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百千万工程”工作中,兴宁市水口镇结合该镇水东、邹洞、河口、盐米等四村地缘紧密的实际,聚集市(县)、镇、村三级力量,发挥党建赋能、产业村长、退伍军人等作用,培育现代农业发展公司,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收入,联农带农富农效应明显。 “四村联动”迎来丰收 地处兴宁南部的水口镇,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是重要的农产品生产聚集地。但由于劳动力大量外出,农产品缺乏品牌打造和深加工,附加值低,导致农民丢荒弃耕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为解决撂荒土地复耕复种问题和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2021年,水东村在党总支书记黄秋龙的带领下,成立了水东优质水稻种养专业合作社,采用“村联社出人、村合作社出地、社会资本出钱”三方股东入股模式,将全村近300多亩的撂荒耕地流转过来,其中150亩开展稻鱼共生模式的探索。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村“两委”干部的努力,水东村的集体经济由一穷二白到超过10万元,一举成名。 水东村的成功经验值得推广。在镇党委、政府的牵线搭桥下,水东、邹洞、河口、盐米四村联合成立客都绿享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按股分红利益联结机制,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促进农民增收。 镇村干部实地调研产业发展 一方面,公司计划投资5000万元,建设占地约3000平方米,集烘干、仓储、冷链、加工、包装、电商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产品加工、展示、交易综合服务中心,帮助农户走出新“稻”路。项目目前已投资600多万元,建成日烘干30吨粮食的烘干厂房,并完成400平方米农产品交易展示平台装修。 另一方面,公司结合水口镇丝苗米、茶油、茶叶、番薯、蜂蜜等优质特色农产品众多的地区特色,注册了“水舞苏乡”品牌,加强品牌打造和包装,与各村农户建立农产品统一收购联结机制,在稳定公司粮食来源的同时又保障了农户种植价格。 此外,该公司扩大社会化托管业务,开展从水稻种子发放到粮食烘干包装的托管服务,推动了产业补链、延链、壮链,优化产业结构布局。 30吨的烘干机极大改变了过去粮食烘干“看天吃饭”的状况 为提高农业现代化,进一步畅通农产品产销对接,水口镇把建设大型粮食加工厂和现代化农产品展示交易平台列为党建赋能“书记领航”项目。兴宁市农业农村局为该项目提供日烘干30吨粮食烘干机设备和600立方米冷链仓储设备支持;市科工商务局结合该项目电商平台建设,提供网红培训对接和技术支持,计划将加工厂建设列入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中食品加工项目并提供资金支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该公司建立退伍军人创业就业基地,目前已有5名退伍军人,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今年7月获聘为县级“产业村长”的黄秋龙认为,“四村联动”模式打开了农业发展的新思路,自己也希望借助各方力量,发挥“产业村长”的带头作用,长效解决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问题,让种粮的人尝到“甜头”,发展农业更有“奔头”,真正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全面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