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水镇罗陂村,一座占地500平方米的法治小公园成了村民茶余饭后的“打卡地”。公园内设置法治标语牌、案例宣传栏等设施,还建设了一座凉亭,这里不仅是村民休闲的“后花园”,更成了传播法治精神的“活课堂”。 作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第二批典型村,罗陂村以“法治赋能、文化浸润、治理提效”为目标,2025年初建成法治小公园,并同步设立兴宁法学会首间村级法律服务站,探索出“宣传阵地+专业服务+文化浸润”三位一体的法治乡村建设新路径,为“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法治样本”。 精准规划:打造“家门口的法治课堂” “公园建成后,我经常和家人到这里走走,休闲娱乐的同时,还能学到不少法律知识。”村民陈阿姨指着公园里的“民法典案例墙”说。这座法治小公园的设计处处体现“贴近生活”,以“案例+条文”形式呈现,让法治知识“看得懂、用得上”。 根据“周二上门去”联系服务群众行动,罗陂村驻村工作组每周二会到法治小公园与群众拉家常。一方面是收集群众的需求,及时跟进问题解决;另一方面是加强群众普法宣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民法典知识。合水镇党委委员、罗陂村驻村领导陈晖辉感慨地说道:“现在群众来公园不只是休闲散步,还能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大家都爱来了。” 专业支撑:构建“一站式”法治服务体系 法治小公园的“人气”,离不开背后“硬核”的法律服务支撑。位于村党群服务中心的村级法律服务站,由兴宁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张伟波团队领衔,配置1名专业律师、1名驻村法律顾问和4名“法律明白人”,形成“1+1+N”服务模式,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普法宣传“一站式”服务。 自成立以来,服务站累计提供法律咨询80余人次,参与调解纠纷11起,调解成功率达98%,开展“田间课堂”“反诈普法”等活动2场,覆盖群众300余人次。“以前村民有矛盾习惯‘找干部’,现在更愿意‘找律师’,法治观念越来越强了,”合水镇罗陂村驻村律师叶茂辉说道。 更让村民安心的是“共建共管”模式的创新。针对村民罗大叔反映“坑尾片想建小公园但担心土地使用权被收回”的问题,镇村干部联合驻村律师召开专题会议,商讨提出与村民签订土地租赁协议的办法,明确土地性质不变、使用权归村民所有,由村集体出资改造,村民负责后续维护。 罗大叔笑着说:“与村委签订协议后,我们也心安了,这样既保留了我们的土地权益,又让荒地变成了大家的休闲地!” 融合联动:培育“崇法尚德”文明新风 法治小公园不仅是“学法场”,更成了“育德地”。罗陂村将法治建设与乡风文明深度融合,通过“美丽庭院”评选、村规民约修订等举措,推动村民从“被动守法”向“主动尚法”转变。 “现在评‘美丽庭院’,不仅看环境卫生,还要看是否遵守村规民约、是否参与法治活动。”村民曾大姐介绍,她家因主动参与普法宣传活动,今年顺利评上了“美丽庭院”,邻居们都以“守法家庭”为荣,吵架斗嘴的少了,互相帮忙的多了,村里环境更和谐了。 今年以来,罗陂村未发生越级上访事件,“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目标初步实现。目前,罗陂村获评“兴宁市文明村”,4户家庭入选“美丽庭院”。 “以前处理纠纷主要依赖村干部调解,花费时间长,效果也不太理想,现在有法律专家撑腰,底气更足了!”罗陂村调解员老罗坦言。法律服务站的设立,不仅为村民解决了实际问题,更提升了基层干部的法治能力。通过“首席专家+法律明白人”队伍模式,罗陂村培育了10名本土法治骨干,他们成了村民信赖的“法治顾问”。 罗陂村的实践证明,法治乡村建设既要“硬设施”更要“软文化”,既要“解难题”更要“育新风”。下一步,罗陂村将持续深化法治服务与乡村治理融合,让法治小公园成为乡村振兴的“法治灯塔”,为“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注入更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