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作者: 信息来源: 转自本网 发布时间:2025-03-20 15:30:46 |
一、什么是“四普”?
“四普”是指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它是对我国境内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一项系统性工作。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
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通过文物普查,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是科学判断文物保护形势、制定文物保护政策的重要依据。
二、为什么要开展“四普”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开展过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从前三次文物普查看,我们对文物的内涵、价值认识不断深化,文物类型不断丰富完善。与第一次普查相比,第二次普查对文物尤其是近现代文物的理解更加全面,文物分类中的“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扩展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明确了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进一步扩展了文物内涵与外延,将工业遗产、乡土建筑、线性遗产、文化景观等类型纳入普查范围,认定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可以说,每一次文物普查,都丰富了文物内涵,扩展了文物保护对象,完善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促进了文物事业跨越式发展。
回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距离现在已经十几年了,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低级别文物保护状况引发全社会关注。所以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非常重要。
三、“四普”涉及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哪些?
1.古文化遗址:一般是指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已被废弃的城郭、宫殿、村落、住所、作坊和寺庙等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物质遗存。
2.古墓葬:是古代人类安葬死者形成的相关物质遗存,泛指人类采取一定方式对死者进行安葬的遗迹,包括墓穴、葬具、墓地及其附属物等。
3.古建筑:是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活动、居住、使用及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与构筑物。
4.石窟寺及石刻:主要是指佛教或其他宗教信仰者在山崖中开凿的洞窟,雕刻在石头上的文字、人物、动物或图案等。
5.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主要是指1840年至当代期间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代表性建筑。
6.其他:主要是指作为人类行为与自然的结合体,拥有明确的物质实体,为某一区域或群体的历史、文化、习俗等提供特殊见证的文化景观;古猿、古人类以及与古人类活动有关的古生物化石地点,其他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实体等。
四、不可移动文物由谁公布?
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在省级和设区的市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者直接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报国务院核定公布。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报国务院备案。
设区的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由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
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由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登记,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五、普查期间,对普查对象有什么要求?
所有普查登记对象,在完成文物认定前,一律不得拆除、迁移。所有已认定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实地调查期间,一律不得撤销。
六、公众如何参与普查?
配合普查工作;主动报告文物线索;加强文物保护意识;宣传普查信息;参与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