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作者: 钟杨坤 信息来源: 转自本网 发布时间:2025-10-22 10:10:51 |
近年来,兴宁市司法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镇关于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工作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聚焦行政执法、公共法律服务、普法宣传和基层法治等方面,不断提升法治为民实效,为兴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提升行政执法水平,让营商环境更规范
兴宁市司法局积极完善行政执法流程与制度建设,印发了《兴宁市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重要文件,从顶层设计上为行政执法工作指明方向。同时,大力推动各行政执法单位使用“粤执法”平台,实现行政执法数字化、信息化。此外,不定期组织开展案卷评估,随机抽选不同类型的案卷进行严格检查,使执法办案流程更规范。近年来,全市各行政执法单位依托“粤执法”平台成功办理9341宗行政执法案件,累计评查案卷288份,显著提升了执法效率与规范化程度。

兴宁市2024年行政执法人员业务培训暨政法队伍政治轮训
2025年,为加大对各类行政执法工作的监督力度,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市委依法治市办印发了《兴宁市行政复议和行政执法监督问题线索移送纪委监委工作办法(试行)》,探索推进纪检监察监督与行政复议、行政执法监督的贯通协同,既破解了单一监督力量不足的难题,又对违法违纪行为形成高压震慑,推动执法行为更加规范透明。

通过旁听行政复议听证会化解行政争议,以规范执法护航“百千万工程”
同时,通过探讨疑难案件、旁听行政复议、组织联合执法等方式,切实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近年来,共开展了9次业务培训,组织了1场领导干部旁听行政复议听证会,累计组织执法人员进行23场次综合法律知识网上考试,575人获得行政执法证申领资格。
针对涉企行政执法监督相关问题,市司法局开展了专项整治,通过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公示、实行亮码入企明身份、开展企业走访、多渠道收集和全方位排查问题线索等方式,精准纠正监管执法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各层级的监管执法责任,有效提升涉企执法的规范性和公正性。同时,充分发挥行政复议的纠正作用,对被复议机关认定为违法违规的行为,督促相关部门及时改正,达到“纠正一错、规范一片”的效果,不断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为“百千万工程”的落实营造了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优化公共法律服务,让惠民服务更实在
兴宁市司法局积极夯实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20个镇(乡)的基层司法所,为群众提供方便、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现已建成1个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20个镇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62个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构建了覆盖市、镇(街)、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网络。

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解答群众咨询问题,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同时,安排专职律师工作日在广东法律服务网值班,开通了热线电话12348和3330148,及时解答各类法律咨询,提供实时的法律服务。近年来,共受理了1035宗法律援助案件,解答了1658人次的法律咨询。
2023年以来,设立了叶塘工业园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站、组织招募法律援助志愿者等,进一步丰富了我市公共法律服务形式。近年来,累计提供了443人次的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志愿者处理了1540宗各类案件、到检察院、法院和园区工作室值班1133次。

法律顾问为工业园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兴宁市司法局持续加强对律师行业的管理,引导律师事务所和律师依法依规、诚信执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同时,深入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法律顾问每季度到村(社区)开展法治宣传,每月到村(社区)坐班,提供法律咨询,积极参与纠纷调解,为群众提供多元法律服务,让群众不出村(社区)即可享受法律服务。2023年来,我市村(社区)法律顾问累计登记台账总数22775条,其中共提供法律咨询13912次,开展法治宣传5674场次,出具法律意见1960次,参与人民调解381次,提供法律援助17次,其他服务831次。

律师送法进企业,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浓厚法治宣传氛围,让群众法治意识更强
持续推进“八五”普法工作,兴宁市司法局紧紧围绕抓实普法依法治理责任、抓牢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和抓好法治宣传阵地建设,全力推进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严格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各项制度,积极打造全媒体、全天候、立体式的法治宣传阵地,不断提升法治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近年来,累计对我市12个单位开展了“谁执法谁普法”履职评议工作、发放了各类法治宣传物品约4万份、举办了法治宣传活动160多场次和各类法治讲座120多场次。

“‘典’亮兴宁进基层 法治护航新征程”2024年梅州市“民法典宣传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主题普法文艺汇演

《法润兴宁 细鸽普法》微动漫专栏
2025年,兴宁市司法局以“一县一品牌”创建为契机,设计了具有兴宁特色的普法卡通人物“普法细鸽”,采用“以案说法+动漫演绎”模式,讲解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受群众欢迎。至目前,更新了《法润兴宁 细鸽普法》微动漫专栏2期。此外,近年来还推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专栏》《二十四节气普法》《“向日葵”青少年普法宣传专栏》等专栏共计76期,制作了“亻厓来说法”“小小普法员”普法短视频11期,用群众喜欢的方式,提高大家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实现了更精准的普法,给基层法治建设增添了新活力。

小小普法员“寻法之旅”活动
筑牢基层治理防线,让社会更和谐稳定
兴宁市司法局深入实践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兴宁做法,把矛盾纠纷化解的关口往前移,构建了一张覆盖广、响应快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网络。针对劳务纠纷、合同纠纷等容易引发问题的矛盾,组建了专业的排查队伍,经常开展全面排查,确保矛盾能早发现、早提醒、早处理,从源头避免小矛盾变成大问题。此前,某公司因为劳务纠纷与90余名农民工产生争议,兴宁市司法局刁坊司法所第一时间启动联动机制,联合人社、派出所、平安法治办等部门介入调处。经多轮协调,最终促成企业分期发放拖欠工资,既保障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又帮助企业理顺了用工管理秩序。

司法所联合多部门助力化解劳资纠纷,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为了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兴宁市司法局积极将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工作有机衔接,以“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工作为契机,创新运用“12345”工作举措,推动化解人民群众的矛盾纠纷,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为我市“百千万工程”和谐稳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服务和保障。据了解,“12345”工作举措指建立1个人民调解专家库;打通“线上”“线下”2个受理渠道;做实矛盾纠纷排查制度、矛盾纠纷案件研判机制、开展人民调解宣传活动3个工作措施;强化与镇(街道)建立“访调对接”机制、与法院建立“诉调对接”机制、与检察院建立“检调对接”机制、与公安局建立“警调对接”机制4个对接机制;汇聚“客家调解团队”五老、驻村律师、“法律明白人”、村级人民调解员5个群体力量。

“警调对接”联合调解纠纷
同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落实“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深化具有兴宁特色的“陂蓬模式”。在径南镇陂蓬村创新推出“枇杷三心三气”工作法,以“耐心、细心、诚心”传递调解理念,以“消火气、平心气、促和气”明确化解路径,将“枇杷之会”巧妙融入围屋议事习俗,书写“客事客情客理解”的基层治理新篇章。目前,全市共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591个,其中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20个,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504个,企事业单位调委会59个,其他行业调解组织8个;村级人民调解员有2341名。2023年以来,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7153宗,涉及金额2438余万元。
这些扎根基层的治理举措,不仅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更让法治精神融入乡村,为“百千万工程”在兴宁的推进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下一步,兴宁市司法局将继续努力,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为“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提供更有力的法治支持,助力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镇域综合实力提升和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