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作者: 信息来源: 转自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24-12-05 09:38:16 |
观浩然之宁江,览齐昌之变迁。
30年前,古称“齐昌”的兴宁撤县设市,兴宁市应运而生。
30年来,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兴宁儿女,初心不改,奋斗不止。2105平方公里的“红色苏区”热土上,掀起了改革发展的澎湃大潮。
兴宁市撤县设市30年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黄伟金 摄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步入而立之年,兴宁渐入佳境: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聚焦实体经济,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如火如荼。各项民生事业蓬勃发展,人民平安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携30年之积淀,沐新征程之春风。站在新的起点上,兴宁市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全面加快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兴宁片区)建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兴宁新篇章。
活力兴宁
今年已76岁的陈义云还记得1994年12月8日那天,兴宁举办撤县设市庆典时的盛景。
“那一天,有众多省市领导前来庆贺兴宁撤县设市,请了许多明星参与表演。兴宁万人空巷,观看了浩浩荡荡的游街表演。而我有幸参与了当晚的晚会表演。”文艺兵退伍转业后到兴宁市税务局工作的陈义云,提起参与撤县设市庆典,是止不住的激动和自豪。
作为见证了兴宁市30年来发展的一员,陈义云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兴宁的变化。“30年前的兴宁,街道狭窄、房屋低矮,交通十分不便。而今兴宁商场琳琅满目,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这样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也不为过。”
一组跳跃的数据能证明陈义云口中的变化:1994年,兴宁市全部工业总产值2.3亿元;2023年,兴宁市9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90.28亿元。2008年,兴宁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6.12亿元;2023年,兴宁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9.90亿元。1993年兴宁县社会商品零售额达6.81亿元;2023年,兴宁市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为107.92亿元……
数字是枯燥的,但背后却是沉甸甸的成绩单,它凝结着兴宁市历任领导班子对兴宁大地和人民深深的爱,见证着他们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务实作风。
有着“小南京”和“无兴不成市”之称的兴宁市,是粤闽赣边商品集散地,一直以来商贸兴旺,城市热气腾腾。
撤县设市之后,随着东风新区建成、城西片改造、南部新城开发,兴宁城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在兴宁市南部新城,宽阔明亮的道路向四面延伸,道路两旁拔地而起的商品楼里,亮着的灯光彰显人气。新城中央最漂亮的几栋楼是齐昌幼儿园、齐昌小学和齐昌中学。远处是郁郁葱葱的神光山森林公园,每天傍晚,居住在附近的人们来到此处,或沿着绿道散步,或在体育公园中运动健身,或登高眺远、放松心情。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兴宁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径南镇“茶果飘香·醉美径南”乡村振兴示范带,“带”出乡村新面貌。图为径南镇新洲村。黄伟金 摄扎实开展省县级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入选广东省拟推荐国家卫生县(市)名单;梅龙高铁正式通车,省道S226线兴宁市罗浮(省界)至新陂段改建工程有序推进,新陂先行段于今年3月进场施工,罗岗绕圩段目前正在进行用地组卷报批……兴宁城区建设提质扩容。
首批典型2镇6村有力推进,黄槐镇全力推进总体布局为“一路一街一园三区”的军旅特色镇建设;叶塘镇和径南镇浊水村、水口镇水洋村、永和镇新寨村入选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创建名单;大坪、径南入选省“百千万工程”第二批专业镇建设名单;统筹安排投入省级驻镇帮镇扶村资金1.49亿元用于农业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兴宁镇村建设提速增效。
“镇村‘颜值’不断提升,‘气质’焕然一新。”兴宁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兴宁市围绕农房风貌提升、美丽农村路建设、镇村河道治理等重点目标精准发力,推动城乡融合各项工作谋在前、干在先、走在前。
发展兴宁
作为从兴宁市税务局退休的一员,在陈义云的眼中,兴宁市的高速发展与兴宁对经济发展的布局密不可分。“农业大县不忘发展农业的同时,积极推进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三产融合、三产并进。”
在广州天河(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保仪生态科技(广东)有限公司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开展生产。
作为落户园区十多年的资深企业,保仪生态科技(广东)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一家综合型涉农企业。但因生产链长、资金需求大、回收周期长,造成资金一时难以周转,公司的成长遇到了资金瓶颈。
兴宁市工业园管委会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上门与企业做好对接,搭建政企银对接桥梁。
“园区管委会了解情况后,积极到公司开展调研,组织了几次政企银对接活动。最终促成了我们跟农商行以及省农担的合作,帮我们切实解决了资金问题。”该公司总经理方一说,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企业没有后顾之忧地运转。“让我们今年的营收、产值保持稳定增长。”
企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兴宁市坚持以服务企业为主线,抓好重点企业和项目的服务工作,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确保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兴宁市工业起步较早,工艺、纺织、机电等传统产业久负盛名。1960年到1990年间,兴宁雄霸“广东工业十强县”的宝座长达30年。
兴宁突出制造业当家,聚力实体经济发展。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基于制造业的发展基础,一直以来,兴宁市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以稳链补链强链延链为重点,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医疗器械两个主导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近年来,抢抓建设省级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重大机遇,兴宁市积极盘活闲置低效土地,园投公司市场化实体化运营,做强医疗器械产业园、兴宁·天河创新产业园、互联网产业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促进梅州兴宁产业园区提质增效。
