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支持IPV6  丨     丨   繁體  丨   RSS订阅
首页 > 旅游 > 兴宁美食

东亚文化之都 | 品梅州地道美食,赏客都人文风情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 本网 发布时间:2023-10-17
[字体:  ]

  每个地方的美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和风味,梅州地道的美食经久不衰,饱含客家人的智慧结晶,不仅美味可口,还巧妙呈现当地的人文风情,一起来饱饱眼福和口福吧!

  01梅江区

  盐焗鸡

  将宰净后的鸡用粗盐均匀地抹在全身内外,把腌制好的鸡用草纸包好,放入炒制好的砂锅盐堆里小火焗制而成,盐焗鸡金黄诱人,皮爽肉滑,骨香味浓,唇齿留香,吃过就让人忘不了。

  2013年,客家盐焗鸡制作技艺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新梅互联 摄)

  煲仔饭

  受热均匀的砂锅将上等丝苗米煲的粒粒分明、香韧有嚼劲,将酱汁淋入米饭,锅底的饭焦香金黄、香气扑鼻、胃口大开,煲仔饭在猛火攻势下吸收了食材的精华,独特的风味,吃上一口仿佛舌尖都在跳舞。


  


  (新梅互联 摄)

  金山牛杂

  金山牛杂与传统的广式牛杂不同,金山牛杂是将牛皮、牛筋、牛肚等食材,再加入客家的红曲粉一起细火慢熬三四个小时,采用冻干的方法制作,爽脆可口的牛杂蘸点酱料,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再点一盘腌黄瓜,搭配上饮料,身心甚是满足。


  


  (新梅互联 摄)

  烧麦

  烧麦顶部蓬松如花,形如石榴,皮薄柔嫩,馅料丰富,清香鲜美细腻饱满的口感,秘制酱料与烧麦混合,馅料里的香菇与笋干越嚼越有味道,吃一次就会上瘾。


  


  (新梅互联 摄)

  肉丸

  肉丸主要材料是精猪肉和红薯淀粉,加调料用力摔打出黏性后挤出一个个的丸子煮熟或者蒸熟,口感弹牙劲道,加上梅州特产的辣椒酱,芹菜点缀,清香四溢,一口一个吃的根本不想停下来。


  


  (新梅互联 摄)

  02梅县区

  开锅肉丸

  在丙村,凡有宴席,餐桌上必会上一盘热气腾腾的开锅肉丸,以肉馅为主,辅以葱末、虾仁、鱿鱼、香菇等馅料,捏成丸子状,寓意团团圆圆,体现了客家人对团圆的珍视,味道清香,口感弹牙嫩滑。

  2016年,丙村开锅肉丸传统技艺被列入梅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新梅互联 摄)

  梅菜扣肉

  入口即化的梅菜扣肉是有秘诀的:一煮二煎三蒸,五花肉浸透入味,肥肉的油脂被充分煎出,软糯可口且不油腻,梅菜色泽金黄,香气扑鼻,清甜爽口。梅菜吸收了五花肉的油和汤汁,味道立即丰富起来,五花肉又带着梅菜的清香,彼此互相配合相辅相成,淋一勺汤汁配米饭可谓绝配。


  


  (新梅互联 摄)

  鱼血焖饭

  鱼血焖饭是梅县区石扇美食之一,将鱼血加入米中,放入香煎的鲩鱼,用高压锅蒸熟,加上碎葱花、姜丝、自制酱料等翻炒,盛出的饭,粒粒通透,满口鱼肉的鲜香味,香而不腻,令人食欲大开,满足感和幸福感盈满心间。

  2009年,石扇鱼血焖饭传统技艺被列入梅州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新梅互联 摄)

  企炉饼

  企炉饼是松口特产,主料采用面粉、橙糖、砂糖、白芝麻、黑芝麻等,因为以前松口当地村民做企炉饼使用的是火炉,先在火炉下面生起柴火,然后在炉上放一层铁丝网,用炭火烤饼,边烤边翻,做饼的时候,要一直站在炉边,防止饼烤不熟或者烧焦。而“企”字在客家方言中表示站立,因此得名。

  2019年,企炉饼传统技艺被列入梅州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子龙 摄)

  03兴宁市

  布骆包子豆腐

  兴宁大坪布骆包子豆腐是中华千年豆腐制品中的珍品,历史悠久。豆腐的制作十分注重选料,需选择上好的大豆、清甜的山泉水和优质的卤水来制作,做出的豆腐呈方形、白色、嫩滑、鲜甜,烹调方法有酿豆腐、焖豆腐、煎豆腐等,不管是哪种做法都深受大众喜爱。

