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作者: 广东疾控 信息来源: 转自广东疾控 发布时间:2023-08-16 09:40:49 |
抓住暑假的尾巴,一家人开开心心去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还能和可爱的“草原哈基米”土拨鼠(旱獭)、鼠兔一起互动……,别提有多惬意!
广东疾控在此提醒大家:在草原游玩应避免和野生动物亲密接触,尤其是要警惕“一号病”——鼠疫。
8月10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政府官网发布通知:8月7日,苏尼特右旗报告1例鼠疫确诊病例。8月12日,鼠疫病例的2名家属确诊。密切接触者均已按要求及时进行隔离管控,均未出现异常情况。 令人闻风丧胆的鼠疫,是怎么传播的?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被感染?怎么预防?一起来了解。 鼠疫——“黑死病”鼠疫三次大流行。 历史上鼠疫出现过三次世界范围内大流行,造成人类生命健康严重损失。新中国成立前,我国鼠疫疫情也非常严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鼠疫防控工作,发病数明显下降。80年代,平均每年报告约20例病例。90年代,我国南方鼠疫疫情曾出现过短暂上升。自2010年以来,每年仅有零星病例报告,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北部分省份。 1、一号病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危害严重的烈性传染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居于甲类传染病首位,也称“一号病”。 2、死亡率高 鼠疫具有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等特点。感染后可出现败血症的表现,皮肤广泛出血、瘀斑、紫绀、坏死,病死后尸体表现出紫黑色,因此被称为“黑死病”。若不加以治疗,病死率为30%~100%。目前有抗生素可以治疗鼠疫,早期应用可以极大的降低病死率! 鼠疫是如何传播的? 1、病原体 鼠疫耶尔森氏菌,是一种强毒力病原体。 2、传染源 鼠疫染疫动物 主要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如鼠类、旱獭等。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都可以作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源。 蒙古旱獭| Deer Forest/zoochat.com 鼠疫患者 人类接触肺部感染的染疫动物,或直接经呼吸道感染,可引起原发性肺鼠疫。肺鼠疫患者在疾病早期即具有传染性。 败血型鼠疫、腺肿发生破溃的腺鼠疫患者等也可作为传染源。 无症状感染者不具有传染性。 3、传染途径 鼠疫的传播途径有很多种,主要有: 媒介传播:主要通过跳蚤吸血进行传播。 接触传播:人类通过猎捕、宰杀、剥皮及食肉等方式直接接触染疫动物时,细菌通过手部伤口进入人体,经淋巴管或血液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这种直接接触感染可以通过非常细小的伤口形成感染,如手指的倒刺等。 飞沫传播:肺鼠疫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鼠疫菌,患者通过呼吸、咳嗽可将鼠疫菌排入周围空气中,形成细菌微粒及气溶胶,极易感染他人,造成人间肺鼠疫暴发。 4、传染人群 人对鼠疫普遍易感,没有天然免疫力,人类在感染过鼠疫菌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目前有鼠疫菌疫苗,但世界卫生组织不建议普通人群常规免疫。在高暴露风险人群(如经常暴露在感染风险下的实验室人员以及卫生工作者)中或在发生大规模人间鼠疫流行时可考虑接种。目前我国暂未针对鼠疫开展人群免疫接种。 感染鼠疫有什么症状? 鼠疫按临床表现可分为腺型鼠疫、败血型鼠疫、肺型鼠疫、眼型鼠疫、肠型鼠疫、皮肤型鼠疫、脑膜炎型鼠疫,各型鼠疫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均会引起死亡。鼠疫的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6天,多为2~3天,个别病例可以长达到8~9天。鼠疫患者症状一般表现为危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发病急剧、恶寒战栗、体温突然升高至39~41℃并持续维持高热状态、头痛剧烈,有时出现呕吐、头晕、呼吸急促,很快陷入极度虚弱状态,心动过速、血压下降、血常规检测白细胞计数增高。 重症患者表现为意识模糊、昏睡、狂躁不安、谵语、颜面潮红或苍白、有重病感和恐怖不安的表现,患者眼睑结膜和球结膜会充血,出现所谓的“鼠疫颜貌”。 预防鼠疫“三不”“三报”“三防”“三用” “三不” 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产品出疫区。 “三报” 及时报告病死动物;及时报告疑似鼠疫病例;及时报告不明原因的高热和突然死亡病例。 “三防” 防跳蚤叮咬;防猫狗感染;防生态激惹。 “三用” 外出游玩时,适当使用驱避剂防蚤叮咬;在住宿环境中,适当使用灭蚤药灭蚤;危险暴露时预防用药。 做好防护避免感染,做好健康监测,远离鼠疫危害。 温馨提示 从草原游玩回来后,应持续1周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有突然出现发热、寒战、淋巴结肿大疼痛、咳嗽、咳血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由医生合理安排下一步诊疗方案。鼠疫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疫情扩散,患者也避免发展为重症或者危重病例,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