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兴宁市农区蝗虫防控技术方案

浏览次数:-作者: 信息来源: 转自兴宁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0-04-27 15:21:40

  蝗虫是具有暴发性、迁飞性和毁灭性的重大有害生物,为做好我市2020年农区蝗虫防控工作,全面落实《全国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规划(2014-2020 年)》,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特制订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监测预报准确率达85%以上,飞蝗达标区处置率达90%以上, 土蝗达标区处置率达7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达90%以上, 实现“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总体目标。 

  二、防控措施 

  (一)强化监测预警 

  采取系统监测和蝗情普查相结合的方式,及早开展蝗虫监测工作,重点查清桑地、甘蔗、玉米种植区及其周边的河堤、滩涂、荒地、农林交界地等的虫源基数,密切关注蝗蝻出土情况。在蝗蝻发生期,每隔5天调查一次,抓准蝗蝻高峰期(防治适期:蝗蝻3-4龄盛期),及时发布蝗虫预报预警,达到防治指标(土蝗 5头/m2,飞蝗0.5头/m2)时组织开展防控。 

  (二)抓准重点区域 

  蝗虫发生有明显的区域性,粤北地区以越北腹露蝗为主,珠三角、粤西地区以异岐蔗蝗、黄脊竹蝗为主。各地根据蝗虫发生、分布、为害等特点,因地制宜制定防控方案,强化区域治理,重点抓好高密度虫源的防治,蚕桑区重点实施“分区治理、逐区防控”和生物防治、人工捕捉技术。4-5月重点抓好粤北、粤西地区越北腹露蝗、异岐蔗蝗为主的夏蝗防治;8-9月着重抓好东亚飞蝗、异岐蔗蝗为主的秋蝗防治。 

  (三)落实防控技术

  1、生态控制技术。

  在土蝗常年重发区,可通过垦荒种植、减少撂荒地面积,春秋深耕细耙(耕深10-20cm)等措施恶化其栖息环境,破坏土蝗产卵适生环境,压低虫源基数,减轻发生程度。 

  2、理化防控技术。 

  一是枫杨诱杀。利用越北腹露蝗对枫杨趋性,在作物地边 种植枫杨,将越北腹露蝗诱离作物后集中扑杀。二是人工捕捉。 在低龄蝗蝻期,利用蝗虫的聚集习性,充分发动群众,利用捕虫网等工具捕捉聚集团蝗蝻,减少蝗虫虫口密度。

  3、生物防控技术。

  一是以鸭(鸡)治蝗。推广养鸭(鸡)治蝗技术,充分发 挥天敌控害作用,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二是施用生物制剂。在中低密度发生区(土蝗≤20 头/m2、飞蝗≤5 头/m2)、 湖库及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使用蝗虫微孢子虫、绿僵菌、 苦参碱、印楝素等微生物农药或植物源农药防治。使用蝗虫微 孢子虫防治时,可单独使用或与昆虫蜕皮抑制剂混合进行防治; 使用绿僵菌防治时,可进行无人机超低容量喷雾或大型植保器 械喷雾。

  4、化学防控技术。 

  在高密度发生区(土蝗>20 头/m2、飞蝗 5>头/m2)采取化学药剂应急防治。可选用马拉硫磷、高氯·马、阿维·三唑磷、 吡虫啉等药剂喷施。组织统一施药,使用无人机、大型施药器械等植保器械,推广应用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在甘蔗、竹子、玉米等高秆作物田以及发生环境复杂区,重点推广应用烟雾机 防治技术。 

  5、蚕桑区防控技术。

  优先采用生物和理化防控技术,应用化学防控技术时,为保证桑叶不间断供应,可采取“分区治理、逐区防控”策略,根据养蚕需要科学划分采桑区和治蝗施药区,只在采桑区采桑养蚕,施药区标明药剂品种、施药时间和安全间隔期,采桑区则标明采桑的时间段。在安全间隔期后,施药区与采桑区对换。化学药剂宜选用敌敌畏、乐果等,严禁使用BT、杀虫单、杀虫双、氯氰菊酯等对蚕敏感的药剂。 


站群导航
  • 党群部门
  • 政府部门
  • 乡镇街道
  • 梅州网站
  •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