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兴宁简介
兴宁新城
兴宁文化广场
兴宁古称“齐昌”,建县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1994年撤县设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梅州市西部,总面积2075.3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115.66万人,现辖17个镇、3个街道,458个行政村、46个社区,是梅州市副中心城市。素有“华侨之乡、文化之乡、足球之乡”之美誉,是原中央苏区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油茶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杯花舞)之乡、中国围龙屋之乡、中国花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省文化先进县(市)、省教育强县(市)、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省卫生城市、省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示点县、省城镇建设试点县、省水利建设示范县、省双拥模范县、省林业生态县。
客家围龙屋刁坊镇棣华围(刁萃丰)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杯花舞
二、区位交通
兴宁是粤闽赣边区域性陆路交通枢纽,南接珠三角,东连潮汕揭、海西区,至梅县机场50公里、揭阳潮汕国际机场120公里、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300公里,离汕头港160公里,融入了珠三角“3小时经济圈”。境内有广梅汕铁路、梅河高速、兴畲高速、济广高速、兴汕高速,国道205线和省道225、226线贯穿全境。规划建设的“双龙”高铁贯穿兴宁并设兴宁站,互通京九、广河高铁,建成后兴宁将融入珠三角“1.5小时经济生活圈”。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944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为139.8公里,均居全省山区县(市)前列。城乡基础配套设施日臻完善,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高铁干线路网及站前综合广场和配套工程完成70%以上,省道226线妇幼保健院至兴宁东出口段改建工程主体完工,省道226线罗浮至新陂段(先行段)、239线赤巷口至锦绣大桥段等改建项目动工建设。
兴华高速
三、人杰地灵
罗屏汉故居
古大存故居(汤权/摄)
兴宁市齐昌中学
兴宁市齐昌小学
兴宁市齐昌幼儿园
市档案馆建成投入使用
兴宁素来崇文重教,“百员将军出齐昌,千名教授同故乡;万千工贾遨商海,巨子遍布五洲洋。”“一桌两院士、一家三清华、一腹四知县、一屋五将军、一县六国脚”被传为佳话。古有忠贞报国的探花、翰林院大学士罗孟郊,佛教临济宗传人何南凤,方志学家张天赋,爱民御史王天与,《罗家通书》创始人罗庆辉,诗人、考据学家胡曦,数学家饶宝书;近现代,有民主革命先驱何天炯,革命家黄文杰,客家研究开拓者、“梅州客家八贤”之一罗香林,地震学家李善邦,新兴版画运动先驱罗清桢,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张如心。现有红色资源革命遗址72处、名人故居84处,有邓逸凡、柳河生等114名将军,周恩来等人曾在兴宁留下足迹,罗屏汉、刘光夏等革命烈士事迹广为流传。有被称为“民间宫殿”的围龙屋2543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项(兴宁竹板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项。涌现出兴宁籍院士6人、大学校长67人、专家教授3000多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多人。近几年每年输送大学生6000多人,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有71名学子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旅外华人华侨、台港澳同胞30多万人,分布在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文化馆获评国家一级馆,市档案馆建成投入使用。罗屏汉、邓逸凡等名人故居如期完成修缮保护及陈列布展。
四、风景名胜
熙和湾客乡文化旅游度假区
神光山国家森林公园
合水旅游风景区
渡田河生态旅游区
玖崇湖温泉文旅度假区
兴宁山川秀丽,风光旖旎。明正德十年,祝枝山授任兴宁知县,留下《神光山》《游和山麻石岩》等歌咏诗文,北宋抗金大臣李纲、南宋文天祥、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等皆在兴宁留下传说。全市旅游景区景点30多处,神光山国家森林公园、熙和湾客乡文化旅游产业园为国家4A级景区,月形山乡村旅游区、粤东云山谷生态旅游区、珍珠红诚意酒城旅游区为国家3A级景区,合水水库风景区被列入《中国名胜风光大辞典》,熙和湾客乡文化旅游产业园景区标志性建筑“花灯楼”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大灯笼型建筑”,渡田河生态旅游区、黄蜂窝茶山、兴宁学宫、两海会馆等各具特色,“兴宁古驿道客家人文自然风光线路”被评选为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径南东升村等5个村入选省首批“国家森林乡村”;于2022年成功创建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2023年总投资6亿元的大坪镇红色旅游田园综合体项目落地建设。
兴宁学宫
两海会馆(潮州会馆)
五、生态经济
石马柚园一角
兴宁特色农产品 茶油
兴宁属南亚与中亚热带过渡气候,年平均气温21.1℃,年平均降雨量1517.2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910小时,自然环境优越,四季宜耕宜牧,具有发展农、林、果、牧、渔等农业的有利气候条件。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03.2万亩,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面积103.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699.2408万立方米,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纵深推进,森林覆盖率达67.14%,林地绿化率达99.06%。现有25个森林公园,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梅州市级自然保护区。