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宁
36°
高温
兴宁
15:00发布
兴宁
15:00发布
36 °
多云
西南风 1级
空气优 43
相对湿度 45%
高温
今天
多云
26°/37°
周三
阵雨
26°/36°
周四
中雨 / 多云
26°/33°

繁體 丨 手机版 丨 RSS订阅 丨 无障碍浏览

首页 > 走进兴宁 > 历史文化 > 历史人文

兴宁市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 本网 发布时间:2018-06-22
[字体:  ]

杯花舞简介

杯花舞是兴宁民间传统舞蹈节目。原是清代在兴宁流行的道教中的法事舞蹈。道士在表演时是用五句板说唱的竹板进行击拍,100年前才对表演形式进行创新。道士朱官祥以兴宁产的白色瓷质伯公杯代替竹板,使节奏更多样,声音更清脆,富有技巧性,成为独特的道教舞蹈的道具,一直沿用至今。

新中国建立后,对杯花舞进行多次改革。1956年,兴宁第四中学老师罗渣、谢月文着手编舞,由文化馆创作干部范晴作词,谢高、罗渣编曲,运用民间小调和本地水口山歌为舞曲基调,编成表现客家青年男女劳动和爱情生活的民间舞蹈《杯花舞》。1956年,该舞蹈参加在汕头市举行的粤东区民间艺术汇演获节目奖。1957年参加广东省民间音乐、舞蹈的选拔演出,被评为优秀民间舞蹈,并于当年五一节赴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获优秀节目奖。1983年,兴宁文化馆干部林惠文等继续挖掘创新,对道具杯子进行改革,创编了杯花舞《明月照山乡》,获省业余舞蹈评比二等奖和梅县地区一等奖,舞曲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部向海外播出,舞蹈载入《中华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荣获编纂成果三等奖。《中国舞蹈志广东卷》。此后,杯花舞曾获省评比 2次金奖,1次银奖。2008年12月,兴宁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杯花舞》之乡。

兴宁竹板歌简介

兴宁竹板歌,又称五句板,是兴宁市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曲艺,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兴宁竹板歌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清代嘉庆年间由赣南于都的古戏文竹板歌嬗变而来。当时两句体、四句体竹板歌从赣南传入兴宁,经过歌词结构、腔调、乐器的嬗变,后来逐渐向五句体过渡,所押声韵与兴宁话语音相同,遂定型为兴宁竹板歌。

兴宁竹板歌说唱,包括歌词、腔调(曲调)、表演乐器和道具、表演方式和场景四个方面。一是唱词每首为五句,每句七字,一、二、四、五句押韵,习惯用尾驳尾合韵,以叙事见长,多用于说唱中、长篇故事传本及短篇故事折子。演唱中有插白,有说有唱,唱时字正腔圆,说时语言风趣。二是腔调有基本曲调,并在流传中逐渐形成平板、哭板、欢板、拖板、吊腔等多种不同风格和韵味的唱腔。三是伴奏乐器和表演道具为四块竹板(每块竹板约宽1寸长6寸,其中有一块竹板一边缘呈锯状),表演者敲击竹板作为伴奏乐器,还作为丰富表演动作的道具。四是表演方式有坐唱、站唱、单人、双人说唱、对唱,说唱者可以化出化入,生动活泼。表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白天、晚上,田头地尾、禾坪厅堂等地均可演唱,不需搭台,不用化妆,深受群众喜爱。

兴宁竹板歌有自己独特的传承方式。早在清嘉庆年间,兴宁就创办了专门培训民间说唱艺人的学堂——忠义堂,培养了一批批带满字辈的说唱艺人师傅头和说唱艺人,并常年在乡村演出,他们四块竹板走天下,一张嘴巴唱古今。   新中国建立后,兴宁竹板歌的影响更为扩大。通过传艺和培训,涌现了一批新的民间说唱艺人,成为一支广受欢迎的民间文艺轻骑兵。

罗家通书推算法

广东省兴宁县罗家通书推算法,首创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在全国占有重要的位置,对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作用。用此推算法推算出版的《罗家通书》曾得到清雍正皇帝恩准发行于华南五省。它的内容十分丰富、精确。主要包括月辰、头由、山课、嫁娶等。有诀言,有分述,有实例,运用39梗的算盘计算,细致深微,方便实用。

