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宁
36°
高温
兴宁
15:00发布
兴宁
15:00发布
36 °
多云
西南风 1级
空气优 43
相对湿度 45%
高温
今天
多云
26°/37°
周三
阵雨
26°/36°
周四
中雨 / 多云
26°/33°

繁體 丨 手机版 丨 RSS订阅 丨 无障碍浏览

首页 > 今日兴宁 > 专题专栏 > 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兴宁:红绿相融合 齐昌共富裕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 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21-07-02
[字体:  ]


图片

[兴宁城区日新月异的变化,让市民赞叹。]  黄伟金 摄


图片

[兴宁泥陂镇宝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加快养鸽产业产学研发步伐,助力乡村振兴。]陈建军 摄


图片

[兴宁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过程中,突出连片示范带动的作用。]图为石马镇“六村联动”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  刘海阳 摄


  经济发展向好、城市宜居宜业、乡村面貌一新……近年来,乘着国家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东风,兴宁市立足生态发展区功能定位,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开创苏区振兴发展新局面。

未来已来,站在新的历史阶段,兴宁高质量构建“一城一廊一带”发展格局,奋力谱写“工贸新城·智慧兴宁”新篇章,努力当好梅州生态发展主力军,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宜居新城    谋划“高铁新城”,打造梅州副中心城市


  拥有310平方公里盆地的兴宁,古时又被称为“齐昌”,城市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潇洒兴宁县,天南独一隅”“无兴不成市”等广为流传的说法,就是很好的写照。

  驱车围绕兴宁南部新城走一圈,4条车道气势如虹、车水马龙,新建成通车的锦绣大桥与兴宁大道中段的兴旺大桥遥相呼应,周边楼宇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崛起,弯弯的宁江河在桥下静静流淌,一股强烈的都市之风扑面而来。

  从曾经的荒芜之地到如今的新城新气象,非一朝一夕可完成。

  为加快兴宁经济社会发展,2018年的兴宁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提出了“推动构建‘一城一廊一带’发展新格局”的工作部署,新城区建设成为了兴宁城市提质扩容的重要抓手。

  近3年来,兴宁市在新城区实施了大量城市提质扩容项目,涉及路、桥、公园、学校、棚户区改造,投入了资金超过20亿元,撬动了新城区发展,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8.2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近50%。

  道路兴,则城市兴。道路四通八达,为宜居兴宁提供了便利条件。

  兴宁是粤闽赣边区域性陆路交通枢纽,南接珠三角,东连潮汕揭、海西区。兴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融入全省“1.5小时经济生活圈”,全力配合推进梅龙高铁(兴宁段)建设,加快进入“高铁时代”的步伐。

  梅龙高铁东起梅州市梅州西站,经兴宁、五华,西迄赣深高铁龙川西站。新建正线全长约96KM,设计速度350KM/H。全线设车站4座,新建兴宁南、五华两座车站,东端接轨梅州西站和西端接轨龙川西站。预计2024年建成通车。

  “‘十四五’时期,将进一步加快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具有兴宁特色的区域副中心城市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兴宁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表示,兴宁计划到“十四五”时期末,让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629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72公里/百平方公里。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高铁时代”,兴宁市积极谋划建设“高铁新城”。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规划建设‘高铁新城’,至2025年城市建成区扩大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5万人”“建成兴宁南站综合枢纽客运站及连接线,完善高速路网,积极融入大湾区1.5小时交通圈”这样的表述内容赫然在目,让兴宁各界备受鼓舞。

  报告还对新老城区相关建设项目和加强城市管理作了更多的描述,有如“加快棚户区改造等工程进度,力争‘一江两岸’河堤公路在今年国庆前全面通车”“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微改造’,抓好小更新,新增一批交通管理、治安监控、停车场、市场、公厕等便民设施”等。

  兴宁城市的发展,未来更可期。


宜业新貌   发挥工贸传统优势,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4月8日,广东智联齐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兴宁市兴东建筑工程公司签订《智汇城建筑工程合同》,标志着兴宁市互联网产业园建设全面启动。

  “当前我们正在积极加强与国内外互联网企业、金融企业和其他相关产业企业的招商对接,并积极加强与乡贤企业沟通,努力把智汇城打造为产城联合的新型互联网+创业城市商务综合体。”兴宁市互联网协会秘书长李甜介绍,兴宁市互联网产业园力争在今年底实现封顶,2022年底交付使用。

