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里的兴宁|从道教舞蹈到客家婚俗的艺术化展现

浏览次数:-作者: 信息来源: 转自兴宁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5-05-14 10:11:54

  你知道吗?在兴宁已有200多年历史的的民间舞蹈“梳妆舞”,最早居然是道士们"男扮女装"跳的。故事还要从古代说起……

  ◆传说起源:福建三奶娘娘斗社婆

  据传,古代福建有三位奶娘陈奶娘、林奶娘、李奶娘,为了惩治恶魔、拯救难产妇女、解救翻船的人员和受难的弟妹,结拜为姐妹,一起到江苏茅山学法。学法成功后回到漳州府,恰逢当时的社婆要捉李奶娘的弟妹当祭品拜祀社神,因此,三位奶娘决定与社婆格斗。格斗前,三位奶娘认真梳妆打扮,最终杀死社婆,救出童男童女。

  根据这一传说,道士在道场做法事时便男扮女装,戴上头帕和毛髻,在一张草蓆上表演梳妆的舞蹈。由一人表演舞蹈,另二人用小锣鼓和竹板击节拍伴唱,形成初期的梳妆舞。

  ◆从道教舞蹈到民间艺术

  清末,随着道教舞蹈从福建传入兴宁,兴宁道教人士邬丙粦、曾添胜、朱官祥等人,掌握了道教舞蹈的表演技艺,通过收徒传艺的方式,培养了传承人凌佛桂、邬茂章、邬佛章等人,并传承道教法事舞蹈表演技艺。歌词为:

  五更鸡子叫洋洋,

  梳妆娘子出绣房,

  左边放个油蜡盏,

  右边放个梳头箱,

  十指尖尖来解发,

  解开头发好梳妆。

  表演者边唱边舞,这是最初的梳妆舞。

  图片

  后来,兴宁舞蹈工作者根据客家嫁女习俗梳妆的情景,对梳妆舞进行了改革,使梳妆舞变成新娘出阁前装扮的场景。

  图片

  1981年,兴宁县文化馆有关人员再次与道士进行座谈,研究梳妆舞的起源和表现形式,重新整理改编梳妆舞,从唱词、音乐、舞曲、舞蹈动作等方面进行改革,舞蹈主要展现客家姑娘出嫁前的心情和扮娘为新娘梳妆打扮的场景,并增强舞蹈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形成内涵较为深刻的梳妆舞。唱词变为:

  满天彩云兆吉祥,

  喜鹊双双舞门堂,

  天赐良缘从人愿,

  姑娘出阁巧梳妆。

  舞台绽放,非遗新生

  梳妆舞于1956年初参加在汕头举办的粤东地区民间艺术汇演,受到各方人士的好评。1982年参加梅县地区民间艺术汇演,获三等奖,改编的曲调也收进文化和旅游部编印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中。

  图片

  图为梳妆舞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袁莲安进行公益教学

  2022年,梳妆舞入选梅州市第十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如今,梳妆舞已经成为兴宁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逐渐活跃在晚会、文艺展演等各种演出场合。

  图片


站群导航
  • 党群部门
  • 政府部门
  • 乡镇街道
  • 梅州网站
  •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