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分片联系,志愿者时常上门,新农人纷纷回村……近年来,汤二村党支部以党建为核心,创新打造“三心三筑”服务品牌,通过“筑强核心、筑暖服务、筑兴产业”三维发力,推动村庄从“空心”向“实心”转变,形成可复制的基层治理经验,村子发生了大变化。 筑强核心破困局 凝心聚力显担当 青壮年外流,留守群体关爱不足、集体经济薄弱、治理力量分散,是过去的汤二村面临的大问题。 面对这个难题,要怎样交出答卷? “坚持以党组织为核心,构建多元协同治理体系,创新议事协商机制,是有效破解基层治理力量薄弱这一核心难题的根本前提。”该村党支部书记王浩源说道。 据悉,汤二村通过构建“党支部+社工+志愿者”组织体系,整合在家党员、退休党员等力量设立“党员先锋岗”,明确政策宣导、环境整治、困难帮扶等岗位职责,实现治理力量精准下沉。同时,推行“党员联户”制度,20余名党员分片联系留守家庭,构建党组织联系群众“无死角”网络。并创新“云上议事厅+线下议事会”双轨议事模式,依托党建微信群、村屋群等线上平台定期通报村务,线下召开志愿者座谈会、村民议事会,全年线上线下收集意见建议40余条,有效推动在外党员、侨眷实现“离乡不离党、远程能议事”,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如今,汤二村党支部的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显著增强,面对环境整治、防汛防溺水等急难险重任务,能快速集结力量高效推进,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感、信任感持续攀升,党组织成为乡村治理的“主心骨”。 汤二村组织党员干部参与志愿活动。 筑暖服务解难题 留守群体享幸福 今年暑假,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青年先锋队联合广东省与人公益基金会,在汤二村开展了以“七彩假期,法治‘童’行”为主题的宣讲活动。活动聚焦未成年人保护、假期安全教育、家用医疗器械科普及“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四大主题,志愿者通过互动问答、实践体验和创意手工等形式,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的假期课堂。 这是志愿精神的体现,也是汤二村广泛动员多方力量开展精准服务的缩影。 “聚焦留守群体的生活与情感需求,是赢得群众信任、夯实治理根基的关键所在。我们从‘分类施策、常态帮扶、节日融情’等三个维度入手,多方式开展服务,有效破解留守群体‘无人管、无人帮’难题,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稳步提升。”王浩源介绍道。 据介绍,针对留守儿童成长问题,汤二村通过“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结合“周二上门去”行动设“固定帮扶日”,以课业辅导、心理疏导、节日陪伴等方式精准服务,填补孩子们的成长“空白”。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青年先锋队志愿者教孩子做创意手工。 针对空巢老人问题,汤二村则建立镇村干部包片联户机制,提供代买代办、谈心解闷等常态化服务;并联合社工站开展健康讲座、免费理发等便民活动,累计为低保户、独居老人解决实际困难。 同时,依托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推动民俗文化与关爱服务深度融合。“2025年,我们就组织村民参加了拔河比赛,获得了第五名及10000元奖金,扣除活动经费后,剩余2000余元全部捐赠至村公益教育金,这些活动,既传递节日温情,又通过公益销售为教育事业筹措资金,让留守群体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王浩源告诉记者。 筑兴产业破瓶颈 协同发展添动能 今年端午,汤二村“侨胞之家”组织侨眷侨属开展“浓情端午、粽夏之悦”活动,将包粽民俗与“汤湖花开香满园”公益项目结合,以粽为媒传递爱心,以公益之举助力家乡教育。 汤二村“小手传非遗 童心守匠心”端午特色活动。 活动现场,侨眷们在志愿者指导下分组包粽,折料斗、填食料、封粽口、绑棕绳,转眼就包出棱角分明的三角粽、圆润饱满的枕头粽。侨眷王阿姨边裹粽叶边感慨:“弟弟在香港总念着这口家乡味,如今包的粽子既能寄思念,又能给村里孩子攒教育金,这个端午过得太有意义了!” 据悉,汤二村“汤湖花开香满园”公益项目发起于2020年7月,该项目通过各项志愿活动,发挥本村侨眷侨属和妇女志愿者制作客家特色美食(如酿粄、南瓜粄、粽子等)的技能、社区厨房和公益菜园等资源优势,制作公益美食产品进行宣传及销售,并将销售所得公益资金的60%作为本村的教育公益金。目前,该公益项目累计筹集公益资金超8000元,其中7952元用于教育捐赠。 侨胞之家手工酿粄公益活动。 产业造血是长效之策。近年来,汤二村以“公益+产业”“侨力+新农人”等创新模式,盘活闲置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实现乡村振兴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转变。 “村子通过充分激活侨眷、新农人、志愿者等的‘沉睡力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从而破解‘空心村’人力、资源短缺难题,实现治理主体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王浩源介绍道。 据悉,如今汤二村渐渐形成了公益产业筑基、侨力资源赋能、新农人产业拓面的新局面,打造“公益反哺教育、产业带动增收”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2024年村集体收入同比增长15%;侨眷、乡亲、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更加主动融入基层治理,通过群众自筹、乡亲捐赠等方式,村子完成了道路修缮、休闲场地建设等民生工程。 以“侨胞之家”为平台,汤二村创新了“侨眷+公益”发展模式,近年来成功链接社会资金2万余元助力公益教育。 新农人刘文秀的种植产业蒸蒸日上。 依托“百千万工程”政策,汤二村吸引了王建金、刘文秀等新农人返乡,整合闲置土地发展规模化种养。其中,王建金的家庭农场流转土地50余亩,养殖桂花鱼、鸡鸭、牛等禽畜,产品远销惠州及珠三角地区;刘文秀承包20亩园地种植番石榴,同时带动周边村民参与种植,逐步形成“公益产业+特色种养”的多元产业格局,实现“以业聚人、以人兴村”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