  依托互联网人才多、农电商起步早的优势,近年来,兴宁市把互联网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持续推动互联网产业走向成熟。

  2019年以来,连续两届梅州互联网产业大会在兴宁举办,活动上出台多项扶持政策措施,在兴宁掀起了互联网产业从业热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兴宁农村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已超过1万人。

  在今年初相继召开的兴宁全会和“两会”中,对互联网产业发展进行了布局。其中“十四五”规划中提到,要发展壮大互联网产业,继续在企业融资、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政策支持。大力引进智能制造、智慧家居、在线教育等相关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落户兴宁,抢占数据红利、政策红利。

  在推动新兴产业向好向快发展的同时,兴宁市不断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势头,推动工贸产业加快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年1-4月,兴宁市经济运行交出了可喜的成绩单,规上工业企业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等多项主要指标持续保持向好态势。

  走进位于兴宁市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广东海思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对数控机床等设备进行组装和调试,生产工作繁忙有序。

  该公司是一家从事数控机床、工业自动化及精密机械加工、模具机械产品研发的技术型企业。为适应发展步伐,企业在园区内投建新厂区,目前厂房的主体建设已经基本完成,正进行内外装修和设备安装等。

  据介绍,新厂区预计在今年7月份建成并投入使用,待进入稳定生产后,该公司的整体产能在现有基础上可实现成倍增长。

  兴宁市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1-4月,园区的固定资产投资达1.66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0.66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2.79亿元。与2019年1-4月相比,分别增长了50.9%、45.43%、43.08%。

  这是兴宁市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兴宁市科工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前4月,兴宁全市75家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值19.43亿元,同比增长50.26%。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4.93亿元,同比增长34.8%。

  上述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药品等主导产业的布局,兴宁市将抢抓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溢出和产业转移的契机,引进和培育与主导产业关联度高、经济互补性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项目,着力打造产业集群,为兴宁振兴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劲动能。


富美乡村  提升乡村风貌,联动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驱车从县道013线来到石马镇,经过修复后的三眼桥首先出现在眼前,木围栏沿石马河而建,河岸边道路整洁,“披”上了五彩缤纷的植被。桥边观景台、对歌台与周围景致相得益彰,人们在此间休闲娱乐,好不惬意。

  一条石马河串起六个村。继以麻岭河生态景观带为核心,打造的新陂叶塘“两镇五村”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成为“网红景点”后,石马镇“六村联动”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成为了兴宁新的乡村旅游“网红打卡点”。

  去年以来,兴宁市依托石马镇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新农村建设基础等优势,以石马河为轴心,打造洋门、向前、陶背、新群、刁田和新石“六村联动”乡村振兴连片示范项目。

  “这6个村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且各有特色。依托石马河将6个村连片打造,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石马镇相关负责人说。

  该项目区域总长度约为8.2公里,县道依河而建,村庄亦在沿线,建设时遵循自然、人文、乡土,保持了现状用地形态及特征,在沿线设置节点、打造新地标,还原乡村风貌,提升当地人文。

  兴宁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过程中,突出连片示范带动的作用,相继打造了新陂叶塘“两镇五村”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石马镇“六村联动”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等,以连片打造的形式,集合各村的发展优势,最大限度发挥“矩阵效应”,打造出了一条条精品旅游路线。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兴宁市立足农业大县的实际,紧密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大力推动特色农业、农旅融合、农村电商等发展,写好“农”字文章,加快富民产业发展步伐。

  在龙田镇羊岭村,以前贫瘠的土地上已新建起6000平方米鸽棚,这是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龙田镇打造的第三个养殖基地。

  几年间,该镇形成了以碧园、环陂等6个村连片为核心,全镇一半以上村都养殖肉鸽的产业发展布局,形成完整的“养殖—加工—销售”产业链条。

  通过发展兴宁鸽、丝苗米、梅州柚、油茶、生猪等农业产业,兴宁市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让每个乡村都有主导产业可发展。

  如今丝苗米省级现代产业园基本建成,广弘农牧30万头生猪现代养殖项目开工奠基。“兴宁鸽”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19香”丝苗米年亩产创世界新纪录。

