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支持IPV6  丨     丨   繁體  丨   RSS订阅
首页 > 今日兴宁 > 乡镇风采

新陂镇:【平安新陂】上好“开学第一课” 全力守护校园安全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 本网 发布时间:2020-05-02
[字体:  ]

  严冬已去,春回校园。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我市高三、初三的学生们也已正式复学复课。为进一步加强巩固辖区校园防疫、禁毒、防电信诈骗等工作,5月1日,新陂镇以“开学第一课”为契机,组织镇禁毒办、反诈办,联合新陂派出所和兴宁市博爱社工到新陂中学开展宣传活动。

开学第一课.jpg

  活动中,工作人员首先通过播放幻灯片、禁毒宣传片、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向同学们开讲了“开学第一课--两毒并禁”知识,详细讲解了毒品的概念、种类、形状、特征、吸毒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毒品等,并利用生动鲜活的案例警醒学生们应时刻遵守法律,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接着,工作人员以我市近期发生的电信诈骗为案例,讲解了“电信诈骗一般有哪些特点”、“遇到电信诈骗如何处置”、“如何远离不良校园贷”等内容,提醒学生们保护好个人隐私和重要信息,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远离不良校园贷风险;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禁毒、反电诈等工作。工作人员还结合当前新冠肺炎态势,向学生们讲解如何正确预防疫情,坚决做到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勤消毒等。

微信图片_20200502104353.jpg

微信图片_20200502093902.jpg

  活动期间,为增加禁毒、反电信诈骗和疫情防护宣传课堂的趣味性,工作人员还加入了禁毒、反电诈、疫情防护等知识抢答环节,同学们反应热烈,现场气氛活跃,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为创建平安校园起到了积极作用。

微信图片_20200502094005.jpg

  据悉,新陂镇将根据我市各级各类学生分期、分批、错峰返校的时间安排,把毒品预防、反电信诈骗等宣传教育活动作为本镇中小学开学第一课,实现禁毒、反电诈教育全覆盖,筑牢中小学生禁毒、防骗的思想防线,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

微信图片_20200502093907.jpg

  Tips:禁毒、防电信诈骗小知识(综合自网络):

微信图片_20200502151419.jpg

  一、“万恶毒为首”。吸毒,是好奇心的驱使,是家破人亡的开始,是人生毁灭的开始;吸毒,是放弃健康,放弃亲友,放纵自己的不归歧途。

  

  一定要态度坚决,绝不尝试第一次;及时向警方举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和狐朋狗友。

  (一)防毒第一步:辨别毒品,了解危害

  一般来说,毒品分为传统毒品、合成毒品两大类。

  1.传统毒品

  传统毒品通过罂粟等植物提取,包括鸦片、吗啡、海洛因、大麻、可卡因等。

毒品1.jpg

  这类毒品会对身体器官造成严重伤害,引发大量疾病,威胁吸毒者的生命,同时还会产生严重的心理依赖。

  2.合成毒品

  合成毒品是相对于传统毒品而言的,由人工化学合成,包括冰毒、摇头丸、K粉(氯胺酮)、麻古等。

毒品2.jpg

  合成毒品直接作用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对人的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合成毒品毒性更强,造成的精神依赖更为强烈,“一朝吸毒,终生想毒”。

  3.毒品的伪装

  除了以上常见的毒品种类外,目前市面上还出现了不少毒品的“伪装品”。

  “阿拉伯茶”:恰特草,效果与海洛因相似,稍不注意就会以为是茶叶或青菜。

毒品3.jpg

  “奶茶”:冲泡后散发奶茶香味,却混合了冰毒、K粉,毒性巨大。

毒品4.jpg

  “红冰”:冰毒提纯物,形如紫晶,状如大粒海盐。

毒品5.jpg

  “跳跳糖”:遇水即溶,香味都与跳跳糖相似,喝一次两天都会处于兴奋之中。

毒品6.jpg

  “浴盐”:一种新型致幻剂,颜色五彩缤纷,极具诱惑力。

毒品7.jpg

  “干花”:花叶上浸泡了毒品K3,毒贩会说这只是一种好闻的花,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吸毒。

毒品8.jpg

  下图的饼干、软糖、蛋黄派、果冻、巧克力、香烟,其实都是毒品的“伪装服”。

毒品9.jpg

  许多人都已了解毒品的危害,却还是误入毒品的陷阱,毒品为什么这样吸引人呢?这和吸毒的诱因有很大关系!

