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支持IPV6  丨     丨   繁體  丨   RSS订阅
首页 > 今日兴宁 > 图片新闻

“百千万工程”兴宁实践丨祠堂里的人大代表联络站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 南方+ 发布时间:2024-11-22
[字体:  ]

  今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也是地方人大设立人大常委会45周年。一直以来,兴宁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不断拓展新时代人大发展新路径,着力建好用好人大代表联络站,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不断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加鲜活可感、深入人心。其中,永和镇新寨村祠堂里的人大代表联络站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兴宁生动实践的缩影。

  踏入新寨典型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道路,清澈的溪流蜿蜒于田野间,宛如一幅宁静而美好的乡村画卷,让人流连忘返,碧野蓝天下,一座古朴典雅的祠堂让人眼前一亮,新寨村近年来推动“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成果在此通过图文一一展示,祠堂旁边的柿子树郁郁苍苍,犹如一位智者默默伫立在那里,倾听着村民的大事小事,时常能看到人大代表的身影穿梭于祠堂与古树间,与群众进行讨论。

图片

  “潘氏祠堂门口是小广场,旁边是村委办公楼,不仅过年、赏灯期间烟火气十足,平常时人气也较旺,符合方便联系、便于活动的联络站设置原则,我和村‘两委’商讨后,决定把代表联络站设立在此处,并得到群众的支持。”永和镇人大代表、新寨村党支部书记潘新东说。

图片

  在永和镇人大指导支持下,2018年12月,新寨村在潘氏祠堂设立了人大代表联络站,16名四级人大代表进驻该站,开展“老祠堂里话民主”。同时,该镇人大还积极探索“联络站+党建”“联络站+文化建设”等的特色路径,盘活祠堂资源,整合现有其他公共文化设施的方式进行打造,创建群众“家门口”的新时代人大代表联络站,让“小阵地”释放“大能量”,齐“贤”心、聚众力,积极引导、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

图片

  “每月的接待日,我们都来这里接待群众,大家坐在祠堂里,既唠唠家常又集体议事,当了解到村民的烦心事、揪心事,我们都认真听取,逐一记录,积极协调,推动问题落实到位。”潘新东表示,“我们的祠堂经常举办各类活动,像演讲比赛、普法活动、志愿活动等,丰富了村民的日常生活,更能凝聚民心,村里的各项工作也越来越能得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在“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期间,张雪莲、王英霞、潘新东等省市县镇四级人大代表在接待日接待选民时,由村民提到“湖乡学校”的历史故事时得到了启发,“如果能在学校活化利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永和红色革命展厅,一方面可以提升产业的丰富度,吸引人气,另一方面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到永和的红色革命历史,激发人们的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于是他们便提交了“联合新寨村企业打造永和红色革命展厅”的建议,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不久与村内企业达成一致意见,在2024年上半年完成打造,现如今已有很多人走进了永和红色革命展厅,回顾中共兴宁地方党组织从弱小到发展壮大、最终星火燎原到整个兴宁的曲折历程,缅怀革命先烈与英勇事迹,并从中受到教育。

  2024年3月,因下完祖屋修缮意见不一,镇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邀请涉及的几户村民到祠堂里喝茶聊天,经过多方了解和耐心调解,一起纠纷在茶香间成功化解,促进了村民和睦相处。自祠堂里的人大代表联络站2018年12月设立以来,省、梅州市、兴宁市、镇人大代表进站72次,收集意见建议38件,接待群众30人次,为村民办理民生实事28件。为村民解决了大大小小的事情,如河堤砌石改造问题、甘塘寨休闲步道建设问题……老祠堂打通了代表与选民的“最后一公里”的“连心桥”,见证了一桩桩民生民意的落地。

  近年来,兴宁市镇(街道)人大认真落实广东省乡镇人大工作条例和人大街道工委工作条例,扎实开展“巩固基础、强化履职”两年行动,着力抓基层、打基础,抓规范、促履职,目前全市已建设86个人大代表联络站,人民民主实现形式更加丰富,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积极为兴宁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贡献人大力量。

  


站群导航
  • 党群部门
  • 政府部门
  • 乡镇街道
  • 梅州网站
  •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