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作者: 信息来源: 转自兴宁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5-02-05 09:12:26 |
撤县设市30年来,兴宁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环境更加优化,交通网络日益发达,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30年来,兴宁城区建成区面积由原来的约12.8平方千米扩大到现在的28.71平方千米,住宅小区由原来的怡兴花园、教师新村等近10个发展成现在的碧桂园、新兴豪庭、宁江新城等66个,城区人口由原来的数万人增加到现在的23.22万人,水、电、路、气、网等各类配套设施不断优化,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老干部刘焕华表示:“30年来,兴宁的变化是巨大的,以前兴城只有兴田路一条街,认为是最长最漂亮的。后来发展有农民街、侨港街、宁江路、东城市场和东岳宫、东风市场和南部新城。从交通方面来看,以前只有汽车站,现在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高铁站也建起来了,出入十分方便。另外,从环境和娱乐场地来看,兴宁以前只有大坝里活动场所,现在发展到有人民公园、文化广场、体育公园、宁江公园、神光山国家森林公园。”
老干部刘永芳表示:“30年的变化太多了,刚才我写了两首五句板:撤县设市三十年,兴宁变化万万千,城乡建设大发展,各行各业齐向前,百万人民笑连连……”
随着城区面积不断扩大,街道路灯建设总量也不断增加。多年来,市城综局持续做好路灯亮化养护,努力实现市政道路照明路灯普及率达98%以上、日常道路照明路灯亮灯率达96%以上、设施设备完好率达98%以上的目标,为人民群众夜间出行提供了安全保障。
市城市监管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陈兴表示:“至目前,我市城区路灯供电线路约285公里、共有各类型的LED路灯约1万盏,中华结及各类装饰灯共1330盏,LED景观亮化共有6处(包括:兴旺大桥、高速西出口、山歌亭、文化广场、体育公园、贤成丽苑),极大地提升了城区的夜间照明效果,美化了城市环境。”
做好环境卫生工作可以改变城市面貌、提高城市品位和形象。1996年以来,兴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唯一途径是在黄泥坑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卫生填埋,直至2021年9月起,全市生活垃圾统一运至市静脉产业园进行焚烧发电处理,处理方式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市城市监管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陈兴表示:“目前垃圾焚烧发电厂各项设施设备运营良好,服务范围覆盖全市17个镇及3个街道办,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由之前的卫生填埋转为焚烧发电。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焚烧处理能力占无害化处理能力比例100%,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目标。”
城市绿化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多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做好城市绿化管养工作,加强园林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城市颜值,为市民打造更加优越的宜业宜居环境。
市城市监管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陈兴表示:“截至2024年底,园林所管辖绿化养护面积815435.13㎡(包括:山歌亭、文化广场、体育公园、和山河东灌沟、凤英长廊、明星公园、两海会馆、宁江公园等8个公园,行道树30518株)。”
如今,兴宁城市发展主骨架基本形成,空间资源配置科学合理,新城发展提质扩面,人居环境不断提升,“梅州市副中心城市”日趋成型。接下来,兴宁将统筹做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齐心协力把兴宁打造成赏心悦目、美丽宜居的现代都市。
市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用途管制股股长李广威表示:“预计至2035年,兴宁市基本形成高质量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两屏一楔’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建立。塑造‘青山拥一盆,山城水相连’的特色城市风貌,乡村振兴发展走上产业驱动的快车道,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城乡居民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基本建成区域现代商贸城市、产城融合工业城市、客家文化活力城市、高效生态农业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