  (二)防毒第二步:把握毒因,认清陷阱

  青少年成为毒品受害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好奇心驱使尝试毒品

  2交友不慎落毒潭

  3缺乏毒品常识,轻信他人

毒品10.jpg

  4爱慕虚荣,将吸毒作为炫耀

  5追求刺激,视吸毒为享乐

  6受不良家庭环境影响

  7受网络涉毒行为侵扰

  买货、找客、嗨友交流、晒毒照,这些涉毒行为已经渗透到互联网的方方面面,与深受青少年欢迎的QQ、微信等社交工具和网络购物扯上了关系,毒品借助这些渠道的流通更加隐蔽、更加容易。

毒品11.jpg

  (三)防毒第三步:牢记两个“六”青少年防毒“六不要”

  1.不要进入治安复杂的场所

  2. 不要吸食陌生人提供的香烟、饮料和零食

  3. 不要效仿“明星”、“大款”吸毒行为

  4. 不要对吸食毒品产生好奇心

  5. 不要听信网络上的毒品谎言

  6. 不要结交涉毒“损友”

  警惕身边“六迹象”

  当你发现周围的人有以下迹象时,要警惕,他(她)可能已经沾染了毒品:

  1. 无故旷课,学习成绩突然变差

  2. 在家中或学校偷窃财物,或突然频繁地向父母亲友索财借钱

  3. 藏有用途不明的注射器、锡纸、吸管等物品

  4. 面色灰暗、眼睛无神、食欲不振、身体消瘦

  5. 为掩饰手臂上的注射针孔,长期穿着长袖衬衣

  6. 情绪不稳定,无端发怒,焦躁不安,睡眠质量差

  二、什么是电信诈骗?什么是不良校园贷?如何识别诈骗手段?

  (一)什么是电信诈骗?

  电信诈骗是指不法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等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骗取受害人信任,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不法分子汇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

  (二)电信诈骗的特点是什么?

  作案时空跨度大,跨省、跨境、跨国比较突出;

  团伙作案,反侦查能力强;

  科技含量高,手法隐蔽;

  诈骗手段多,防不胜防;

  转账取款迅速,难以查控。

电信诈骗1.jpg

  (三)如何识别电信诈骗手段?

  1.电话诈骗

  特点:不法分子绘声绘色的用各种虚构的事实,例如“中奖”、“被绑架”、“求帮忙”等描述,都让事主很容易进入“角色”,导致被骗。

  防范:不要轻易相信有关涉黑、涉毒、信用卡透支、中奖等内容的电话。

  2.短信诈骗

  特点:不法分子利用伪基站、外地号码等形式,冒充政府、企事业单位、亲友向我们群发诈骗短信。如要求电话沟通,不法分子一般会称不方便通电话,或者采用声音极低无法辨认的方式短暂通话。

  防范:不要轻易相信任何节目中奖、转账等信息,可采用软件拦截诈骗短信。

  3.资助诈骗

  特点:诈骗分子往往会在开学前后,冒充资助工作者,以发放奖学金、助学金、生活补助等名义,引诱学生和家长上当受骗。目前,国家建立了完整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能保证各个教育阶段的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上学。只要上学有经济困难,国家可以提供适当的帮助,保证你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对大学生而言,有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和“绿色通道”等,入学前、入学时、入学后都不用愁。

  防范:无论是哪个单位或者个人提供资助,都不会要求学生在电话中告知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验证码等信息,也不会要求缴纳任何费用或在ATM机和网上银行进行操作,如有类似要求的,请先向学校老师和当地教育部门咨询,千万不要擅自按照对方要求操作,以免上当受骗。

  4.刷单诈骗

  特点:诈骗分子会伪装成中介或代理公司,打着刷信誉、刷销量的旗号招聘兼职“刷客”。他们承诺,应聘者只要根据指示拍下指定的商品,付款后截图发过去,他们就会把本金和佣金退还回来。然而,在这里面刷单只是幌子,骗钱才是真正目的。

  防范:在应聘网络兼职和工作过程中,切勿随便透露个人信息,不要盲目相信高回报,应留意对方的信息,比如电话、名称、地址或者是对方的银行账号,发现被骗尽快拨打“110”报警。

  5.钓鱼网站诈骗

  特点:不法分子群发短信诱使网民上网操作。网站一般为境外注册域名逃避网络监管。通过高仿真网站制作,欺骗网民透露账户密码。再通过连贯转帐操作,迅速转移网银款项。

  防范:核对网站域名;比较网站内容;查询网站备案;查看安全证书;查验“可信网站”;绝不登录“涉赌”、“涉黄”网络平台和APP。

  6.恶意二维码诈骗

  特点:二维码带病毒,扫码后可能会下载一个木马病毒到手机中,导致遭遇财产损失。

  防范:谨慎对待陌生二维码,不可随意扫描。

  7.网络购物诈骗

  特点:以低价格诱惑买家、用网址进行诈骗、以各种理由让买家先确认收货。

  防范:到正规大平台购物、使用安全的第三方支付。

  8.虚假WiFi诈骗

  特点:连上陌生公共WiFi后,骗子便可轻松截获网络数据并破解密码,篡改收款人转账接收账户等方式盗取受害人的钱财。

  防范:不要随便在公共场所接入陌生的免费WiFi,更不要在陌生网络中使用网银账户、密码。

  9.机票改签诈骗

  特点:骗子先通过非法渠道获得乘客的航班信息,然后使用改号软件假冒航空公司电话向购票乘客发送短信,谎称飞机因故取消航班。接着骗子就会通过冒充客服的电话,告知受害人航空公司会退还机票费以及赔偿相应的金额,同时要求受害人提供自己的银行卡号以及银行发送的验证码(其实是银行的支付验证码),由于之前短信中的个人信息都是正确的,往往受害人在此时都不会起疑心,当受害人提供验证码后就会发现自己的银行卡中的一笔资金不翼而飞,此时再拨打“客服”的电话,就会发现“客服”的电话已经无法接通了。

