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生践儒学,育人成标杆

浏览次数:-作者: 信息来源: 转自本网 发布时间:2015-07-27 14:21:13

1994年,年近八旬的廖英鸣正式退休,台湾逢甲大学全体师生齐集大礼堂欢送。学校董事会送上长约3米、宽2米的百年桧木雕刻旌状铭文:今日逢甲名师之多,闻名遐迩,此乃廖校长踵事增华,悉心擘画,全力耕耘,有以致之。中国国民党副主席、逢甲大学校友总会总会长曾永权对恩师给予高度推崇:在近代的高等教育殿堂中,北大学子以蔡元培校长为荣,台大以傅斯年校长为傲,而廖前校长英鸣先生,更是所有逢甲人心中永远的精神标杆。

廖英鸣以何种方式主政逢甲大学,又如何赢得众人对他深深的感念?日前,本报采访组远跨台海,寻访廖英鸣竭诚尽智树百年大计的感人故事。

多元阅历奠定教育根基

纵观廖英鸣的人生经历,堪称传奇。他从教从政,在国家危难之际投笔从戎,后来又转向办报。但受父辈崇文重教和恩师吴康办学意念坚定的影响,廖英鸣兜兜转转,仍回到教育的原点,实现廖家祖先树百年大计的夙愿。

廖英鸣出生于兴宁新圩镇一个名叫羊角山的小村庄里。祖父廖雨初(号云涛)是与丘逢甲同科的前清举人,中举后却甘愿回乡侍奉双亲,以廖氏家祠为校址,创办当地首家新式学校 扬阁小学 。1918年,6岁的廖英鸣在这里读到四年级后,就到当地泰安小学读五六年级,随后就读于兴宁一中和梅县东山中学。

但遗憾的是,廖英鸣在东中只读了高中一年,因患上严重鼻窦炎而休学在家。这段时间,廖英鸣的精神状态颓废,甚至想到了自杀。二哥廖宗明见此,便鼓励他直接投考国立中山大学。没想到,这一考竟被录取了,且考上了文学院最难考的英文系,成为平远籍老乡、中大文学院院长吴康博士的入室弟子。 廖公与吴博士交谈用客家话,因地缘和语言的关系,吴博士对廖公印象很好,认为他待人有礼,读书勤快。 逢甲大学专任教授戴瑞坤博士与廖英鸣生前有多年密切接触,他介绍,成绩优异的廖英鸣因此得到吴康的特别照顾,一毕业就被聘为助教。

1939年中大为避战乱内迁云南澂江。当时,廖英鸣与中大同级校友陈孟焱女士已育有一子,考虑到远在家乡的母亲卧病在床,这一别不知何时相见,夫妇俩决定回兴宁老家。回乡后,廖英鸣先后担任兴宁一中英文教师、五华县税捐处副主任、五华县税务局代理局长。

廖公英文好,文学造诣颇深,这为他迎来担任薛岳将军机要秘书的重要机遇。 据戴瑞坤介绍,1940年廖英鸣在族叔廖鸣欧将军的引荐下,来到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身边,与其共同经历了抗战史上著名的三次 长沙会战 。1941年,廖英鸣奉命接办耒阳湖南国民日报社。抗战胜利后,廖英鸣回到广州,时任中国国民党广东省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余俊贤,委任他为岭南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后来,岭南日报与其他几家报纸被合并为中央日报,而廖英鸣再次蒙受吴康照顾,在中大担任外文系教授兼文学院教务主任。

1949年,廖英鸣移居台湾,开启了另一段传奇人生。

开疆拓土铸逢甲辉煌

踏进位处台中西屯的逢甲大门,校内高楼林立,喷泉水花绽放,各种树木茂盛葱翠,随处可见悠闲踱步的野鹤和上蹿下跳的松鼠 — —记者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荒凉的废置飞机场。被誉为 岭南三杰 的高信、张希哲和廖英鸣三任前院长是如何 拓荒垦殖 ,把它变成如今风光旖旎的校园?

