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支持IPV6  丨     丨   繁體  丨   RSS订阅
网站支持IPV6  丨     丨   繁體  丨   RSS订阅
兴宁市人民政府
www.xingning.gov.cn
网址支持IPV6 长者助手 无障碍浏览
繁体版 RSS订阅
首页 > 今日兴宁 > 政务要闻

科技赋能绘就“农旅文章”!黄槐镇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 掌上梅州 发布时间:2025-05-03
[字体:  ]

  4月26日,黄槐镇乡村振兴迎来“智囊团”集体行动。嘉应学院科技特派团联合天河区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携手农业企业组成考察团,赴梅县区丙村镇、雁洋镇开展专题调研,为禾村村中央彩票金项目22个联栋大棚种植管理及黄槐镇“小田变大田”高标准农田建设探寻科技方案。

  无土栽培激活产业新动能

  在梅州市东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古小番家庭农场的无土栽培大棚基地,串串红黄相间、形态各异的番茄悬垂于椰糠基质栽培槽中。企业负责人现场揭秘“空中菜园”的科技密码:采用椰糠基质无土栽培通过优化根际环境,有效克服连作障碍,实现水肥精准调控、资源高效利用及作物优质高产,兼具环境友好性与生产可持续性。配合水肥精准滴灌系统实现节水60%;通过全国良种试种筛选出大红番茄、油苦瓜等30余个优势品种;创新立体栽培模式使空间利用率提升3倍,亩均效益突破5万元。基地同步开发农旅融合项目,年接待体验式采摘游客超8000人次,打造出“科技+农业+旅游”的乡村振兴样板。考察团现场观摩时,纷纷用手机记录下这现代农业的“空间魔术”。

  图片

  稻浪里长出智慧芯

  随后,考察团一行深入丙村镇另一片500余亩的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青香优19香丝苗米优质稻随风泛起绿浪。梅州鑫梅源农林公司技术总监指向田间的气象与虫情监测站介绍:这套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可实时显示气象数据、捕捉虫情、墒情数据,结合无人机飞防作业,农药使用量减少30%,稻鱼共生模式更让亩均增收500元。田埂上延伸的木质休闲观光栈道,栈道间观景台错落分布,栈道转角处的“禾下乘凉”休息区等设置正悄然编织着“农田变景区”的蓝图。此外,基地负责人还讲述着当初推进“小田并大田”时,带着测绘仪挨家挨户算好“三本账”——土地增值账、务工增收账、生态红利账;并与镇村干部组成“田埂调解组”,通过屋场会化解农民的疑虑成功经验。

  图片

  葡萄架下写就致富经

  雁洋镇姐妹家庭农场的葡萄架下,阳光玫瑰、夏黑、巨玫瑰、户太8号、金手指、浪漫红颜等优质葡萄错落有致,青翠欲滴。农场主王新亮手持修枝剪演示避雨栽培蔬果技术;介绍了在品种更新过程中结合葡萄小苗与套种西瓜立体套种模式,充分发挥土地经济价值,保障农民收入。依托叶剑英故居旅游线路开发的采摘游项目,高峰期日均销售额突破2万元。此外,考察团注意到,农场建立的“固定岗+季节工”用工机制,已带动周边23户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图片

  军旅IP赋能农文旅融合

  调研团队在座谈中碰撞出创新火花。科技团队正书写“农业+”的创新故事。依托黄槐镇特有的国防教育基地资源,“农业+军旅”的融合发展规划逐渐清晰:规划建设军事拓展训练营与智能大棚相邻而建,开发“农田战术演练”“野战炊事体验”等特色项目;利用连片高标准农田打造“红色农耕研学基地”,设计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四季课程体系。将果蔬种植与采摘体验、种养结合与农田休闲观光、研学教育深度融合。

  从椰糠基质里的科技革命到稻田栈道上的文旅基因,黄槐镇的乡村振兴故事正在科技与田野的碰撞中书写新篇章。当迷彩绿遇见生态绿,当智慧农业遇见军旅文化,黄槐的“农文章”正书写出时代新注脚。