  防范:一是购买机票应通过正规网站、正规途径;二是骗子经常使用改号软件,因此,在收到类似“航班取消、航班变动、机票退改签”等内容的短信时,应通过航空公司官方客服核实消息的真伪,不要盲目轻信来路不明的信息,更不要拨打短信中提供的陌生号码按照对方的要求转账;三是网络购票时要注意保护隐私,切勿向陌生人透露银行卡的卡号和银行发送的验证码等信息。

  (四)如何简单识别诈骗分子?

  诈骗分子无论花言巧语,手法如何翻新,最后都要落到一个点上,就是要钱。所以提醒你们,千万不要轻信那种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不要轻易透露自己银行、支付宝、微信等金融信息,如果有疑问的话,要及时拨打110,或者向老师咨询核实。

电信诈骗2.jpg

  (五)防范不良校园贷风险

  一些不良校园贷机构利用虚假宣传,诱骗在校大学生陷入“套路贷”“高利贷”陷阱,“小贷”滚成“巨债”,并采取威胁、恐吓甚至暴力方式进行催贷,严重危害大学生安全,同学们一定要保持警惕!

电信诈骗3.jpg

  1.不良校园贷有哪些风险?

  高利贷、诱导贷款,提高授信额度易导致学生陷入“连环贷”陷阱。如侵犯学生隐私的“裸条贷”、遭遇高利贷的“低息贷”以及逼迫大学生“裸贷肉偿”等非法网贷可能使大学生陷入连环债务之中,因无力还债,无法躲债、逃债,导致违法犯罪等极端行为屡屡发生。

  部分校园借贷平台利用少数学生金融知识匮乏,金融监管空子,诱导学生过度消费,形成消费惯性。最终导致学生无力还款,造成信用记录不良,并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校园不良网贷平台存在信息盗用风险,被冒用身份者可能会面对信用记录被抹黑及追债等问题。暴力追债现象威胁学生人身安全。涉事学生因此受到胁迫和利益伤害,严重影响了正常学习生活,也给家人和周围师生造成困扰。

  2.如何识别与不良校园贷相关的诈骗手段?

  名为“助学”,实则“圈钱”。

  不法分子往往以家境贫困,尤其是从边远闭塞地区考入大城市的大学生为目标,以提供助学金的名义,要求学生提前将学费汇入指定的账户,用于“成功注册学籍”。

  名为“校友”,实则“骗子”。

  不法分子假冒学生或校友身份,获取信任,假借“手续费”、“奖励话费”等名义,引诱提供真实身份信息,假冒身份骗贷圈钱。

  名为“兼职”,实则“陷阱”。

  不法分子打着“兼职”、“刷单”、“招聘”或者培新旗号,假借提升社会综合能力或赚取零花钱的名义,诱骗在贷款平台注册并将贷款划转到指定账号作为“保证金”、或承诺将分期归还本息等骗取资金。

  名为“创业”,实则“敛财”。

  不法分子假借投资名义,打着助学或者创业的旗号,以发展“下线”等传销方式,实施逐级诈骗敛财。

  名为“帮忙”,实则“借贷”。

  身边同学苦苦请求,借用你的学生证、身份证信息帮他办理“校园贷”、“注册网络公司”,出于“义气”,将信息告诉同学,结果被追讨欠款的成了自己。

  3.如何对待校园贷

  树立理性消费观点,切勿盲目攀比。学生应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合理消费,合理安排生活支出,做到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减少情绪化消费、跟风消费,拒绝过度消费、超前消费;要树立理性科学的消费观。

  掌握金融贷款知识,提高对金融诈骗和不良借贷的防范意识。当前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广大学生应主动了解和学习金融知识,提高辨别合法金融服务的能力,避免被表面假象误导从而陷入困境,谨防落入欺诈陷阱。

  遇到困难,应主动向学校寻求帮助。学校资助政策体系可以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如学习生活面临经济困难,学生应向学校提出帮助诉求,学校会积极采取措施给予资助。

  谨慎选择线下正规金融机构。现阶段,按照银监会、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网贷整治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18〕47号),国家已着手整顿校园网贷,要求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在校大学生网贷业务。若在消费、创业、培训等方面确有合理的信贷资金和金融服务需求,建议选择经银监部门批准可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的线下正规金融机构。

  强化自我保护意识,维护自身权益。要提高警惕,谨慎使用个人信息,不随意填写和泄露个人信息,妥善保管身份证、银行卡。坚决不将身份证、银行卡借给他人使用。如因前期疏于防范已陷入不良网贷的困扰中,自身权益正在或者即将遭受伤害,应及时向学校报告有关情况,并寻求公安部门的介入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站群导航
  • 党群部门
  • 政府部门
  • 乡镇街道
  • 梅州网站
  •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