此技法推算的《罗家通书》是阴、阳历法,沿用我国尧典历学节气,结合中国岭南特点,和罗庆辉独创的技艺、经验,运用升度表推算时日、节气和日蚀、月蚀。同时还根据自己总结的加五日,加三时,减一刻,进四分的诀言来推算节气。先算出二分二至再推算24个节气时日及其季节温差变化。以科学方法验算,揭示自然规律发展现象,以此指导人们生产、生活和海域空间活动。择日主要依据正体五行法和斗首五行诀来计算,以避凶、趋利、求好为原则,注意山课与人的八字的结合与变化,重物质、讲运动、析矛盾、善辩证。头由含山运,24山吉凶神、造葬。山课即为24山造出的课,含山运、山命、穿音、星曜、曜煞、阳府、自空、冲丁、消灭、燥火等。嫁娶含大利小利、翁姑父母。二十八宿吉凶定局图绘有蛟、豹、猪等20多种动物图,以60花甲记日期。这些都为婚、丧、嫁、娶、择地、建房提供具体运用。通书内容设有百岁图、八卦图、六掌诀起例定局图、罗经二十八宿度数吉凶、地理总论、水法总纲等30多项。

兴宁版画简介

在粤东山区兴宁,民间美术活动向来比较活跃。在五彩缤纷的艺苑中,绽放着一朵绚丽的山花,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它就是兴宁版画。

兴宁版画,又称木刻,主要以木质板材、专用刀具创作刻印而成,是兴宁的传统美术。

兴宁版画活动,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1931年春,兴宁籍学生陈卓坤、陈铁耕等5人,在国立杭州艺院成立了一八艺社木刻部。1931年8月,鲁迅先生在上海举办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个木刻讲习会,参加学习的13个青年中,兴宁就有陈铁耕、陈卓坤、邓启凡、黄山定、钟步卿5人。在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影响下,兴宁的版画创作活动逐步开展,涌现出罗清桢、张慧、罗映球、王立、荒烟、吴渤等一批颇有成就的版画家,罗清桢成为兴宁版画界的代表人物。期间,兴宁籍版画家创作了一大批版画作品在各个报刊发表和参加展览。

旭日开新宇,画坛焕生机。新中国建立后,兴宁的版画事业不断发展。文化、教育等部门重视版画艺术,经常组织版画作者开展创作活动,举办版画展览,在中小学开设版画教学课。1957年,罗映球、曾均华、张缘波、陈焕强等美术教师分别在宁中中学、兴民中学、龙田中学、城镇中学成立美术组,促进学校版画活动的开展。20世纪50至60年代,兴宁又涌现出张运辉、罗超群、曾道宗、潘晋拔、陈伟巨、罗幼新、曾均华、钟钢城等一批颇有成就的版画家,罗映球成为兴宁版画界的领军人物。兴宁版画作者的不少作品参加了各级展览并获奖。其中罗映球的版画《古松荫下》《边地鲜花》分别送墨西哥、澳大利亚展出,版画《歇晌》《学校红砖厂》参加全国第二、四届版画展。20世纪70年代,兴宁又涌现出一批崭露头角的版画家张治平、陈庆雄、罗昌明、罗冠桓、陈诚谋、肖希正、刘卫星等。兴宁作者的版画作品《煤山》等作品参加全国、省、梅县地区展览并获奖,兴宁的版画创作队伍进一步壮大。

春风暖宁江,艺苑花芬芳。改革开放以来,兴宁的版画活动蓬勃开展。1980年6月20日,为纪念新兴版画运动的开展,在老版画家罗映球的带领下,成立了清桢版画会,有会员20多人,后来发展到80多人。版画会成立后,曾举办过5次会员作品展览,7次与外地有关单位举办作品联展,举办过8次个人展览,先后出版了第一、二、三集《清桢版画会作品选集》。版画会有11名会员被吸收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其中3位是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1991年,会长罗映球和版画会顾问王立荣获中国新兴版画贡献奖。清桢版画会的16位会员的20幅作品,曾参加在日本举行的第10、11回日中交流美术展,王立的黑白木刻《古林泉声》获横滨市市长奖。罗映球的套色木刻《嘉应风光》获横滨市教育委员会奖。在第12回日中交流美术展和现代中国画版画展中,清桢版画会的14位会员的15件作品参展。

兴宁文化等部门重视支持版画创作,多次举办版画作品展览。为了更好地培养版画创作的后继人才,自1980年开始举办过近10期版画创作培训班,并通过版画会的美术教师在各中小学美术培训班中进行版画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1985年,兴民中学学生刘小忠等4位同学的版画作品入选第一届中国少年儿童版画展;1986年,兴民中学学生蓝于导的木刻《相持》参加日本第十七届国际儿童画展展出。有不少报刊介绍和推广兴宁从娃娃抓起的经验。《南方日报》等全国、省、市报刊多次刊登清桢版画会会员作品,介绍兴宁版画和清桢版画会活动情况。兴宁版画在整个广东省以至更大范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兴宁版画活动也面临着新的困难,主要是经费严重不足,其次是版画作品难以找到更好的出路;再就是后备力量不足,作者队伍出现断层和青黄不接的现象。