1962年的逢甲工商学院(以下简称逢甲学院)在台中北屯观音山上,整个校区只有一栋平房,200多个学生。刚接办逢甲学院的高信院长是廖英鸣在广东的旧识。他邀请廖英鸣前往逢甲任教,但仅能支付1800元的月薪。即便如此,廖英鸣仍甘愿辞去月薪3200元的陆军军官学校教职,开始与逢甲同呼吸、共命运,从训导主任、教务主任,到院长、改制后的首任校长,再到董事长,一干就是27年。

逢甲大学资深副校长杨龙士教授回忆道: 逢甲学院早期经常面临短期资金缺口,常常靠着高信和张希哲的筹措才得以渡过难关。到了1973年,廖英鸣担任院长之时,经营仍相当艰苦,盖校舍等都是寅支卯粮,工程款不够,就开远期支票,等新学期学费收入,再支付工程款。 不过廖英鸣的勤俭办学远近闻名,当地联合报就曾报道 台湾各大学院校中,唯有逢甲学院廖院长无公务专用轿车。 中华儒道研究协会监事长、中山大学台湾校友会创会会长王祖淼博士告诉记者,廖公每次出门办事,一般搭火车或计程车。他常到台北开会,住的是当地最廉价的旅馆,连桌椅都没有。

在延揽师资方面,廖英鸣却非常重视礼节规格。王祖淼介绍: 为了尽到最大的敬意,无论冬夏,即使酷暑六七月,他仍然西装革履地把聘书亲自送到老师家中。 对聘来的教师,更是给予厚重礼遇。他不仅细心地指示课务组,把兼课教授的课程尽量安排在周六日或是指定的日期,更为体恤他们南来北往的辛劳,指示出纳组除发给钟点津贴外,还给予车费补助。校友段体贵透露: 这些津贴或交通补助,我就享领多年。但廖公从未向受益者提及过一句,他这种关怀又不示好而取得矫情之誉,正是令我永久感佩和感念的地方。

曾追随廖英鸣30多年的陈苍和教授也感慨道: 以当时逢甲本身所拥有寥寥可数的专任师资,如果没有廖前校长那种礼贤下士,动之以情的柔软身段,许多系恐怕都无法安顿、好好发展。

靠着廖英鸣这种勤俭克难的精神和全身心地投入,校园的规模日渐扩大,校务蒸蒸日上:学校日间部成立了电机工程学系、航空工程学系等;夜间部则成立了电子工程学系、土木工程学系等;还增设经济研究所,纺织工程研究所则成立博士班。据逢甲大学原秘书室校史顾问、新闻秘书潘文成介绍,廖公在担任校长的15年任内,扩增购买校地共计9万多平方公尺,扩建第二校区,增建了校园围墙、逢甲纪念馆、理学大楼、航空工程馆等共计16项工程,推动西屯校区门口逢甲路和福星路的兴建,大大改善了师生的交通出行情况。

尤值一提的是学院升格为大学一事。该校现任董事长张仲明回忆,当年学院改大学条件犹尚不足,为了达到大学标准,廖前校长想尽一切办法,扩增校地,调整增设院系。符合标准后,又奔走于相关部门,力陈逢甲改大的迫切性。经过不屈不挠的争取,才得以在1980年升格成功。

1989年,廖英鸣卸任逢甲大学校长职务后,仍被董事会推选为董事长。他不顾年事已高,亲赴全球30多个国家及地区,拜访逢甲校友,筹措逢甲大学30周年纪念大楼,共募得建楼资金共4亿多新台币 — —此举开创台湾募资建校之风潮。张仲明感慨: 廖公为学校牺牲奉献,提升教学研究水准、促进国际合作交流、强化学生学习动力、凝聚校友向心力,使 lsquo;忠勤诚笃 rsquo;校训得以落实。凡此,均见证廖公伟大教育家的风范,令人钦敬感佩。

逢甲人永远的精神标杆

廖英鸣被台湾教育界誉为是 儒家思想的实践者 。

在学校,廖英鸣提倡 师爱生尊 的校园伦理文化。他强调任课老师上一个小时的课,要有五个小时的准备,推动校园伦理要先从老师本身做起,才能要求学生尊师重道。与此同时,还将办学理念 忠爱国家、孝敬父母、锻炼体魄、沉潜学术 四大信条融入到校园伦理中。逢甲大学秘书长杨明宪博士说,廖校长提倡的校园伦理及四大信条,对校园文化的弘扬和学生思想的形塑,助力尤多。

廖英鸣住家与学校紧邻,步行十分钟都不用。但他希望能多与同事、学生接触,了解学校实际情况,作为推行校务的参考,始终保持在校吃午餐。很多时候,还安排与学生代表共餐,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与需求。

廖英鸣视学生如己出。陈苍和教授是廖英鸣在逢甲大学的学生,他回忆,廖校长常自掏腰包为同学的聚餐或比赛出钱加菜、打气。后来他才了解到,原来他的薪水都没有拿回家去,全部给同学们加菜和贴补清寒同学的生活费。他还体恤侨生们离乡背井远赴他乡求学的心情,在端午、中秋及春节等年节,邀请侨生和单身同仁聚餐,缓解他们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伤感。