2010年被列为国家级生态发展区,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林业生态县”。被列为国家级超级稻示范推广县(市),2016年袁隆平院士的“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在我市创世界纪录。全市有农业龙头企业100家,形成丝苗米、单丛茶、茶油、柚果、肉鸽等农业优势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被评为2022年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75户323人防返贫监测精准有效,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有声有色。粮食安全底线牢牢守住,按时高效完成68.19万亩粮食播种、11.9万亩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新建高标准农田1.5万亩。兴宁鸽、丝苗米、单丛茶、油茶、沃柑等优势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兴宁茶油”“兴宁丝苗米”入选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我市油茶产业被授予省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基地,“陈小鸽风味乳鸽”入选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百家手信。10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深入推进,“茶果飘香·醉美径南”乡村振兴示范带初具规模、活力四射。2023年兴宁市率先在梅州出台《激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办法》,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302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30万元。首批选聘79名“产业村长”,径南浊水村产业社区试点建设走在梅州前列,龙田镇获评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径南镇新洲村
亲水公园
新陂、叶塘“两镇五村”乡村振兴连片示范点:风雨廊桥
新陂、叶塘“两镇五村”乡村振兴连片示范点
六、矿产资源
兴宁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是广东省重点矿产资源县之一,有煤、钒钛磁铁、石膏、石灰岩、稀土、萤石、陶瓷土、高岭土、粘土、花岗岩、地下热水等资源,已探明的有39种矿产、42处矿区。
温泉泡泡池
七、工业经济
辰浩医疗
海思智能
广东红禾朗
广东明珠养生山城(在建)
立讯精密
南丰电气
兴宁·天河创新产业园
兴宁工业商贸基础良好,是粤闽赣边商品集散地,素有“小南京”之称和“无兴不成市”之说。全市有集贸市场11个,较具规模物流快递企业14家,东岳宫市场是“全国百强集贸市场”,毅德商贸物流城、欧尚购物中心等知名企业带动现代商贸发展。兴宁工业基础较好,工艺、纺织、机电等传统产业久负盛名,有主板上市公司1家(广东明珠),新三板上市企业1家(鸿源机电),在广州、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4家;有规上工业企业66家,高新技术企业2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3家,初步形成装备制造、食品药品、电子信息、医疗器械等9大工业主导产业。医疗器械产业蓬勃发展,成功承办“广东省医疗器械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行活动”,与省药监局合作共建的广东兴宁医疗器械产业园揭牌成立,蓝韵医疗落地建设,辰浩医疗等10家企业先行试产,20多家医疗器械企业意向进驻。坚持“保规上、扶规上、育上规”并举,2023年培育“小升规”企业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获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兴宁市“电商物流+农村客货同载+商超联运”项目入选全国第三批农村物流服务品牌。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3.07亿元、比增6.2%,超额完成目标任务;规上工业增加值21.70亿元、比增10.6%;固定资产投资86.02亿元、比增10.1%;进出口总额12.21亿元、比增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92亿元、比增4.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29亿元、比增7.6%。产业发展亮点纷呈。完成工业投资20亿元、比增45.4%,规上工业总产值90.28亿元、比增11.25%。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体育休闲等产业总产值均比增25%以上。省药监局、梅州市和兴宁共建的医疗器械产业园,成为全省唯一纳入省级创新服务名单的医疗器械产业园,注册企业22家。商贸文旅加快复苏。国家县域商业行动示范县建设深入推进,净增限上商贸企业50家。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均翻一番。招商引资再创新高。圆满举办第六届世界客商大会兴宁系列活动、医疗器械产业园高质量发展(广州)推介会,2023年引进项目计划投资总额92.67亿元,其中工业项目60.25亿元,完成实际投资19.12亿元,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9.56亿元,进度排名梅州各县(市、区)第一。平台建设成效明显。广州天河(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纳入省级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完成土地收储659亩,盘活低效工业用地1070亩,兴宁·天河创新产业园(三期)基本建成,叶塘安置区(三期)动工建设,新进园项目11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6亿元、工业总产值41.02亿元,税收2.15亿元、比增73.39%,税收增速在梅州产业园中排名第一。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新增减税降费、退税等2.12亿元。创新出台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农业加工、外贸外资等4个专项扶持政策,培育“个转企”80户,新增市场主体7525家、“小升规”企业14家。存贷比提高到66.48%,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持续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