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文化公园寓教于乐、普法微视频通俗易懂、“法律明白人”引领广大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校园普法活动培育“小小普法员”……近年来,兴宁市坚持普法依法治理与法治建设工作有机结合,有效推进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积极拓宽普法工作新思路,不断丰富普法内容、创新普法形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普法宣传,促进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行为习惯。 接地气 普法宣传形式活 “对于生活在乡村的我们来说,感觉学习法律知识离我们很遥远,这样的宣传活动让我们有直接了解法律的机会,特别有意义。”在今年的一场法治宣传进农村活动中,普法宣传员来到黄陂镇文化广场,采取悬挂宣传标语、设立法律咨询台、摆放普法展板、发放宣传资料、设置互动游戏等方式普及法律知识,受到群众的好评。 普法宣传员走村入户为群众普及法律知识。 “我们把法治宣传教育作为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法治建设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围绕重要时间节点,大力开展进单位、乡村、社区、企业等活动,积极传播法律知识。”兴宁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该局组织法律工作者、民法典宣讲团、社会组织,累计开展各类宣传活动12场次,编制、印刷民法典书籍3万余份、各类民法典资料3.1万余份,有效推进民法典宣传教育的精准性、普惠性。 兴宁市大力开展法律知识进单位、乡村、社区、企业等活动。 “依法治国,依宪执政”,在神光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莲花池边,一块巨大的石头上写着这八个大字,巨石下方则是一本敞开的国家宪法宣誓誓词石板书。这个占地约200亩的神光山法治主题宣传公园,是许多市民休闲散步的必经之地。 神光山法治广场使群众在游乐中潜移默化增强法律意识。 在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方面,兴宁接下来还将依托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全市农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推动在各村建设法治文化阵地、法治广场、法治长廊、法治宣传专栏、法律图书室等实体阵地。建设过程中将推动法治文化与民俗文化、乡土文化融合发展,鼓励创作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法治文化作品,开展富有德法内涵、具有地域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活动。 法制宣传进农村活动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拓平台 探索线上新方式 这是由兴宁市普法办、兴宁市司法局开设的“亻厓来说法”普法微视频专栏,其邀请律师等法律从业人员,通过“以案释法”将生活中常见的典型案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群众面前。自2022年5月上线以来,该栏目共制作发布了5期作品,点击观看量约50万人次,所发布的主题包括合理维权、土地纠纷、校园欺凌、养老诈骗、电信诈骗等方面的热点问题。 兴宁市开展法律知识进校园活动,增强学生们尊法、守法、学法、用法的意识。 除此之外,兴宁市还完善了“智慧司法云”建设,在村、社区等基层组织搭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兴宁市在径南镇陂蓬村开展“智慧司法”试点工作后,该村便搭建了全国首个“智慧村居法律服务公共平台”。它运用“互联网+大数据”,采用智能法律服务与人工法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群众与律师等法律服务从业者可听可视的网络对接,满足人民群众全区域全天候的法律服务咨询需求,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零距离。 进校园 护航青春助成长 记者了解到,这是梅州市第一间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同时也被评为广东省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基地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总投资约150多万元,共建设有展览厅、多媒体教室、模拟法庭、VR体验室、阅览室、法律咨询室等六个功能区。基地主要采取面授、音像、多媒体、模拟操作等教育形式,让学生在听、说、读、练的亲身体验中学习法律知识,逐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宣传栏向青少年传播法治理念、传授法律知识。 据介绍,兴宁市今年以来多次组织举办民法典进校园活动,指派专业律师到各学校为学生讲授宪法、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法律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校园生活入手,帮助学生学会用法律手段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利用校园内的法治宣传走廊、阅览室等场所传播法律知识,更直观地向青少年传播法治理念、传授法律知识,增加法律知识储备量,培养法治理念、法治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