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作者: 信息来源: 转自本网 发布时间:2022-12-02 10:49:13 |
在宁新街道大圳村的田野间,屹立着一座独具客家建筑特色的围龙屋,整座屋宇规模宏大,门前有一个宽阔的禾坪和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池塘,塘水清碧,波光粼粼,把屋宇映衬得格外秀美。这座始建于1635年的围龙屋,尽管历经近400年的风雨沧桑,依然非常完整,散发出古朴的神韵。它的屋名叫“长兴围”,但是不少人却习惯地称它为“花螺墩”围龙屋。
长兴围(俗称花螺墩),据罗氏族谱记载,始建于明崇祯八年,由十三世九章公创建。长兴围坐北向南,建筑占地面积6533平方米,为三堂六横三层围龙屋,门前有禾坪和水塘,连左右两旁有六口水塘相拥,共23亩,俗称“船形屋”。 花螺墩这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这里面有一段传奇的故事。 据传,七百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原始的沙洲沼泽地,是春草秋芦生长的地方,也是水鸟野鹤聚集之处。当时,周围野草茫茫,遍布湖池,芦苇拂动,鸟鹤盘旋,呈现荒凉萧条的景象。后来,罗氏祖先从外地来到此处,见到这种景况并没有退缩,而是挺身向前,营居垦荒,不辞辛劳,排水填洼,挖塘筑沟,建起围龙屋,长年累月,洒下滴滴汗水,终于改造出大片良田,挖掘出几处淡水湖群,种稻养鱼,很快把荒地变成鱼米之乡,成为一片沃土。 罗氏祖先带领着族人辛勤开垦,在围屋的周围挖了不少水塘,共有六口相拥,面积达23亩之多。在这些池塘中,要数屋右边的那口池塘最大,约有10亩宽阔,村里人叫它大湖或大塘。然而,在这口大塘中间,留下了一个独特的景观,那就是在塘中间浮起一个圆型的大土墩,直径约7米,土墩上长满杂草,草中间又生长着一棵蚊子树,树干粗壮,郁郁葱葱,据说已有几百年的树龄,不知是当年祖辈在挖塘时有意留下来的还是别的原因,在池塘中间屹立着,格外耀眼,远看恰似摆放在水中的盆景,它独树一帜,生机勃勃,随着水波的荡漾,更有另一番景致。 从此,村里的人便常到塘里游泳,摸鱼捉塘虱。有一天,摸鱼的人到大土墩周围摸到一把石螺,拿过来一看,觉得格外不同,石螺的色彩奇特,呈现花斑色,五彩斑斓。人们发现这独特的石螺,非常惊奇,不知是谁说了句这花螺真好看。那时这个大土墩没有名称,有人便说这个土墩就叫花螺墩。于是, 一传十,十传百,花螺墩的名字便传开了,久而久之这个地方便被称为花螺墩,长兴围也称为花螺墩围龙屋。 火树夺天工,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宁非一刻千金; 笙歌留客赏,喜斯陶,陶斯永,永斯悠,不觉五更三点。 花螺墩烧烟火,独特的赏灯习俗 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是花螺墩长兴围赏灯日,而烧烟火是当地赏灯极具客家文化特色的一个环节。烧烟火有两种,一种较为简易,只有一层;另一种则有多层,燃烧时会自动分层脱落,每层燃烧约5-10分钟,每一层都有不同的故事、动画人物和不同的动作变化等,主要有才子佳人、八仙过海、仙女下凡、神童骏马、七星伴月等吉祥故事,惟妙惟肖,寄寓兴旺安宁。 近年来,长兴围在其子孙及镇村的重视下,已逐渐打造成旅游观光点,有古民居观光区、观音厅、母亲堂、焕昌、新文、环水塘休闲观光步道、爱心广场、文化活动中心等。 2009年8月10日,长兴围被公布为“兴宁市十大古民居”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