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宁 实干开“兴”局 “宁”心攀高峰,狠抓实体经济发展成效日显,高质量发展渐入佳境

浏览次数:-作者: 信息来源: 转自兴宁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3-12-14 08:28:25

  回顾今年兴宁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为从“破局”到“谋局”再到“新局”,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年初,兴宁市32个工业项目集中动工、投产,以“开局即开跑、起步即冲刺”的奋斗姿态迎接新一年;从年头到年尾,广州、东莞、深圳及福建厦门、莆田等,兴宁各级党政机关“一把手”以“坐不住、等不及、慢不得”的强烈紧迫感和责任感,将招商步伐遍及省内外;年末,在第六届世界客商大会兴宁分会场上,举行系列活动,向海内外乡贤展现家乡的喜人变化……

  “兴宁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当前全市上下已经凝聚高质量发展共识、汇聚竞标争先力量,狠抓实体经济发展成效逐步显现、发展势能逐步发力,兴宁进入高质量发展初期阶段。”兴宁市委书记宋才华表示,兴宁必将趁势追击、加速前进,努力在推动兴宁苏区高质量发展上迈出大步、闯出新路。

  稳中求变  要素跟着项目走 重振工商业雄风

  今年是我省实施“百千万工程”的第一年,起好步至关重要。

  1月29日,农历春节后的第二个工作日,梅州兴宁市举行工业项目集中动工、投产活动。32个工业项目投资总额超80亿元,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100亿元。

  呼应年头,在11月23日举行的“2023广东兴宁医疗器械产业园高质量发展(广州)推介会”上,18个项目现场签约,计划投资总额达51.4亿元。

  签约、动工、投产……新项目接连落地的背后,是兴宁市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将为兴宁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动力、提供更有力支撑、积蓄更强大潜能。

  素有“小南京”和“无兴不成市”美誉的兴宁,历来是商贸旺地和工业重镇,人才、教育、体育、农业等优势明显。

  如何把资源优势、产业基础转化为经济优势?兴宁市朝着重振工商业雄风的目标,寻破局之道谋长远之计。

  今年以来,兴宁市坚持用户思维,全面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打好增资扩产、招商引资、要素保障、政策兑现等“组合拳”,聚力做大装备制造业,做优生态特色食品、现代轻工纺织、生物医药与健康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医疗器械、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自动化生产设备高效运转,各类别产品在生产线上有序移动……初冬的广州天河(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红禾朗(兴宁)电工有限公司车间内呈现一派火热的生产场景。

  而在不远处,该公司新建厂区的工地上是另一番景象:几栋新厂房已经拔地而起,工人们正加紧施工。

  这家今年初实现投产的企业,前5个月的高品质开关生产总量已达到2000万只。“兴宁提供了保姆式全周期服务,公司投产后发展形势极好,极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广东红禾朗电工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启红说,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达10亿元。

  这是兴宁市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实现新突破、新增长的典型案例。

  兴宁市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市场主体培育计划,在“保规上、扶规上、育上规”上冲刺发力,推动蓝韵医疗、中伟环保新建项目落地建设,红禾朗新建生产线、跃速生产基地、宝宁科技园等项目加速推进。截至目前,兴宁市完成新增广东热导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红禾朗电工有限公司2家年产值1亿元以上企业。

  同时,兴宁市大力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兴宁片区),发挥“苏区+湾区”叠加优势,全力推动企业增资扩产和招商引资。今年来共招引项目34个、计划总投资77.68亿元,其中工业项目22个、计划投资55.72亿元。捷创嘉智能装备、力王新材料、恒生数码、风翔光电等项目实现当年动工、当年投产。

  兴宁商贸物流行业厚积薄发,也迎来了新发展。兴一广场商业综合体正式开业,与大润发商超、周边商业网点形成“商圈经济”;以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示范县为契机,累计撬动投资4000万元,有力推动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涌现出趣享派、焗小二、贵食、浠涵等知名电商企业,盐焗鸡、肉鸽等在电商平台做到全国品类榜单前列,日均上行量超10万单……

  兴宁市聚焦完善商业载体、壮大市场队伍、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创新业态模式等,着力推动以县域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一体化县域商业网络体系建设,激发消费市场活力,打造富有兴宁特色的消费样板。

  变中突破招大引智促发展 乡村振兴有新路

  近日,叶塘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管运营一体化”项目在洋陂村举行开工仪式。该项目打破耕地田埂,将小田变大田,进行宜机化改造,同时完善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工程,方便集约化经营。

  为破解农村空心化、耕地撂荒、丘陵山地田块小、机械化水平低、农田复荒等困局,全方位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兴宁市充分利用耕地保有量大的优势,积极引进中国一拖集团“东方红·红苏区”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

