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州兴宁推动数字技术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

浏览次数:-作者: 信息来源: 转自本网 发布时间:2025-04-30 11:40:17

  当前,随着生态环境治理的不断深入,数据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一场以科技创新重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面对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梅州市生态环境局兴宁分局(以下简称兴宁分局)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管理的深度融合,自主研发“兴宁生态环境大数据管理平台”(以下简称大数据管理平台)并部署本地化“生态环境AI知识库”。通过科技双引擎赋能,不仅打破了传统数据管理的壁垒,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为兴宁市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打破数据孤岛,实现资源共享

  “这个大数据管理平台,汇集了全市环境基础信息、空气质量、断面水质、环评审批、历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案件等数据,工作中需要的资料基本都可以查到,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兴宁分局工作人员打开大数据管理平台,边查阅相关数据边向记者介绍。

  兴宁分局局长罗庆平告诉记者,大数据管理平台通过整合兴宁市环境基础信息、历年OA收发文、空气指标和断面水质、环评审批、排污许可证、环境执法等各方面业务数据,打破数据资源壁垒,实现全域生态环境数据资源共享,提高生态环境管理服务水平,为生态环境管理和决策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

  “生态环境每个部门都涉及大量的数据及日常业务,以前相关数据掌握在部门内部,若部门之间衔接不够,往往容易造成数据丢失或形成‘数据孤岛’。通过建设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使各部门可以通过一个平台综合掌握各方面信息。”罗庆平说,工作人员只需轻点鼠标,便能精准获取所需信息,实现环境要素“一图总览、一键溯源”,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生态环境管理工作,还涉及农业、自然资源、气象等众多部门。“以往需要用这些数据的时候,都要专门去函,费时又费力。”罗庆平介绍,大数据管理平台建立的过程中,将各个部门的资料汇集在一起,对生态环境综合管理及决策提供了极大助力。

在大数据管理平台,兴宁历年的降雨数据,山塘水库的详细信息,农村污水排放量、化肥使用量、生猪饲养量等各个部门的历史数据记者都能够查阅到。而且每个水库、镇街、村居等具体点位都有联系人及联系方式,“我们处理突发环境事件或者信访投诉的时候,可以直接联系到具体人员,有效提升办事效率。”兴宁分局副局长叶云星告诉记者,例如在每年耕作的季节,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压力比较大,有了这些数据,可以根据情况适当调整生态补水等,精细化管控水质。

  在项目环评方面,收到资料之后,工作人员只要在平台上输入选址地点,就可以马上确定是否在红线内,还能够测定对周边环境会产生哪些影响。叶云星表示,通过数据多跑路,实现了人员少跑腿,这正是大数据管理平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便利。

人工智库赋能,助力科学决策

  大数据管理平台不仅是一个数据整合工具,更是一个智能辅助平台。

  位于兴宁四望嶂煤矿的广东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现场热火朝天,建设者们忙碌在施工一线,抢工期、赶进度。这个曾经的粤东“工业心脏”,历经多年开采留下了生态“伤痕”。当地通过用好用活梅州废旧矿山及红色文化资源,以服务保障大学生军事训练为主体,拓展延伸文旅研学、地质科普等多元功能,推动取得矿山生态修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老区苏区高质量发展等多项政策叠加效应,成为全省“百千万工程”建设、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生动实践,广东旅控集团启动实施广东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项目。

  在基地建设现场,罗庆平打开手机上的大数据管理平台,基地定位以及周边的资源环境等数据一目了然。“基地后面就是保护区,我们通过手机就可以看到基地建设的各个边界,确保建设过程的合规管理。”

  大数据管理平台依托“生态环境AI知识库”等数据,生成可视化地图,可以对监管对象周边环境实现可视化调取。例如遇到企业环境投诉案件,执法人员就可以定位到企业的位置,在平台上查阅企业附近有哪些村居、河流、工业等,通过企业“一企一档”数据,判断企业可能产生的污染,结合气象数据判断可能影响的区域等,做到心中有数。“大数据管理平台还汇集了每个企业10年来的信访投诉数据,我们在办公室就可以先把情况摸查到七七八八,到现场之后就直奔涉嫌污染的点位,执法效率明显提升。”兴宁分局执法人员说。

  此外,基于自主进化的生态环境AI知识库,大数据管理平台将海量法规条文、技术导则与典型案例熔铸成知识图谱,做到深度融合。2025年1月,在处理合水水库上游一个畜禽养殖场违法排污案件时,执法人员通过大数据系统快速调取畜禽养殖禁养区边界及分析环评和排污许可历史记录,利用生态环境AI知识库快速查询类似案例处罚标准,办案周期缩短60%。罗庆平表示,通过生态环境AI知识库赋能大数据管理平台,让执法从“经验”走向“智能”。

  依托大数据管理平台,兴宁分局还开展生态环境哨兵巡查,解决执法人员不足问题。“执法需要专业的知识,大数据管理平台的智能分析,就解决了非执法人员专业不足的问题。”罗庆平表示,哨兵由局里工作任务较轻的人员组成,他们利用工作之余开展环境巡查工作,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直接通过大数据管理平台查阅相关的资料,例如涉及的法律法规、可能涉及的违法行为、参考的执法标准等,从而生成相关的线索并推送给镇街,助力生态环境监管工作。

护航绿水青山,共建美丽兴宁

  2021年,兴宁某垃圾填埋场出现渗滤液泄漏问题,并流入了附近的河流,当地迅速启动应急工作。

  罗庆平介绍,事件发生后,兴宁分局迅速通过大数据管理平台的河流分布图,锁定可能受污染的河流,然后根据事件发生的时间并结合河流的水流速度等数据,初步判定污染团的位置,科学布设监测点位,并关闭下游水闸,避免污染进一步扩大。

在处理处置环节,应急工作组根据大数据管理平台提供的河流水系分布图,流域面积、水流量等数据,测算出受污染的水量,从而科学开展处置工作。“通过调度,我们把污染的河水引到附近的水沟,浓度较高的直接用槽罐车抽到污水厂处理,其他浓度较低的就通过加药处理以及调水稀释等方式,消除污染影响。”罗庆平告诉记者,大数据管理平台的数据支撑为应急处置提供了科学助力,短短几天时间就把事件妥善处理。

  “数据的价值在于分析和应用。”罗庆平表示,“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发现问题,还能预测问题、解决问题,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通过“生态环境AI知识库”,兴宁分局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揭示环境要素之间的因果联系。例如,大数据管理平台可以通过对历年空气质量数据的分析,预测未来空气污染趋势,帮助管理部门提前制定应对措施;通过对断面水质数据的实时监测,及时发现污染源并精准定位,为环境执法提供有力支持。此外,还能结合历史数据,对环评审批、排污许可证发放等业务进行智能化评估,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

从“人防”到“智防”,从“治标”到“治本”,大数据管理平台的成功实践,不仅是科技赋能生态环境治理的生动案例,更是梅州市生态环境局兴宁分局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体现。


站群导航
  • 党群部门
  • 政府部门
  • 乡镇街道
  • 梅州网站
  •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