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作者: 信息来源: 转自本网 发布时间:2025-02-09 10:08:10 |
在客家文化的璀璨星空中,兴宁独有的“赏灯”习俗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赏灯”与“上丁”双重意义,一是观赏灯色,二是庆祝添丁。兴宁赏灯习俗于2018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项目,这一举措为赏灯习俗及其相关文化提供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机会。
赏灯活动从正月初八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八甚至正月二十,结束那天叫“暖灯”。而在这大同小异的赏灯习俗中,坭陂的赏灯文化中的“舞龙跳凳”、“猜码酒”等又独树一帜,吸引着四方宾客。
正月十一是坭陂镇文东村狮子塘陈屋的赏灯日。这天下午,家家户户早早准备好了鞭炮长龙,吉时一到,花灯升起,祖屋内外鞭炮齐鸣,红色火龙与烟雾散做喜庆之气,飞入家家户户。烟雾散去,人山人海中便迎来了气势磅礴的“舞龙跳凳”表演。
只见一条巨龙在人群中蜿蜒而出,龙身闪烁着绚丽的光彩,鳞片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仿佛是从古老的传说中跃然而出的神灵。舞龙的汉子们个个精神抖擞,他们手持龙杆,随着激昂的鼓乐声,舞动着巨龙在长凳上跳跃、翻腾。八仙长凳整齐地摆放着,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障碍”,巨龙却如履平地,时而腾空而起,时而俯身低飞,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灵动,展现出客家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龙在凳上舞,人在龙中游,那矫健的身姿、灵动的舞步,让观者无不为之惊叹,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将喜庆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狮子塘陈屋的村民陈福东介绍到,自他记事起,这一习俗从未间断,在表演中,摆放的凳子数量通常为38张、68张或88张,这些数字在客家话中分别谐音为“一生发”“一路发”“要发发”,寄托着客家人对新一年的美好祈愿,希望家族和生活都能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在这场精彩的舞龙跳凳表演中,龙头无疑是整个表演的灵魂,所有动作都由龙头来引领,不同的动作也蕴含着不同的美好寓意。来自坭陂汤二村戴屋舞龙队的戴志标戴叔,说起舞龙时,眼中闪烁着光芒,整个人都神采奕奕:“抛龙头寓意着节节攀升节节高,年年‘上’丁”进口,家族人丁兴旺”,戴叔还提到,“舞龙跳凳主要由三个环节的动作组成,第一环节叫‘串凳花’,需三张凳一起穿行,寓意‘生生气气、生龙活虎’,象征着家族成员个个精神抖擞、充满活力;第二部分叫‘两向穿针、左右逢源’,龙从中间的八仙凳穿过,左右来回两次,寓意着家族在新的一年里左右逢源、事事顺利;最后便是‘张张过’,龙从长凳阵中穿行,最后的龙尾跨过八仙凳后,同步把凳踢倒,留下第一张和最后一张凳子,寓意‘关关难过关关过,过了一关又一关,步步高升’,而留下第一张和最后一张凳子则意味着‘有头有尾,有老有小,传承和希望’,象征着家族的传承与希望代代相传,永不中断”。
“舞龙跳凳”是坭陂人民在赏灯文化中的一种创新形式,舞龙者需要在八仙凳阵上进行各种高难度的动作,这不仅增加了表演的难度和观赏性,更是一种对家族和生活美好祈愿的表达。通过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坭陂客家人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希望家族繁荣昌盛、幸福安康。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他们的身影也活跃在新的文化舞台,并表现出了新的活力与朝气。在未来的岁月里,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传承的行列中,让“舞龙跳凳”这一独特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继续闪耀,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客家文化的根脉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坚韧,代代相传,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