竹板歌擂台赛中获金奖。2010年被评为梅州市山歌大师。
【钟伟华】
钟伟华,艺名大声古,男,1956年3月出生,径南镇章印村人。自小喜爱山歌,师从罗满、周天和、余耀南等人。是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梅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1990年被评为梅州市山歌师,2010年被评为山歌大师。1981年起活跃在梅州、广州、惠州、深圳、东莞和广西桂林及新加坡等地,以五句板、客家山歌、说唱等形式表演,深受群众欢迎。他唱腔好,思维敏捷,善于即景创作对唱,擅长山歌对驳,并能以三弦伴奏,声情并茂。优秀作品主要有:《花姑娘寻老公》、《双夫情》、《实习丈夫》、《等得郎大妹又老》、《山歌大师贺新年》、《客家明星贺新年》等。2003年在广东省山歌擂台赛上获一等奖;2004年在东莞举办的四省山歌擂台赛上荣获山歌王称号;2009年评为广东省民间歌王称号;2010年在东莞凤岗八省山歌擂台赛上荣获金奖。2009年后,广州花都、东莞樟木头、凤岗等地举行省际山歌大赛、擂台赛中,特邀他担任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