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党员的初心故事|梅州市交通运输局离休干部、原副局长谢英谦:退休不褪色,永远跟党走">
浏览次数:-作者: 信息来源: 转自南方+ 发布时间:2021-04-29 15:29:54 |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梅州市交通运输局注重发挥老党员老同志独特作用,通过老党员上党课、老同志“现身说法”等方式,充分挖掘运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
该局离休干部、原副局长谢英谦同志便是其中一员。
18岁入党、四次参加土改的“南下干部”
谢英谦出生于1930年11月,是辽宁省复县(今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人。1947年7月,他参加土地改革工作。1年后,经组织推荐,谢英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1949年5月,因在土地改革工作中的优异表现,谢英谦成为“南下干部”的一员。随后,他辗转江西南昌、瑞金、广东海丰(今汕尾)等地,在土地改革工作一线一干就是5个年头,为老区苏区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开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一粒扣子”扣好了,人生才能行稳致远。正是这些与群众同吃同住、同甘共苦的“土改”工作经历,让谢英谦与人民群众感情日益深厚,也让他下定决心在梅州苏区扎了根。
“80年代初,领导想把我调去深圳工作,我当时婉言拒绝了。到哪里都是为人民服务,也习惯了这里的工作生活。现在想来,我也不后悔当初的决定。”谢英谦说。
坚守原则、严于律己的交通“政工干部”
1954年12月,谢英谦调到梅州工作,并先后在蕉岭法院、宣传部,梅县县委宣传部、教育局、地质机械局等单位工作;1980年8月起,他转任原梅县地区交通处(现市交通运输局)副书记、副局长,分管交通系统政工工作,一干就是8年多。这也是谢英谦转干后最长的一段地方工作经历。
“80年代,适逢交通建设起步发展阶段,又正好碰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各行各业都在搞市场经济。看到各地发展迅速,一些同志的心也难免变得有些浮躁。”谢英谦回忆。
越是面对诱惑,越考验党员干部的党性是否牢固,信念是否坚定,意志是否坚强。谢英谦身上体现的,是老一辈交通干部以实际行动对党员初心使命作出的最好诠释。
“公家的钱财一分一毫都不能碰,公家的物件再小也不能占!”谢英谦说。按照政策规定,作为离休干部,以前单位可以免费分一套大的集体房,但谢英谦甘愿自己掏钱买了一个小四房。
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谢英谦也同样严以律己。不喝酒不抽烟,每次下乡尽量早去早回,少在基层吃饭,回来都是两手空空,绝不拿基层一瓶酒、一包烟;有个县局干部为了兼顾家庭,想从县里调到市局,有天晚上特意送了个日本进口电饭煲过来,被他当场责令退回……这些细微言行,无不体现谢英谦坚守原则的党员本色。
“做领导一定要有原则,做事要有分寸。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管好别人。”这是91岁的谢英谦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的“优秀党员”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首先就是要坚持学习,才能在思想上跟上时代发展步伐。”退休后的谢英谦,仍然保持着规律的作息习惯和简朴的生活方式,坚持每日读书看报,从时事政治到历史文学、从国家大事到生活杂闻,他时刻关注着党的事业、社会发展和梅州交通变化。
他坚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家具、电器用了20多年也没有换。这位老人家的家里,至今也没有安装空调,用的还是20年前的那个吊扇。
对于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他感触良多,既欣喜于国家富强、民族进步、人民幸福,又感叹于奋斗艰辛、成功不易、征途漫漫。今年恰逢建党100周年,看到报纸上征集建党百年资料与实物的启事,谢英谦拿出了自己珍藏了半个世纪的一枚中华苏维埃五分钱铜币,想通过组织捐献给博物馆。
说起硬币的来历,谢英谦记忆犹新:“1952年在江西瑞金沙洲坝开展‘土改’工作时,我遇到一家农户。解放前,农户的两个儿子参加红军,后来杳无音讯。每每想起,老人伤心不已,不禁泪流满面。但他无怨无悔,深感光荣。为了感谢工作队的辛勤付出,老人把一包珍藏于石磨底下的中华苏维埃钱币送给我们留作纪念。”
这些铜币,镌刻着老区苏区人民为革命流血流汗、却毫不后悔的奉献精神。
谢英谦仍记得,自己当时分到了3枚铜币以及2张印有马克思、列宁头像的纸钞。后来因住所遇到洪涝,其中2枚铜币和2张纸钞遗失。每次谈到这个,谢英谦都难掩遗憾、万分惋惜。
对于捐献铜币,谢英谦说:“这枚铜币的价值,不在于它值多少钱,而在于它承载着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作出的探索与斗争。我想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中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奋斗的历史。”
说完,这位耄耋老人郑重地将铜币交给了工作人员。
【全媒体记者】黄思华
【通讯员】梅交宣
(转自: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