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集岗坪地黎村黎子升做粉50年俘获大量粉丝 “粉王”带出一条“切粉村”

浏览次数:-作者: 信息来源: 转自肇庆都市报道 发布时间:2017-01-28 09:45:20
黎子升在翻晒切粉。 通讯员 谭扬汉 摄
  怀集县岗坪镇地黎村的切粉是民间传统佳肴,其祖传的手艺吸引着四方食客,前来购粉者络绎不绝。日前,记者来到岗坪镇地灵村委会地黎自然村 子升切粉厂 ,刚到门口便见几个农妇正在忙着晾晒切粉,屋门口的晒场空地全都摆满了一栅栅用竹筛晾晒的切粉。
  祖传工艺+机械化生产
  记者走进切粉加工厂,只见机声隆隆,履带飞转,工人将浸泡好的大米放进碾磨机,随后米浆被送入蒸汽机,蒸好的米粉便流出晾在1米多宽的竹筛上,然后由工人搬运到晒场空地上晾晒。这时,一栅栅铺在竹筛上的米粉晾晒在阳光下,如同一片白色的海洋。
  今年73岁的黎子升是切粉厂的老板,也是当地切粉加工大户。身体魁梧的他从早到晚忙碌在工场和晒场。每天都到各个工序巡查生产情况,还不时到晒场帮忙搬晒切粉,并负责联系销路。由于声名远播,很多顾客都是冲着他的切粉厂而来。
   我们的切粉全是用大米磨制而成,没有任何添加剂,是绿色食品,耐煮韧滑、软薄爽口、风味独特,很受顾客欢迎。 说话声音洪亮的黎子升告诉记者。
  他介绍说,其祖辈均从事切粉加工,初中毕业后他就跟随父母加工切粉开始创业,18岁已成为切粉加工师傅。起初黎子升还离开家里,当过生产队长,还当过8年大队党支书,后来去广西挖过金矿,经过一番周折,他还是决定回家乡创办切粉工厂。
  以前,加工切粉都是手工制作,用石磨磨浆,用竹箕蒸粉,烧的是木柴,整套工序全是人工操作,生产效率很低。上世纪90年代初,黎子升在广西贵县挖金时看到那里的农民用机械化加工切粉,深受启发。回家后便开始自己设计磨浆机、蒸粉机、切粉机等机械制作设备,从焊接到安装,亲力亲为,因此节省了几十万元的费用。
  如今,从磨浆、蒸粉到切成丝状粉等工序全部实行机械化生产,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每天可加工切粉800 —1000斤,每年大约加工切粉16万斤。
  顾客五点钟上门等候买切粉
   加工切粉是一项辛苦活,每天早上5点多钟就要浸米,然后用水清洗几次,磨浆、蒸粉、出粉、晾晒、刷油水、打折、切丝,再晒干、包扎,工序较多,除了机械化生产的流水作业外,有几个工序是需要人工做的,如搬运晾晒、刷油水、打折、包扎等。 黎子升表示,他本人、大儿子、媳妇都在厂里工作,每天还要雇请12个帮工。
  加工切粉其实是 看天吃饭 的活计,如果碰到下雨天就无法生产,只有天晴的时候才能开工,一天只能够生产1000斤左右的切粉。 有好几次早上浸米蒸好粉却碰上下雨,米粉晾晒不干容易变馊,结果全部倒掉喂猪,宁可浪费也不能自损名声。 黎子升坦言,由于其创业讲诚信,从不掺入劣质切粉,加工的切粉韧滑爽脆,不论是炆炒或是汤煮,口感极佳,因而常常顾客盈门,有的人早上五点钟就来到家门口等候购买,每天供不应求。
  切粉畅销成怀集品牌
  现在,黎子升的切粉批发价每市斤能卖到5元,不但畅销本地,还通过网络远销到广州、上海、北京等地。按照一年生产16万斤的切粉计算, 子升切粉厂 每年的产值可达80多万元。从事切粉加工50多年来,黎子升逐渐成为村中的富裕人家,建起了两幢三层半高的洋楼,一家大小生活幸福美满。
  在黎子升的带动下,地黎村现已发展到15家切粉加工厂,除了外出务工人员之外,在家的大多数妇孺老人都被雇请从事切粉加工业,增加了农民收入,成为名副其实的切粉加工村。
  据了解,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引导下,岗坪镇大做切粉加工文章,擦亮特色产业品牌,全镇有切粉加工厂近30家,都是以传统工艺加工切粉,形成产业规模,成为怀集富有特色的农产品。
站群导航
  • 党群部门
  • 政府部门
  • 乡镇街道
  • 梅州网站
  •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