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走进汤二村,这里是坭陂镇打造“农光体旅”产业社区综合发展示范片区,这里拥有肥沃的土地、天然温泉、古村落等特色资源,也孕育着一批有梦想、懂农业、讲奉献的新农人——他们扎根农村,沃野逐梦,挥洒汗水,用青春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实干篇章。 扎根农村的“放牛倌” 2015年,土生土长的汤二人王建金从深圳返乡,从一名小小的“放牛倌”做起,经过近十年耕耘,逐渐摸索成为一名农业“全能手”。目前他的家庭农场里有多口养殖桂花鱼的鱼塘、二十多头牛、1100多只鸡鸭,每月定期产出2600多斤的鸭蛋。不仅如此,王建金还积极拓展其他经济收入渠道,购置农业机械为周边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提供鱼苗带动村民发展养殖,农忙时期帮其他农户下地干活。他的鱼塘养殖的桂花鱼,将被送上惠州市民的餐桌;水牛、黄牛和杂交牛等被戴上定位项圈,在山里放养,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待到行情合适便售卖;临近中秋,王建金的鸭场里更是一派忙碌景象,全家人齐齐上阵,收获的鸭蛋很快就被邻近圩镇的订购商收购,不久将制成美味可口的月饼,为家里带来稳定的经济收益。 “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是王建金多年来总结的种养经验,“种植和养殖靠天吃饭,不确定因素太多,因此一定要有危机意识,每天关注天气预报,关注市场行情。”这个黝黑的汉子,每天忙碌的同时,也会抽空看看手机,这已经成了他的习惯。 新“稻”路上的客家女 一条条的田埂构成层次分明的曲线,嫩绿的秧苗点阵般散落田间,仿佛一幅人与自然共同雕刻的田园版画。“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这片30余亩稻田的女主人是石珊,她是4个孩子的妈妈,家里的半边天,更是一名专业的种田人。2010年,石珊与丈夫从周边村民手中流转撂荒农田,由于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不能使用大型农机,只能采取传统精耕细作的方式,他们种植丝苗米等本地优势品种,产出的稻谷香、糯、甜。每季的稻谷一收割,周边村民和圩镇店铺很快便抢购一空,“她家的谷我们吃着放心”村民说。 石珊说,种田一个人做不来,一定要两个人合作,比如插秧的时候,他负责田里插秧,我就在边上卸秧苗、卷秧苗,插秧机来了就可以装苗。农忙刚过,傍晚时分石珊与丈夫一前一后走在稻田边,查看着施完肥的稻田,计划着明天带孩子回娘家转转。曾经的撂荒地变成连片稻田,传承着客家农耕文化,也诉说着客家妇女“田头地尾、家头教尾、灶头锅尾、针头线尾”的传统美德。 山野筑梦的“新农人” 戴着圆框眼镜、留着圆寸头、腰间别着蛇皮袋穿梭在林间剪芭乐的,正是刘文秀。微信朋友圈里的他,也是个充满干劲的小伙“过个年我就肥了有几斤但我养的鸡没有,绝对不会肥,一如既往的好身材。”“呼………36度的热爱!芭仔准备开摘溜!”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农业的热爱。他身上有一股韧劲,2017年他毅然返乡选定种植芭乐,从第一年种苗,第二年挂果,第三年收成,到2020年的一场霜雪损失了700余株树木,再到重新栽苗、压顶、疏果……种植番石榴的过程繁复磨人,挂果时节,一家人常常套袋到深夜。“一人搞种养,全家来帮忙”因为种养,一家人的关系更加紧密相连,在劳累又满足中度过了春夏秋冬。 “搞农业的人,要耐得住寂寞”文秀说。八年来,他专注把果子种好这一件事,培育的台湾番石榴,果型大而圆润,甘甜爽口,得到顾客的认可。目前他承包的14亩园地850余条果树已硕果累累,林间还养殖走地鸡800余只,种养产出通过熟客销往珠三角和周边圩镇。“大窝里家庭农场”是他给果园起的名字,果园就在公路旁的自建房后面,门面朴实低调,“一定要办营业执照”“可以尝试一下电商直播”村干部多次来果园调研,不仅与文秀交流管护、施肥等种养技术和经验,还鼓励他与村集体合作,将周边土地流转起来,拓宽销路,扩大规模,更好带动村民致富。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新农人的故事正激励着更多有志青年投身乡村振兴,他们不仅带来了村民家门口的就业岗位,也带来了种养技术。近年来,汤二村稳步推进“百千万工程”建设,离不开新农人的努力,也离不开村“两委”干部的关心指导,“近几年返乡创业的青年逐年增多,村委积极与他们对接,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和困难,搭建技术交流和资源对接平台,挖掘现代农业的更多可能性”汤二村村主任表示。 今年1-6月,坭陂镇第一产业稳步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8%,下来将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做好农业能手、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发挥特色产业联农带农作用,为“百千万工程”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