  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每万亩每年创造7000多万元经济收益,大幅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同时将为当地农民带来至少每亩地300—500元的固定收益,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吸引当地就业从而大大提高当地农民收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这是兴宁市推动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

  兴宁市是农业大县,农产品资源丰富,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广东省农业生产大县。丝苗米、兴宁鸽、油茶、单丛茶等农业产品远近闻名。为进一步做大农业产业,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兴宁市积极盘活资源,谋求农业产业新突破。

  “除了丝苗米,目前兴宁市肉鸽产业在养殖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均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已经形成肉鸽养殖、加工、科技、营销的全产业链,实现各环节互补共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兴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兴宁市大力发展兴宁肉鸽、丝苗米两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扎实推进油茶、预制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申报,支持一批加工企业全面发展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拓展和完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带动三产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在兴宁龙田镇坪见村粤和兴·粤香柑产业基地,放眼望去一片郁郁葱葱、繁密茂盛,难以想象曾经的荒坡地已变成如今的千亩沃柑园。果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青色果实,很快将迎来丰收。

  “今年气候适宜,预计沃柑产量较去年有所增加,又是一个丰收年。”粤香柑种植基地负责人、兴宁市粤和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彩琼乐滋滋地说。

  杨彩琼是兴宁市今年选聘的首批“产业村长”之一。今年7月,按照“成熟一批、选聘一批”的要求,兴宁市选聘了79名“爱农村、懂农业、熟市场、会经营”的产业能人作为“产业村长”,其中包括24名县级“产业村长”和55名镇级“产业村长”。

  设立“产业村长”制度是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兴宁市设立‘产业村长’制度,是探索乡村振兴招才引智的新尝试。”兴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兴宁推行“产业村长”模式是为了充分借助外力,聘请社会能人,赋予其振兴乡村的使命责任。

  在引进项目破解农业发展困境,聘请社会能人为乡村振兴添“智”的同时,兴宁市还不断完善乡村环境,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兴宁市持续抓好10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以“绣花功夫”做好“拆、改、建、管”四篇文章,大力推动道路提升、中小河流治理、农房风貌管控、生活污水处理等,因地制宜建设“四小园”,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农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破中开新  我为兴宁种棵树 全民共建绿美家

  为更好更快推进绿美兴宁生态建设,助推“百千万工程”,第六届世界客商大会兴宁分会场举行植树活动暨系列爱心捐赠仪式。

  在植树现场,参加活动的商会嘉宾与兴宁干群热情高涨,挥锹铲土、扶树填土、提桶浇水。大家相互配合,分工有序,干劲十足。一棵棵新栽下的樱花树昂然挺立、充满生机,静待新芽吐绿,为神光山增添更多的绿色。

  “家乡生态环境优美,守住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今天种下一棵树苗就多了一条情感纽带,以后会常回来看看。”参会嘉宾表示,将继续关心支持家乡各项建设,为推动兴宁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合力。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兴宁的亮丽名片。如何进一步利用好生态资源优势,守护“绿美兴宁”,发展“绿美兴宁”?兴宁提出深入实施“八大工程”,在破局中开创“绿美兴宁”新局。

  这“八大工程”分别为绿美森林提质、绿美城乡建设、绿美保护地提升、绿美资源管护、绿美经济增量、绿美生态增益、绿美文化发掘、绿美成果共享工程。以“八大工程”进一步厚植生态底色,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围绕“八大工程”,提质是首要任务,也是重点任务。

  提质的关键是林分林相改造。兴宁提出围绕科学优化树种林种,优化林分林相,营建乡土阔叶混交林,坚持乔灌结合,进一步优化自然保护地等重点生态区域林分结构。

  同时,兴宁对宜林地、疏残林、低质低效纯松林、低效桉树林等,结合国家储备林建设、困难地块生态修复等,因地制宜采取人工造林、更新改造、补植套种及封山育林等方式,优化林分结构,逐步恢复植被、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

  今年以来,兴宁市已完成林分优化3万亩,新造林抚育任务13162亩,森林抚育任务26500亩。

  为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家乡建设,兴宁创新开展“我为兴宁种棵树”活动,持续扩大绿量、提升绿质、增强绿效。同时,兴宁市筹集6.15亿元一体推进城乡绿化美化,高标准建设神光山国家森林公园、永和仁里村示范点,铁山嶂废弃矿区生态综合治理修复工程加快推进。

  一系列举措促进兴宁市绿化面积不断提升,森林覆盖率从2007年62.2%提升到如今的67.14%,林地绿化率99.06%。

  在守护生态资源的同时,兴宁市也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一步助力强县富民兴村高质量发展。