为了更好地保护兴宁版画,使活动不断开展,兴宁市有关部门将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一、健全机构,健全以清桢版画会为核心的版画活动机构;二、搜集资料,组织有关人员做好新兴版画前辈的史料研究和作品收集整理;三、组织培训,办好每年一期的版画创作培训班,培养后备力量;四、举办展览,办好每年一届的版画作品展,奖励新人新作;五、出版画集,通过各种渠道出版个人和全市版画作品集;六、筹集经费,积极争取党政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筹集必要的经费投入,促进活动的开展,使兴宁版画这一艺术之花开得更加灿烂夺目。

版画已于2007年入选为梅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兴宁客家山歌简介

兴宁客家山歌源远流长,是一种原生态的客家文化,宝贵的文化遗产。兴宁客家山歌最先是民众中间口头创作,口头传唱的口头文学。现查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兴宁客家山歌是明代兴宁石马镇何南风(1588年—1651年)创作的《十哀兮》。其次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兴宁罗浮镇岩前村刘建楷所创作的120首山歌。民国十七年(1928年)兴宁县成立了客家歌谣研究会。 1930年至1935年间,兴宁民间老艺人朱满在神光山下办起忠义堂,培养出24名可以出口成歌、对答如流、到处传唱的山歌手。梅州90山歌节后,兴宁有4人评为山歌大师,6人评为山歌师。

兴宁客家山歌唱腔多而富特色。据调查,兴宁客家山歌唱腔有14种。其中水口山歌、罗岗山歌、石马山歌和罗浮山歌较为有名,流传整个客家地区。兴宁客家山歌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具有很强的文学艺术性。它不但继承了《诗经》赋、比、兴的手法,而且创造了比喻、隐喻、双关、对比、想象、夸张、拟人、打景等8大类手法。其表现手法主要有:道情歌、尾驳尾山歌、叠字歌、逞歌、猜歌、虚玄歌、讽刺歌、骂歌、古怪歌、耍歌、哭歌、数字歌、中药名歌、古今传奇歌等。兴宁客家山歌内容丰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人民性。按山歌内容可分为: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和杂歌8大类。

兴宁是百万人口大县,久负盛名的山歌之乡。兴宁山歌数量多、山歌故事多和山歌手多已成为典型。

马灯舞简介

马灯舞俗称打马灯,属客家人独特表演艺术的传统舞蹈,也是兴宁大坪流行最早最广的民间舞蹈艺术品种,各乡村都有自己的马灯舞团。

马灯舞主要由马灯小姐(花旦)、两个马郎官(生)、打浪伞小丑(丑)、车夫(末)、丫环(青)、引路长者(举灯笼)等,有纸马、花车、鲤鱼、雄鸡、花扇、丝巾等道具,同时有锣鼓、二胡、笛子hellip;hellip;等乐器伴奏。马灯舞含十二月古文(打四围)、拆字、打五更、补缸四个环节,整场节目有说有唱、有歌有舞,曲调是独特马灯调。流传中逐步形成韵调欢乐祥和、抒情格局,引用通俗易懂的客家歌声和语言,歌颂农民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从正月唱到十二月,称为十二月古文,体现了客家人吃苦耐劳和积极向上的创业精神。用拆字歌的表演,歌颂了客家劳动人民相爱的纯洁情感。打五更再现了客家人夜以继日勤奋劳动的情境。补缸反映了客家人素有外出谋生求发展的创业志向。马灯舞四个环节都扣住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表演艺术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是大坪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艺术舞蹈。

马灯舞于明清期间,由江西传入梅州客家地区。相传,马灯舞源于东汉末年,是客家先祖为纪念、弘扬、发展、传承中原文化,而形成了具有独特表演艺术形式的客家民间传统的舞蹈。由于马灯舞具有传统的独特风格,有恭祝民间添灯发财的好兆头,每当春节、元宵期间,演出最为繁忙,《马灯舞》是民间舞蹈艺术的一朵奇葩,久演不衰,颇具客家风情。

