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作者: 广东卫生在线 信息来源: 转自广东卫生在线 发布时间:2023-07-05 09:12:18 |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30年要建立起覆盖全国和较为完善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目前我国医疗应急总体能力和水平如何?能否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接下来的重点工作是什么?7月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我国医疗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情况。
我国已建立6500支省市县三级医疗应急队伍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在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我国在新冠疫情防控中不断提升能力,积累经验,以快速响应、高效处置为目标,全面建立健全医疗应急预案体系,强化应急处置各环节工作,加强医疗应急基地、医疗应急队伍、医疗应急物资储备等各方面建设,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应急体系。
在医疗应急救治基地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各省规划布局基础上,规划建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以及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进一步提升大规模收治伤病员的定点救治能力。
在医疗应急队伍建设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财政部建成了40支国家级的医疗应急队伍,同时也指导各省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的医疗应急队伍,共计6500支。队伍的类别包括了紧急医学救援、突发中毒事件处置队伍以及核辐射的医疗应急队伍,实现了设备集成化、便携化、队伍自我保障化。基地和队伍一同形成了国家突发事件医疗应急工作的“核心力量”。
在专家力量层面,国家卫生健康委从全国遴选了一批权威专家,成立了“国家医疗应急专家组”,涵盖急诊、重症、呼吸、烧伤、骨科、儿科、心理等22个专业,总计接近540人。重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之后,能够更加迅速按类别类型,高效调派国家专家赶赴现场开展伤员救治工作。
对于下一步如何补齐短板,郭燕红表示,一是推进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将建设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扩充中毒救治基地。到“十四五”末,计划将国家医疗应急队伍由目前的40支增加至60~70支。在扩容的同时提升能力和水平,比如,配备必要的移动化设备和治疗单元,满足紧急医学救援的工作任务。为了应对重大疫情的医疗救治工作,计划组建重大疫情救治队伍,提升重大疫情发生之后的重症救治能力。除了国家层面的基地和队伍建设,同时要求各省要形成紧急医学救援网络。二是建设国家省、市、县立体化医疗救援的指挥调度体系和信息系统,集中力量开展一些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科技和人才支撑,强化日常培训和演练,推动我国医疗应急能力向着高质量、科学化、专业化、精准化方向发展。三是加强信息监测和应急值守。
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已全覆盖
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是提升医疗应急能力的一个重要支撑。
郭燕红介绍,“十三五”末,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一同推进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实现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项目全覆盖,每个省份都依托一家省域内综合实力强、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和技术水平高的公立医院作为基地建设单位。
“十四五”期间,全国将布局20支左右重大疫情医疗应急队伍
国家医疗应急队伍是为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准备的“移动医院”。每支队伍自成完整的救治体系,拥有门诊、住院、手术、检验检查及相应的信息指挥、后勤保障等单元,能在灾害、灾难现场迅速展开,相当于一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无需其他支援便可独立开展救治工作。
郭燕红介绍,中国的国家医疗应急队伍建设从一无所有到初具规模,特别是这十年内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共建成了40支国家医疗应急队伍,其中有5支队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应急医疗队的认证,中国也成为世界上拥有国际应急医疗队伍最多的国家之一。
“十四五”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计划在原有的40支国家医疗应急队伍基础上,增加队伍类别,依托传染病综合救治力量较强的医疗机构,结合重大疫情防治基地建设,在全国布局20支左右重大疫情医疗应急队伍,队员包括呼吸、感染、重症、院感、影像、检验等专业医护人员,配备重症救治等单元,满足国家和区域重大疫情救治需要。
基层能力提升是未来重点
基层的医疗救治工作直接影响到整个事件医疗应急工作的快、准和高质量。未来,如何推动基层医疗应急队伍建设?
郭燕红表示,现在国家、省、市、县各级医疗应急队伍一共有6500多支,其中县区级有4516支。我们把这些小分队叫做背囊化医疗应急小分队,所谓背囊化,一个是箱子,一个是双肩背,事先准备好了医疗物资、信息通讯以及相应保障设备,医疗应急小分队既可以随着急救车到达一线进行医疗救治,同时对于一些地形比较复杂的,也可以不依赖于机械化车辆到达现场。比如,去年泸定地震,在地震发生30分钟内,背囊化医疗小分队已经到达现场,不仅第一时间开展医疗救治工作,而且把一线受灾情况第一时间传回,为后续调集医疗力量提供了重要参考和信息。
下一步,将按照《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四五”规划》的要求,继续推进基层医疗应急小分队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应急能力。
一方面在全国各省份以市县医疗机构为依托,开展背囊化基层医疗应急小分队建设,小分队由紧急医学救援、中毒处置、心理救援等各个基本单元组成,根据突发事件类型、级别进行模块化编组,并具备中短途快速反应能力、短途处置能力、野外自我保障能力等。
另一方面加强培训和演练,结合地方突发事件特点,完善各类突发事件救援预案;加强队伍演练,提升医疗应急队伍应急响应和协同工作的能力,未来依托区域内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重大传染防治基地开展全链条、全要素的应急实战演练。
来源:广东卫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