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拓宽人大代表学习途径,传承红色基因和学习借鉴先进乡镇乡村振兴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增强代表的综合素质及履职能力,12月24日至25日,新陂镇组织部分市、镇人大代表及列席代表共24人赴江西于都开展红色研学活动。 于都,是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集结出发地,也是赣南第一块红色根据地、第一个红色政权诞生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特殊贡献和巨大牺牲。 24日,学员们先后来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长征第一渡、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暨长征前夕毛泽东同志旧居--何屋等地开展教学活动,切身感受和学习了万里长征之源的革命精神。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下,学员们了解了纪念碑的来历和意义,向革命烈士三鞠躬表达缅怀之情;观看了像帆船一样的革命雕像,仔细研读了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 在长征第一渡口,学员们抚摸着斑驳沧桑的“长征渡口”岩石雕刻,仿佛回溯到85年前中央红军为了追寻革命理想,在湍急河水下军民合力搭浮桥,英勇跨过于都河的那些夜晚。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学员们详细聆听了有关陈列的历史文物、真实的红色故事、难忘的峥嵘岁月,了解长征历史背景,感悟红军艰苦奋斗、顽强不屈的无畏精神,心灵再次受到革命精神的深刻洗礼。 △带弹孔的行军锅。当时,国民党军到村里收缴红军物品,老乡背着这口锅逃离,敌兵追来,开枪正中锅底,而老乡却安然无事,成功逃脱。 △学员们噙着泪水听完绣球草鞋的故事。当年,红军战士谢志坚的未婚妻春秀姑娘得知他要随红军开始长征,连夜用黄麻赶织了一双草鞋。新中国成立后,谢志坚从甘肃回到于都工作,可是未婚妻早已被国民党杀害,为了纪念春秀姑娘,他特意用红心绣球绑在草鞋上捐馆留存。
△学员们专心致志观看草鞋编制的中国地图和橱窗里的破烂军大衣。这幅地图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时,用红五星和80双草鞋绘出的中国地图,寓意着长征走出了一个新中国;凝视着这件军大衣,仿佛看到了红军战士裹着军大衣,在长征路上爬过了一座座雪山、趟过了一望无际的草地,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到达了陕北。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这是85年前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长征出发的真实写照。通过V(A)R体验,学员们仿如身临其境回到1934年10月,8.6万余中央红军主力集结于都,为隐蔽战略意图,避免飞机轰炸,数以万计的于都人民踊跃捐门板、捐床板等,几乎倾尽家中木材,甚至有的老人将自己的“长生板”也捐给了红军。军民连续多天在约30公里的于都河段,架起了5座横跨600多米宽水面的临时浮桥,让红军晚上渡河,早上拆桥,不留痕迹,安全顺利跨过长征第一渡。 在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暨长征前夕的毛泽东同志旧居--何屋,学员们通过观看文字、图片、实物等复原陈列,详细了解了赣南省苏维埃政府当时设在何屋的主要任务是筹粮扩红、征调伕子、坚壁清野、掩护和支援红军主力顺利集结和安全突围及长征前夕毛泽东同志在此旧址为战略转移做准备的活动情况。讲解员还向学员们讲述了毛泽东同志带病坚持工作的故事,大家深切地感受到中国革命道路之曲折,老一辈革命家理想信念之坚定。 次日,在革命烈士纪念馆,学员们认真参观了序厅和六个陈列室。看着陈列的从长征到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到现代,为革命事业牺牲的于都籍知名烈士事迹及部分遗物,学员们无不深深地被一代又一代传承红色精神的力量所感动,感慨如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随后,学员们来到梓山镇潭头村,参观考察了村里的富硒蔬菜产业园,见证富民惠民政策及村民秉承革命光荣传统、勤奋建设家乡,发展“一村一品”带来的巨大变化;并在红军烈士后代、退伍军人孙观发家中,与老人拉家常,感悟初心。 通过此次红色研学活动的开展,代表们收获颇丰,纷纷表示要大力弘扬新长征精神,坚守初心使命,全面履行人大代表职责,发动村民和乡贤积极参与家乡建设,为乡村振兴献言献策,让长征精神释放出新时代为人民服务的新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