今年前10月,兴宁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7.82亿元,比增15.6%;规上工业增加值8.5亿元,比增26.5%;税收1.1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31亿元。省药监局、梅州市、兴宁市三级合作共建医疗器械产业园,吸引20家企业注册,30家企业意向入驻,成为全省唯一一个纳入省级创新服务名单的医疗器械产业园。
目前,兴宁市有主板上市公司1家(广东明珠),新三板上市企业1家(鸿源机电),在广州、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4家;有规上工业企业66家,高新技术企业2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3家,初步形成装备制造、食品药品、电子信息、医疗器械等九大工业主导产业。
为进一步抓好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持续壮大县域经济,兴宁市在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立足农业大市实际,积极申报生猪、油茶、预制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推动兴宁鸽、丝苗米、单丛茶、油茶、沃柑等优势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土特产”文章,打造独具兴宁特色的农业IP。
兴宁市是农业大市,图为新圩镇优质稻米种植基地。受访者供图冬日暖阳之下,激荡着高质量发展强音。“以集聚集约发展为导向,抓好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持续壮大县域经济。”在近期召开的兴宁市“百千万工程”工作推进会上,主持兴宁全面工作的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超文,对兴宁市产业发展进行再部署、再动员。
幸福兴宁
从最初的平房,到后来的低层楼房,再到如今人车分离、带电梯的高档住宅区……几十年来,居住在城区的陈义云搬了好几次家,每次搬家都带给他新的居住体验——社区环境越来越美丽舒适,出了小区不远就有公园、医院、图书馆,小区周围设置了公交站点,去哪都很方便。
“城市发展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人民的幸福生活。”陈义云说,他最有感触的是兴宁教育资源的不断优化。“当年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设施简陋。而现在,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先进的教学设备走进课堂,孩子们通过网络能够享受全国各地优质教育资源。”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1994年到2014年,30年间,兴宁市委、市政府用干部辛苦指数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在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全面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步伐,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全市教育系统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39所,其中小学9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2所、初级中学18所、普通高(完)中11所、开放大学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少年宫1所、幼儿园199所(公办52所,民办147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这30年来,兴宁市在推进广东省教育强县(市)、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建设中,不断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而卫生健康事业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初步构建医疗卫生体系,到如今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兴宁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谱写了崭新篇章。
“30年来,兴宁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日新月异。从简陋的卫生室到宽敞明亮的诊疗大厅,从看病‘老三样’到高精尖医疗设备,从赤脚医生到享受签约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从患病排队找医生到网上预约挂号、专家远程会诊等,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让老百姓看病变得方便快捷。市人民医院、福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院区也在今年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兴宁市卫生健康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远彬介绍,30年来,兴宁市政府卫生经费投入从1023万元跃升至83440万元,增长81倍,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向幸福出发,朝小康迈进,离不开公共文化建设“软实力”的提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围龙讲堂等平台载体,兴宁市做实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涵养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化;推进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效能提升、图书馆分馆建设,兴宁市持续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推动“书香兴宁”建设;加快推进综合训练馆(全民健身中心)、神光山体育公园升级改造工程建设,兴宁市不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梅龙高铁通车后,兴宁进入“高铁时代”,兴宁公安做好群众的平安守护者。黄伟金 摄在平安建设方面,兴宁市深化“1+6+N”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深入推进“零投诉”机关、“无信访”单位、“无信访”村(社区)创建。平安建设考评连续3年获评优秀等次,被省颁授2023年度“平安鼎”。
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兴宁市30年来经济社会事业的迅猛发展,让群众享受到实惠,感受到幸福。“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每一位兴宁人都能切实体会到,家乡正走在飞速发展的快车道,每一位兴宁人,都能从家乡的发展变化上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幸福。”陈义云说,相信在新的征程中,兴宁将继续如璀璨星辰,熠熠生辉,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