  2017年,兴宁大坪布骆包子豆腐制作技艺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来源:掌上梅州)

  兴宁酿粄

  酿粄是一道在兴宁地区过年过节的时候必食用的粄,酿粄的形状像大一号的饺子,软糯的面皮中包着满满的馅料,馅料可荤可素,吃起来软糯可口,风味独特。


  


  (来源:兴宁一中校友会)

  鸡颈粄

  做鸡颈粄一定要把握“七分糯三分粘”,加入适量的水将其和成面团,煎至表面金黄色。煎好的薄片取出后,在表面撒上白糖、碎花生米、芝麻等,轻轻卷成条状,再用刀斜切成一圈圈并竖起,鸡颈粄的制作便大功告成,经过小火慢煎的鸡颈粄外酥里嫩,入口香脆清甜。


  


  (罗仁仁 摄)

  04平远县

  黄粄

  黄粄是平远人逢年过节招待亲友的一种传统风味小吃,做平远黄粄工序繁琐颇有讲究,做成的黄粄色泽金黄,可蒸、可煮、可炒,切片或切条,加入肉丝、香菇、鱿鱼等配菜爆炒,口感爽滑,味道香浓带着淡淡的米香,让人回味无穷。

  2009年,平远黄粄传统技艺被列入梅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新梅互联 摄)

  红菌豆腐头

  红菌豆腐头由真菌发酵而成,菌与豆腐的完美结合,富含营养物质。红菌豆腐头的吃法多样,最常见的是做汤,即用猪肉、水咸菜、红菌豆腐头加葱花等配料煮成汤,鲜甜可口,或者将红菌豆腐头切片清蒸,和猪肉一起炒制也是不错的选择,味道甘甜、鲜美。

  2009年,平远红菌豆腐头传统技艺被列入梅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新梅互联 摄)

  土青椒炒牛肉

  青椒为平远当地土椒,个小肉薄,口感清甜爽脆,快火炒制,少许盐调味,保持土青椒的清脆和牛肉的鲜嫩,牛肉与土青椒搭配在一起,彼此的味道与口感得到升华。


  


  (新梅互联 摄)

  炒三丝

  炒三丝,也叫高升菜,以竹笋、肉丝、香菇丝为主要原料,取竹子节节高升之意。荤素搭配,色彩鲜艳,鲜香宜人,口感丰富,这道家常小炒, 开胃又下饭。


  


  (新梅互联 摄)

  05蕉岭县

  蕉岭三及第

  蕉岭三及第汤的主料是猪肝瘦肉粉肠,加了红粬变身红润的三及第,配以鲜嫩的枸杞叶或甜菜,加上一碗米饭或是腌面,沾点美味的辣椒酱,做法简单食材新鲜,口味清淡、爽口,是每天都吃不腻却依然想念的味道。

  2015年,蕉岭三及第制作技艺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新梅互联 摄)

  三圳酿粄

  酿粄特色鲜明,糯米粉作为粄皮主料,馅料有香菇、瘦肉、鱿鱼、胡萝卜等,口味讲究香、嫩、糯、滑,酿粄粄皮口感柔嫩,馅料丰富,蘸一点点当地自制酱料一起吃,清新解腻,还能提升鲜味,就算是挑剔的吃货,也能征服的美味。

  2016年,三圳酿粄制作技艺被列入梅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来源:蕉岭县文化馆)

  广福豆干

  广福豆干采用优质品种—农家自种青皮豆来制作,制成的豆干富有弹性,清爽嫩滑,散发着黄豆清香。广福豆干的吃法有很多种,最直接的吃法就是切成块沾酱油芥末,也可以油炸做成油炸豆干,拿来涮火锅也是不错的选择,广福豆干焖蒜苗猪肉很是下饭。不管是哪一种的吃法,都能被这最淳朴最原始的快乐包围着。

  2021年,广福豆干制作技艺被列入梅州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来源:南方+)

  06大埔县

  百侯牛肉干

  百侯牛肉干采用纯手工制作,每一道工序均以手工完成,牛肉干采用新鲜的牛臂肉,肉干香韧耐嚼,食后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2014年,百侯牛肉干传统技艺被列入梅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来源:南方+)

  百侯薄饼

  百侯薄饼看上去其貌不扬,闻之却浓香扑鼻,大埔当地人结合本地盛产的原料不断完善口味,演变成今天风靡大街小巷的街头小吃。百侯薄饼以瘦肉丝、豆腐干,虾仁等为原料,饼皮韧馅香,口感丰富柔软滑润,味美而不腻,风味独特。

  2014年,百侯薄饼传统技艺被列入梅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新梅互联 摄)