  


首页 > 今日兴宁 > 政务要闻
科技赋能绘就“农旅文章”!黄槐镇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掌上梅州
发布时间:2025-05-03

  4月26日,黄槐镇乡村振兴迎来“智囊团”集体行动。嘉应学院科技特派团联合天河区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携手农业企业组成考察团,赴梅县区丙村镇、雁洋镇开展专题调研,为禾村村中央彩票金项目22个联栋大棚种植管理及黄槐镇“小田变大田”高标准农田建设探寻科技方案。

  无土栽培激活产业新动能

  在梅州市东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古小番家庭农场的无土栽培大棚基地,串串红黄相间、形态各异的番茄悬垂于椰糠基质栽培槽中。企业负责人现场揭秘“空中菜园”的科技密码:采用椰糠基质无土栽培通过优化根际环境,有效克服连作障碍,实现水肥精准调控、资源高效利用及作物优质高产,兼具环境友好性与生产可持续性。配合水肥精准滴灌系统实现节水60%;通过全国良种试种筛选出大红番茄、油苦瓜等30余个优势品种;创新立体栽培模式使空间利用率提升3倍,亩均效益突破5万元。基地同步开发农旅融合项目,年接待体验式采摘游客超8000人次,打造出“科技+农业+旅游”的乡村振兴样板。考察团现场观摩时,纷纷用手机记录下这现代农业的“空间魔术”。

  图片

  稻浪里长出智慧芯

  随后,考察团一行深入丙村镇另一片500余亩的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青香优19香丝苗米优质稻随风泛起绿浪。梅州鑫梅源农林公司技术总监指向田间的气象与虫情监测站介绍:这套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可实时显示气象数据、捕捉虫情、墒情数据,结合无人机飞防作业,农药使用量减少30%,稻鱼共生模式更让亩均增收500元。田埂上延伸的木质休闲观光栈道,栈道间观景台错落分布,栈道转角处的“禾下乘凉”休息区等设置正悄然编织着“农田变景区”的蓝图。此外,基地负责人还讲述着当初推进“小田并大田”时,带着测绘仪挨家挨户算好“三本账”——土地增值账、务工增收账、生态红利账;并与镇村干部组成“田埂调解组”,通过屋场会化解农民的疑虑成功经验。

  图片

  葡萄架下写就致富经

  雁洋镇姐妹家庭农场的葡萄架下,阳光玫瑰、夏黑、巨玫瑰、户太8号、金手指、浪漫红颜等优质葡萄错落有致,青翠欲滴。农场主王新亮手持修枝剪演示避雨栽培蔬果技术;介绍了在品种更新过程中结合葡萄小苗与套种西瓜立体套种模式,充分发挥土地经济价值,保障农民收入。依托叶剑英故居旅游线路开发的采摘游项目,高峰期日均销售额突破2万元。此外,考察团注意到,农场建立的“固定岗+季节工”用工机制,已带动周边23户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图片

  军旅IP赋能农文旅融合

  调研团队在座谈中碰撞出创新火花。科技团队正书写“农业+”的创新故事。依托黄槐镇特有的国防教育基地资源,“农业+军旅”的融合发展规划逐渐清晰:规划建设军事拓展训练营与智能大棚相邻而建,开发“农田战术演练”“野战炊事体验”等特色项目;利用连片高标准农田打造“红色农耕研学基地”,设计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四季课程体系。将果蔬种植与采摘体验、种养结合与农田休闲观光、研学教育深度融合。

  从椰糠基质里的科技革命到稻田栈道上的文旅基因,黄槐镇的乡村振兴故事正在科技与田野的碰撞中书写新篇章。当迷彩绿遇见生态绿,当智慧农业遇见军旅文化,黄槐的“农文章”正书写出时代新注脚。

  


站群导航
  • 党群部门
  • 政府部门
  • 乡镇街道
  • 梅州网站
  •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