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5日为我国第36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今年的主题是“及时接种疫苗,保障生命健康”。那么,疫苗接种在控制传染病、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中有哪些重要作用呢?大家一起来了解下。 接种疫苗也就是俗称的“打预防针”,这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国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为了让孩子免受疾病之苦,从孩子诞生的那一刻起,家长就应该为孩子提供完善的免疫保护计划,让孩子健康地成长。那么,0至6岁的孩子在不同年龄需要接种哪些疫苗?接种疫苗的种类齐全了吗?家长们快来了解一下! 目前我国将疫苗分为两类: 一类疫苗:“免疫规划疫苗” “免疫规划疫苗”是国家规定必须接种的,儿童监护人应依法保证适龄儿童按时接种免疫规划疫苗。此类疫苗如果不接种,可能会影响宝宝入托、入园、入学。 适龄儿童可免费接种的一类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甲肝疫苗、麻腮风疫苗、A群流脑疫苗、A群C群流脑疫苗、乙脑疫苗。 二类疫苗:“非免疫规划疫苗” 为公民自费并且知情、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二类疫苗虽然需要自费接种,对于保护孩子的健康也同等重要。大原则是,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宝宝又没有接种非免疫规划疫苗的禁忌症,那就尽量接种。 建议接种的二类疫苗:流感疫苗、水痘疫苗、手足口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等。 目前,执行的为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21年版)》,与之前的版本相比,有五大变化: 变化一:未完成国家免疫规划规定剂次接种的可补种年龄从“<14周岁”调整为“<18周岁”。 变化二:明确了左右大腿为可选接种部位。当多种疫苗需要同时注射接种时,可在左右上臂、左右大腿分别接种。 变化三:明确了下列情况并不属于疫苗接种禁忌症:A. 生理性和母乳性黄疸;B. 单纯性热性惊厥史;C. 癫痫控制处于稳定期;D. 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苯丙酮尿症、21三体综合征等);E. 病情稳定的脑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感染(梅毒、巨细胞病毒和风疹病毒)等。 变化四:调整了脊灰疫苗与麻腮风疫苗免疫程序。 变化五:2021年版免疫程序建议将表面抗原阳性或不详的母亲所生新生儿,接种第1剂乙肝疫苗时间从“出生后24小时内”调整为“出生后12小时内”。 将乙肝疫苗接种的“低出生体重”明确界定为出生时体重<2000克者,建议其出生后尽早接种第1剂乙肝疫苗,并在满1月龄、2月龄、7月龄时重新按程序再完成3剂次接种。 专家提醒,推迟接种本身不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但推迟期间人体可能没有足够的免疫力,会增加患病风险。因此,预防接种应尽量按期进行,遇到特殊情况的可以推迟,但应尽早补种疫苗。 及时接种疫苗,保障生命健康。希望相关家长高度重视,及时带孩子接种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