2013年5月,廖英鸣安享103岁高寿而谢世。

人物小传

廖英鸣,生于兴宁新圩镇。1933年考取国立中山大学英文系,成为该校文学院院长吴康博士的入室弟子,毕业留校担任吴康助教。抗战期间,廖英鸣投笔从戎,担任薛岳将军的英文机要秘书,后被提拔为湖南省政府发言人,兼国民日报社、岭南日报社社长。1949年入台,先后受聘于台中一中、省立农学院及陆军军官学校等校教职。1962年应邀担任逢甲工商学院教务主任,1973年接任院长,1980年得以顺利将学院升格为大学并出任首任校长。1989年起担任学校董事会董事长。多次应邀出国讲学,获得多国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及奖章。著有《美国报业史话》、《大学教育之趋势》、《兰善庐文集》等。

校史短简

逢甲大学的前身为逢甲工商学院,是为纪念丘逢甲先生,于1961年创建于台中北屯观音山,1962年迁至西屯现址。逢甲工商学院是一所既没有财团背景,也没有教会渊源的私立大学,创校过程极其艰辛。通过 岭南三杰 高信、张希哲和廖英鸣齐心协力,践行校训 忠勤诚笃 ,促使学校上轨道、稳步发展。目前该校设有工、商、理、人文社会、资讯电机等9个学院,计有36个学士班、41个硕士班、14个博士班,在校及在职生逾2万人,迄今培养各界人才共17万余人。从2005年至今,连续七度荣获 教学卓越,台湾第一 称号;今年在台湾152所公私立大学校长互评 办学绩效进步大学 活动中独占鳌头。

嘉闻逸事

八钜册礼献吴康寿诞

在廖英鸣的心里,吴康博士是师长、伯乐、贵人。他生前曾坦言,吴博士对他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廖英鸣大学一毕业,即被聘为吴康的助教。后来,吴康先后创办文化大学和香港文化专科学校,廖英鸣一直在其左右诚心辅佐。来到台湾后,廖英鸣经常乘坐汽车三四个小时,专程前往台北拜望吴博士伉俪。每逢两位老人家的诞辰,廖英鸣或亲赴台北祝寿,或陪伴二老游览中部名胜,或约集中山大学中部校友设宴庆祝,多年来从未间断。廖英鸣约集恩师的门生故旧,耗时3年编撰出版《吴康先生全集》八鉅册作为贺礼,于1975年庆祝吴康八十岁寿诞,让吴老感动不已。

筹粮赈灾 乡人感念

在廖英鸣的故乡 — —兴宁市新圩镇民新村,廖家那 温良恭俭让 的家风,遐迩闻名。

据民新村党支部书记谢勇民介绍,廖英鸣离乡求学后,曾在1939年回乡,那时还曾到兴宁一中教学数月。第二次回到家乡是在1943年。当时经年不雨,兴宁偏远山区一带旱情严重,生病枉死的不少。时值春夏之交,当季的稻苗已枯萎,夏收无望,全村共100多户都处在饥饿的边缘。廖英鸣回乡后,见此情景,当即匆匆赶到兴宁县城,与同宗较为殷实的商人,劝募救济米粮,两天之内,筹到数千斤白米,连夜运返家乡发放,村民才得以稍解饥困,渡过难关。

据廖英鸣的侄子廖文苑回忆,改革开放后,伯父又回了两次,第一次回乡住了一个星期,修桥铺路、与当地中小学老师座谈,为民新小学捐献图书室;第二次回乡,宴请同乡300多人,并和兄弟几人设立兰善文教奖学金奖励乡里优秀学子,持续20多年。

后学忆先生

廖公有 lsquo;士为知己者死 rsquo;的感召力

廖英鸣对于儒家思想的践行,让那些曾与他有过密切往来的逢甲同仁或后学敬重不已。

戴瑞坤博士迄今已为逢甲大学服务40多年了,该校中文所、中文系、通识中心、艺术中心、人文社会学院等系所,均由他一手筹备建立。 我对廖公一直怀有知遇之恩。 40多年前,廖英鸣担任教务主任期间,他毛遂自荐,希望来逢甲学院任职。廖英鸣给了这个年青人机会,慢慢地给予重用。 成立中文系是廖校长的夙愿,成立之初,廖校长给了我一个办公室,里面就两个空的大铁柜和一张办公桌。 戴瑞坤说,廖校长知人善任,把事情交办后,就非常信任下属,充分授权,给予大力支持。戴瑞坤回忆,当时台北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套 故宫藏文渊阁四库全书 ,限量销售仅50套,一套就需150万新台币。但为了学校长远发展,廖公马上拍板订购,后来成为逢甲图书馆镇馆之宝。