  目前兴宁市种植规模1000亩以上的油茶大户共17家,油茶加工企业300多家,以“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多种方式与农户实现利益联结,带动兴宁市发展油茶产业农户超3万户。

  而兴宁已形成有机认证油茶2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4个,高新技术产品2个,知名茶油品牌有“六千岁、山茶树、鸿利丰、罗浮阳天、茶之乡、泰狮”等。“当前,‘百千万工程’正全面实施中,擦亮‘中国油茶之乡品牌’,做大做强林下经济,无疑是建设绿美兴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之一。”兴宁市林业局负责人说。

  稳就业保民生  增进人民福祉

  “这里的饭菜好吃又营养,还便宜!”近日,位于宁新街道德爱街的兴宁市长者饭堂揭牌启用,正在用餐的老人竖起拇指连连称赞。

  “一碗长者饭,情系千万家。”建设“长者饭堂”是兴宁落实“发展乡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要求的具体实践。兴宁市计划在今年底前建成不少于7家“长者饭堂”,力争到明年底在兴宁各镇(街道)分别建成1个以上“长者饭堂”,进一步推动兴宁市养老服务事业再上新台阶。

  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围绕统筹推进城乡“五个一体化”发展,特别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目标,兴宁市扎实推进1058个“书记领航项目”,群众幸福底色不断擦亮。

  在高水平构建“健康兴宁”方面,兴宁市深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同时,持续实施新一轮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推动叶塘镇卫生院、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慢性病防治院等一批医疗机构建设、提质,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兴宁市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就业支持政策和供需对接平台,根据产业、企业发展需求,在兴宁市高级技工学校开设相应专业课程,积极开展订单定向培养,政校企齐发力推动技能人才服务高质量就业。

  同时,兴宁市强化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完善终身学习和职业培训机制,促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今年以来,兴宁也有序推进2023年度“十件民生实事”,推进镇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全覆盖,持续推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托育服务,建好城区“长者饭堂”试点;全面落实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统筹做好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工作,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1—9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4.32亿元,同比增长3.3%;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5.35亿元,同比增长3.2%

  1—10月,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2.46亿元、同比增长7.9%;规上工业增加值7.4亿元、比增3.6%。已进驻兴宁·天河创新产业园标准厂房项目11个,其中投产10家,计划投资总额10.55亿元,预计年产值14.5亿元。目前已进驻医疗器械产业园企业18家,30多家企业意向入驻

  1—10月,兴宁市新签约合同项目34个,计划投资额77.68亿元,提前完成梅州下达的年度任务(77亿元),其中工业项目22个,计划投资55.72亿元,超梅州下达的年度任务(54亿元)1.72亿元,完成率103%

  1—9月,32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8.54亿元

  其中3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78亿元,进度136.89%

  兴宁现有“四上”企业218家,1—11月培育入库34家,今年可净增42家“四上”企业

  兴宁市“产业村长”黄秋龙:联动四村建企业  助农走出新“稻”路

  作为兴宁市的“产业村长”,同时也是水口镇村党支部书记的黄秋龙,从一名曾荣立个人“三等功”的军人,到如今的“兵支书”,黄秋龙初心从未改变,他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做实事好事,为兴宁谋建设,为村民谋幸福。

  黄秋龙1987年参军入伍,其间曾荣获“优秀班长”“全军训练尖子”的荣誉称号,并荣立个人“三等功”。

  2005年,他开始担任水口镇水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委员。当时,由于劳动力大量外出,水东村农产品缺乏品牌打造和深加工,附加值低,导致农民丢荒弃耕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田地就这样被丢弃太可惜了!”黄秋龙为解决撂荒土地复耕复种问题和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头于2021年成立水东优质水稻种养专业合作社,采用“村联社出人、村合作社出地、社会资本出钱”三方股东入股模式,将全村近300多亩的撂荒耕地流转过来,其中150亩开展“稻鱼共生”模式的探索。

  功夫不负有心人,水东村的集体经济由“一穷二白”增加到超10万元。

  水东村的成功经验得到进一步推广。在镇党委和政府的牵线搭桥下,水东、邹洞、河口、盐米4村联合成立客都绿享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按股分红利益联结机制,黄秋龙成为公司负责人。

  公司计划投资5000万元,在盐米村建设占地约3000平方米,集烘干、仓储、冷链、加工、包装、电商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水口镇农产品加工、展示、交易综合服务中心,帮助农户走出新“稻”路。

  “这便是我作为‘产业村长’及村支书需要做的事,带领村民不断做强做大农业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黄秋龙说,无论是从军时,还是作为基层干部,他都秉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作风,尽最大的努力去工作、去建设。


站群导航
  • 党群部门
  • 政府部门
  • 乡镇街道
  • 梅州网站
  •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