兴宁赏灯节

兴宁赏灯节,又称元宵节,属客家民间习俗,是兴宁市民间的重要节日,它与其他地方的元宵节有相似之处,但又独具特色。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元宵节,白天亲朋聚会,共吃汤圆,夜晚观赏彩灯,出门赏月。而兴宁赏灯节不是固定在正月十五日那天,而是从正月初八至十八日,历时11天,结束那天叫暖灯。

客家人初迁来兴宁时,人数很少,势单力薄,因而产生了多生男丁的心理,因丁与灯同音,因此生了男丁,喻为上丁(添新丁),便在元宵节期间热烈庆祝,赏灯就有了双重意义,一是观赏灯色,二是庆祝添丁。

兴宁赏灯节,内容较为丰富,比春节还要热闹。节前当地族人须定做花灯,然后派人到县城或圩镇去请花灯,一路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把花灯抬回来,悬吊在祖屋上厅栋梁下面。赏灯节全屋张灯结彩,家家户户都有亲朋好友到来,敲锣打鼓、大办筵席、舞龙舞狮,燃放烟花炮竹,有的烧烟火、放孔明灯,举行火炬游行(又称火把节)。添了新丁的人家,则在祖屋厅堂摆酒猜码(猜拳),猜码的人起句须先念添丁呀发财的吉祥话,使参加灯会的人尽兴而归。

兴宁老酒酿造技艺

兴宁老酒的酿造技艺,已有较长的历史。自客家先民在兴宁落居开始,便有了酿造老酒的技艺,并且逐渐遗传下来。据《兴宁县志》记载:本县人民素来都有自己酿酒习惯,多以酿造白酒(用粘米为原料)和老酒(用糯米为原料)hellip;hellip;清代,全县各圩镇都有前店后厂酿酒小作坊。 梅州地区曾流传兴宁老酒长乐(五华)烧(白酒)的说法。兴宁民间乡村几乎家家户户的人,特别是家庭妇女,都熟悉酿造老酒的技艺。兴宁老酒,又称娘酒,月子酒,属黄酒系列,是由糯米、酒饼、清水酿造而成。酒质醇厚甜美,度数低而不淡,色泽赤红,气味芳香,适口宜人,具有养颜益血、养身保健之功效。每逢佳节、过年、办喜事、妇女生小孩前,每家每户都酿造老酒,招待亲朋客人,产妇坐月子期间,几乎每天每餐都吃用老酒炒煮的姜鸡酒,要吃到小孩满月为止,以给产妇恢复元气,强身健体。因此酿造老酒便成为兴宁的传统技艺。

兴宁老酒的酿造生产一直长盛不衰,在城市农村都很普遍,除了家庭分散酿造外,在市区、圩镇、村落还设厂酿造,打破了季节性的生产,向常年专业化发展。市区及各镇分别建有大小不一的酒厂,亦有不少个体户酿造老酒出售,兴宁酿造老酒的生产趋于不断发展的态势,兴宁老酒除其酿造技艺和独特的品味之外,还散发着浓浓的乡情,成为客家人热情好客、凝聚乡亲的精华所在。

罗岗高山茶油制作技艺

罗岗高山茶油,是由兴宁市罗岗镇当地山岭种植的油茶果实加工制作而成的一种食用油。质地纯净、色泽透明、味道清香,具有食用、保健、药效等特有功能。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远销兴宁、梅州、广州、深圳乃至全国各地,颇负盛名。

罗岗镇地处兴宁北部山区,山川秀丽,林丰果茂。群众向来有种植高山油茶的习惯,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当地群众用独特的手工工艺制作出高山茶油,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已有360多年历史,在乡村设立榨油加工小作坊,不断提高高山茶油的产量和质量,其制作工艺成为罗岗镇的传统加工工艺。

罗岗高山茶油的加工制作,按照严格的操作程序进行,工艺流程大体分为十个方面:一是选果,把山上成熟的油茶果采摘下来进行挑选;二是晒果,把选出的油茶果晒干;三是去壳,把茶果的外壳剥去,取下果核;四是晒核,把果核晒干;五是碾核,把油茶果核碾碎;六是蒸果,把碎果核用饭甑蒸熟;七是压饼,把碎果核压成一块块饼状;八是装槽,把一块块果核饼装进硕大树干的空槽内;九时打桩,用石锤敲打油槽内的木桩,压榨出茶油;十是下坊,又称下槽,让茶油流进油桶内,把麸饼取出来。每道工序得按规定的时间进行,每次装槽的果核饼按规定的数量,这样使制作的茶油质量好,产量高,深为群众赞誉。