  西河老鼠粄

  老鼠粄呈圆柱形、两头尖尖,大米做成呈白色,光滑鲜亮,其形美味佳,赢得了大众的喜爱。老鼠粄做法简单,焯过水的老鼠粄淋上猪油和酱料,撒上胡椒粉和葱花,再加几勺肉酱,一份极简美味就做好啦。

  2016年,西河老鼠粄制作技艺被列入梅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新梅互联 摄)

  大埔笋粄

  笋粄形似饺子,粄皮以薯粉为原料,肉馅则以半肥瘦猪肉及竹笋为主,再配上虾米、鱿鱼丝、香菇、胡椒粉、盐等,将肉馅酿入粄皮,咬上一口,唇齿夹杂着鲜笋的清香,粄皮柔韧有嚼劲,馅料丰富,吃完笋粄甚是满足。

  2016年,大埔笋粄制作技艺被列入梅州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新梅互联 摄)

  07丰顺县

  留隍云片糕

  留隍云片糕主要原料为糯米、白糖、芝麻油,原料优质,制作精细,具有品味清醇、易于消化、营养丰富等特点。入口即化、甜上心头,这是初尝留隍云片糕时留下的记忆,留隍云片糕深得丰顺人的喜爱,有步步高升、飞黄腾达之意,在办喜事时少不了留隍云片糕。

  2015年,留隍云片糕制作技艺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罗君 摄)

  汤坑牛肉丸

  汤坑牛肉丸又叫槌丸,制作时取出牛背部或后臀瘦肉,剔除肥肉、筋膜,然后用特别的小方棒,将肉捶成肉泥,再加上均匀拌料成胶体,然后再挤成如荔枝果大小的圆球,放入开水中用文火煮熟,吃的时候再将肉圆放入汤中煮开,加入葱或芹菜等佐料,牛肉丸吃起来味道鲜美,口感Q弹。

  2013年,汤坑牛肉丸传统技艺被列入梅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新梅互联 摄)

  汤南面线

  汤南面线制作流程繁复,每个程序都要依靠手工完成,面线条形细而长,寓意“长命百岁”“长长久久”等,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逢喜庆宴会,都少不了一道菜—炒面线,汤南面线,可煮可炒可溜,食法多样,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2012年,汤南面线传统技艺被列入梅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新梅互联 摄)

  牛肉粄汤

  煮粄条、焯牛肉、舀肉丸,撒芹菜、淋汤汁,所有酱料和配料放好后,将滚汤装入碗中,一碗牛肉粄汤就做成了,色香味俱全,柔韧的牛肉丸搭配爽滑的粄条,喝上一口浓郁的牛骨汤,那是让外出游子牵肠挂肚的家乡味道。


  


  (新梅互联 摄)

  08五华县

  五华酿豆腐

  精选五花肉剁碎后调味,拌成富有弹性的肉馅,选择细腻的石膏豆腐嵌入饱满的肉馅,煎至两面金黄,砂锅慢火焖熟撒上葱花,口感细腻清香,喜欢吃辣的人,可以沾少许辣椒酱或紫金椒酱,味道独特,肥美鲜香!

  2014年,五华酿豆腐传统技艺被列入梅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新梅互联 摄)

  大田柿花

  大田柿花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明代已为贡品,大田柿花营养丰富,大田柿花品质好,最重要的因素是大田柿花采取以手工为主的加工工艺,柿子成长过程中经受了春雨、夏光和秋霜,采摘去皮后日晒夜露20多天,便成了色泽橙红,肉厚质软,有蜂蜜香味的柿花了,香甜、松软、口感润滑,老少皆宜。

  2010年,大田柿花制作工艺被列入梅州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新梅互联 摄)

  五华鱼生

  被当地客家人称为“鲩鱼”的草鱼,是作为五华鱼生的重要食材,鱼生去骨切薄片,搭配了各式调料,僻腥、提味、增加口感,肉实甘爽、鲜美嫩滑,恰到好处,吃起来鲜甜、弹牙,让人能持续回味,再配上一杯烧酒,不妄民间流传“有鱼生才有人生”。


  


  (新梅互联 摄)

  楼江甜粄

  五华县安流镇楼江村有“不蒸甜粄不像过年,没有甜粄不成礼”的说法,楼江村的甜粄,较其他地方的韧、甜、厚,富有特色,十里八村无人不赞,金黄色的外观,煎得外酥内韧,口感饱实,香软馥郁。


  


  (新梅互联 摄)


站群导航
  • 党群部门
  • 政府部门
  • 乡镇街道
  • 梅州网站
  •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