  同时,结合农电商的快速发展,兴宁市大力培育兴宁“互联网+优质企业和优质品牌”,通过“直播+电商+网红经济”等方式,推动兴宁优质农产品走出“围龙”、走向全省甚至全国,取得了良好效果。

  拥有粤东地区最大盆地的兴宁,在“一城一廊一带”的新格局下,经济发展劲头十足,“红色苏区”和“绿色土地”逐渐成为兴宁优质资源。以“生态绿色”托起“红色苏区”的发展态势,前景可期。


成绩单   回眸“十三五”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从2015年的153.37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79.17亿元,年均增长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85.09亿元增长到101.33亿元,年均增长6.9%;连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6亿元,年均增长1.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不断提高;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5年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1家、高新技术产品140个,建设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成为梅州首家国家级示范平台,广东壹号成为梅州首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新增专利授权数2058件、申请数3674件。

  ●5年共完成民生投入276.4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4.86%。

  ●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35万人。

  ●实施新建市人民医院工程,建成市第五人民医院等5个强基项目。新改建齐昌学校等15所学校,增加学位14470个,有效缓解“大班额”问题。

  展望“十四五”

  ●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

  ●力争至2025年城市建成区扩大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5万人,努力打造梅州副中心城市。

  ●确保梅龙高铁2024年建成通车,建成兴宁南站综合枢纽客运站及连接线,完善高速路网,积极融入大湾区1.5小时交通圈;改造升级国省县乡道路和“四好农村路”,力争到2025年旅游公路乡镇全覆盖。


强党建  建强组织堡垒  凝聚发展磅礴力量


  4月底,国家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片《生死坚守》在全国院线上映,这部以革命先烈罗屏汉、张瑾瑜夫妇为原型而创作的电影,在英烈的家乡兴宁市掀起了一股观影热潮。干部、群众在集中观影活动中,重温红色经典,深刻感悟党的初心使命,传承党的光荣传统。

  作为原中央苏区县,兴宁市这片红色土地上,曾孕育了诸多英雄儿女,也留下了丰厚的红色历史遗存。

  据2019年兴宁市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的统计,兴宁市130处红色革命遗址、遗迹,其中72处被纳入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

  为了把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好、传承好,近年来,兴宁市已累计投入1350万元,积极向上级申报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经费专项资金905万元,用于大坪镇革命遗址保护及布展项目,对罗屏汉故居、刘光夏纪念馆、“十二肩岭”古驿道等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

  这些革命遗址、遗迹也成为了兴宁市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场所。

  结合红色资源情况,兴宁市精心选定两海会馆、兴宁学宫、合水革命烈士纪念碑、罗屏汉故居、刘光夏革命烈士纪念馆(刘光夏故居)、兴宁市历史纪念馆等6个场馆为兴宁市党史学习教育基地,为全市党员干部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实践活动平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党史学习的目标不仅在“真学”,更在“真用”。

  今年以来,兴宁市制定市(县)两级“我为群众办实事”实施方案,建立项目清单制度,初步选定实施群众“急难愁盼”的实事101件。市(县)级已开始实施的项目78个,已完成或取得初步成效的32个。

  早在2018年,兴宁市就已推进实施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积极探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通过一块屏幕,叶塘镇边远山村及在外党员可以一起学习、会开、培训,这是叶塘镇建立“沃视通”基层党建视讯系统以后带来的新变化。

  “平时开展培训时,外出党员不易集中,通过‘沃视通’线上学习,能更好地实现外出党员线上‘归队’。”兴宁市组织部负责人介绍,2019年以来,兴宁市共投入40多万元,在24个村试点启用“沃视通”基层党建视讯应用系统,解决外出、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难的问题。

  在实施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兴宁市依托市镇党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廉政教育基地和刘光夏革命烈士纪念馆、罗屏汉故居等阵地,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150期以上,广泛组织革命传统教育600多批次,共有41000多人次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和警示教育,实现对各级党组织书记和党员培训全覆盖。兴宁市组织部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兴宁市还将继续着力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为高质量构建“一城一廊一带”发展格局,谱写“工贸新城·智慧兴宁”新篇章,加快兴宁苏区振兴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站群导航
  • 党群部门
  • 政府部门
  • 乡镇街道
  • 梅州网站
  •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