逢甲校友王祖淼博士是中华儒道研究协会监事长,对于廖英鸣在践行儒家思想的一些做法中,他感触更深。他介绍,有些为母校服务多年的教职员,老成凋谢。廖公充满人文关怀,对那些单身教职员去世时,就由学校代为处理他们的后事,并将他们的骨灰供奉在台中宝觉寺,每年清明时节,廖校长亲自带领师生同仁代表前往祭拜。

王祖淼认为,中国最高的领导哲学,就是 士为知己者死 ,廖公就有这种感召力,逢甲师生捐血的风气,亦是在廖英鸣种种观念的推展下,蔚然成风。上世纪80到90年代,该校的捐血活动达到高峰,每年不断刷新捐血总量,受到社会各界的瞩目。以1988年10月28日为例,当天共有师生4109人挽袖捐血,捐血量高达102.725万毫升,创下台湾当日团体的捐血最高纪录。迄今,捐血活动不仅是逢甲大学校园的特色,亦是各地逢甲校友会庆祝母校校庆活动的固定项目之一。

而让逢甲大学原秘书室校史顾问潘文成尤为感念的是,当年廖英鸣以80高龄,风尘仆仆,亲赴国内外各地区校友会,为了兴建人言大楼奔波募款的热情。 不止那一次。平时一有空闲,他也常到各地拜访校友。而今逢甲校友会遍地开花,茁壮成长,各项活动,积极活跃,廖公功不可没。 潘文成说,从学校名目繁多的奖学金中,便可知校友对母校强烈的向心力。据了解,目前该校除了廖英鸣文教基金会之外,还有逢甲大学校友文教基金会、台北校友会文教基金、高雄逢甲欢喜人协会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不胜枚举,如运输科技管理学系就设立奖学金共40余种,均由热心校友捐资设立。

廖英鸣践行儒家思想,更融入到家庭生活中。他事父母至孝,住所之名为 善兴庐 ,用以纪念其母亲;他每逢出国访问,必随身携带父母照片,以示与父母同游;他与兄弟几人合著《齐家之道》,以发扬母亲平日训诫子女之 孝、友、洁、保、俭、学、操、劳 八字之真意。他和续弦夫人邱惠美相守30多年,恩爱有加,令人称道。有年轻新婚校友请他证婚,他就送上一本《齐家之道》,并赠刻有 互敬互谅,互友互爱 的小匾额。潘文成结婚时,就是请廖公担任证婚人。 在他美国的儿子家里,我看到他们为纪念母亲陈孟焱专门砌筑 lsquo;慈母池 rsquo;。 潘文成介绍,受到廖公言传身教的影响,其子女均杰出俊秀。

故旧渊源

廖丘三代交谊

据《丘逢甲交往录》记载,丘逢甲在丙午年(1906)九月初一日记提及: 潮嘉岭东同文学堂副办廖雨初函并文,叮嘱后代 hellip; hellip; 。廖雨初是廖英鸣的祖父,与丘逢甲是同年同科的举人、好友,他们时常有书信来往。

清末康有为与梁启超提倡变法维新,广设学堂,培植人才。丘逢甲日记中所提及的 同文学堂 即康梁在汕头设立的学堂,廖雨初被聘为该学堂总监(校长)。丘逢甲去世后,其子丘念台机缘巧合,成为廖英鸣在国立中山大学的老师。那时中大学生不多,师生相处时间较充裕,廖英鸣常向丘念台请教问题。后来,廖英鸣来到台湾,又认识了丘念台之子丘应楠先生。丘应楠在美国化学界享有盛名,在台湾的学术地位也很高。廖英鸣执掌逢甲大学,与他也常有往来。

1993年,由逢甲大学杰出校友黄秋雄捐资新台币1000万元成立 廖英鸣文教基金会 ,廖英鸣为基金会董事长。为缅怀丘逢甲先生,该基金会先后组织举办《丘逢甲与台湾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丘逢甲、丘念台父子及其时代学术研讨会》等多项活动。

转自《梅州日报》

站群导航
  • 党群部门
  • 政府部门
  • 乡镇街道
  • 梅州网站
  •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