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兴宁市黄槐镇,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建成“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正深刻改变着这个曾因煤炭停采而沉寂的粤北小镇。作为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随着“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实现,游客、从业者、返乡人员激增,服务于“人”的毛细血管——餐饮店、便利店、器材店等群众自发经营的场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生动诠释着典型镇建设带来的深刻蝶变。 小店铺里的“大磁场”:国防教育基地的辐射效应 清晨,黄槐镇的腌面店、包点铺、云吞摊热气蒸腾,家家食客盈门。这热闹景象,与两年前仅两三家早餐店、街上冷清的境况天差地别。巨变的引擎,是正在火热建设的岭南国防教育基地。这个总投资约23.8亿元的项目,旨在打造集国防教育、军训、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基地,更如强力磁铁,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涌向黄槐。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2052亩,设计容纳10000人,分二期开发。其中,项目一期可同时满足7000名学生军训,二期可同时满足3000名学生军训。当前项目一期正如火如荼推进中,计划2025年底完成工程建设、2026年春节后投入使用。项目运营后,可吸引退役军人、军旅爱好者、文创团队等新人群的到来,将直接带火餐饮、住宿等行业,一个以国防教育基地项目为核心的辐射带动效应正悄然铺展开。 小生意背后的“大逻辑”:典型镇建设的配套服务 黄槐镇的“典型镇”建设,是一场立足长远、覆盖全域、主题鲜明的深刻变革,从基础设施硬实力到产业格局软环境的全面跃升。一是交通网络焕新升级。省道S225黄槐段、各村主干道、省际交界处等道路的“白改黑”提升,显著提升了通行品质与效率,下来新建的省道S226线绕圩镇段也将进一步打开发展空间,为生活、生产夯实基础。二是生态环境蝶变焕新。精心打造的黄槐河亲水公园与公路驿站,以部分区域的节点打造展示着“军旅”与“绿美”的结合;新种近3万株树苗的镇村绿化美化,正酝酿着美丽的风景线;总面积约12.85平方千米的四望嶂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更是以“打造花园式、公园式旅游景点”为目标扮靓黄槐。三是产业发展重唤活力。肉鸽养殖年出栏量突破60万只,产值达2500万元,新增一家黄槐鸽文化餐厅;光伏发电项目装机容量达12661KW,年发电量可满足数万户家庭用电需求;禾村30亩原生态大棚蔬菜基地年产量达万吨,年产值近100万元,可保障当地及周边地区的蔬菜供应。2023年至2024年,黄槐镇镇域年总税收从80万元激增至790多万元,全镇村集体经济年总收入增长575.15万元,增幅达72%,经营性年总收入也增长46.05%。小产业与大项目、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正撑起黄槐镇产业振兴的“大格局”。 小产业撬动的“大融合”:军旅经济的生态链 围绕着国防教育基地项目,典型镇建设正以军旅主题,提升重要节点“军味”“军魂”品质,营造沉浸式的军旅体验感,打造一个全新的“军旅黄槐”。为带动地方发展,积极推进省旅控集团、梅州市国有企业(广东客都文旅有限公司)、兴宁市国有企业(兴宁市城投公司)三方运营合作,引进国内文旅大型企业祥源文旅,谋划了总投资约10亿元的黄槐镇军旅特色项目文旅产业规划,致力于以推进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活化利用为契机,以森林旅游、森林体验和乡村休闲旅游为主线,以研学、娱乐为目的,以“军科”“军工”促“军旅”“农旅”产业融合,实现“红色游+乡村游+研学游”,串珠成链连接梅州各旅游景点,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起多元化的产业格局。 随着国防教育基地二期工程启动,黄槐镇的“军旅+”生态链将进一步延伸:早餐店的蒸笼里,或许会诞生预制菜品牌;便利店的货架上,可能摆上自主研发的军旅文创产品;蔬菜大棚的绿叶间,正在孕育生态农业的全产业链。这些看似微小的产业细胞,将在政策扶持、市场驱动与人才回流的三重滋养下,裂变为支撑黄槐镇产业振兴的“大动脉”。当迷彩元素与客家风情在街头巷尾深度交融,当每一间小店都成为军旅经济的“体验窗口”,黄槐镇终将走出一条“以小见大、以特见强”的典型镇建设之路,为粤北山区的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