墨烟张墨条制作技艺

兴宁市福兴街道新联村墨烟张制作技艺制作的墨条,是中华文房四宝中的一枝奇葩,与端砚齐名,民间有广东东墨西砚之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话说清乾隆末年(1794年)冬的一天早上,天气很冷,大社下(即现新联村)张屋的张复松(兴宁福兴大社下张氏第十一世祖)救活了一位病危的安徽绩溪制墨老板。以后,这位老板为报答张复松救命之恩,破例把中国最经典的安徽绩溪制墨技艺传授给张复松,并帮助张办起制墨作坊,制作产品。日后不断发展,生产旺盛,至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全村有制墨作坊200多间,兴城有销售墨条的墨烟张商号(店铺)20多间,产品远销广东、江西、福建、湖南、广西等省区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及东南亚各国。因而墨烟张成为一个品牌而闻名遐迩,名扬四海。

墨烟张技艺制作的墨条是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集工艺、美术、书法、雕刻、造型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珍品。经烧烟、和料、压模、晾干、锉边、描金、装盒等工艺精制而成。成品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馨香浓郁、防腐防蛀、治病救人等特点。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


兴宁大坪布骆包子豆腐制作技艺

兴宁大坪布骆包子豆腐是豆类制品中的珍品,具有悠久的历史,精巧的制作工艺,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是几百年来客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磨豆腐是客家人制作豆类制品的传统工艺,具有1000多年历史,也可以说有客家人就有磨豆腐的制作工艺。然而,据《兴宁杨氏族谱》记载和传承人梅清(现年81岁)讲,大坪布骆包子豆腐制作工艺源于明嘉靖年间,杨氏86世靖公所创造流传,至清乾隆年间制成现在样子的包子豆腐。清末民初盛行于兴宁北半县,代代相传,是磨豆腐中的一种独特的、精细的制作工艺,按它的工艺制作出的豆腐特别鲜甜、嫩滑、爽口,而且营养丰富,为补益清热养生食品,常食可补中益气、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清洁肠胃。因而,豆腐不但是美味佳肴,而且还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深得人们喜爱。

大坪布骆包子豆腐的制作十分注重选料,他们选择上好的大豆、清甜的山泉水和优质的卤水来制作。在制作工艺上用手工推磨、细布过滤、柴火煮浆、柔慢调制、小块压水。在制作过程中十分注意把豆浆磨细,把豆渣过滤干净,掌握好豆浆的温度和卤水的用量以及调制速度等。这样做出的豆腐呈白色、嫩滑、鲜甜,厨煮方法有酿豆腐、焖豆腐、炸豆腐、沙煲豆腐、还可卤豆腐、或制成豆腐干等,可按各人喜爱而选择。



兴宁花灯简介

兴宁花灯是中华民间艺术的一朵瑰丽奇葩,与北京六格花灯(宫灯)一脉相传,是兴宁重要传统民俗——赏灯的载体,凡赏灯必定有花灯,承载着千百年来浓厚的客家民俗文化和中华传统花灯文化。

据专家考证,兴宁花灯起于宋元,盛于明清。有据考证的至今也已有近600年历史。在兴宁,不但有很多有关花灯的传说,而且明清《兴宁县志》多处记述了兴宁花灯、赏灯的盛况。其中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修《兴宁县志天文部节序》中记载:上元采松竹结棚通衢缀华灯彻夜萧鼓喧闹......谓之赏灯。明崇祯《兴宁县志风俗》中记载:上元自十三至十八各寺庙结彩张花灯张宴设乐放花烧爆自昏达旦。清咸丰《兴宁县志风俗》记载:元夜结彩张灯,有鱼龙、走马、牡丹、莲花诸灯.......自十一夜至十七夜,郭门驰禁。同时,在兴宁有因制作花灯而被命为花灯张和花灯屋。据调查,兴宁至今仍有兴田街道的花灯张、龙田镇的磐石围、罗岗镇甘村的花灯屋、刁坊镇吴屋等20多个花灯制作专业村屋;他们制作花灯的历史都在200年以上,有好些村屋延续至今达500余年。清康乾时期,兴宁花灯随着客家人第四、五次大迁徙而流传至本省的惠阳、淡水、河源、龙门、连平、翁源等地和广西、四川等省区。闻名全国的忠信花灯就是清中期从兴宁花灯流传过去的。

兴宁花灯品种多样,风格各异,地方特色明显。按形态分有龙凤灯、金柱灯、百子灯、围龙灯、状元灯、宫灯、宝盖灯、伯公灯、观音灯、摇钱灯、廊灯、圆灯、莲花灯等。按使用范围分有赏灯专用灯、敬神祭祀灯、演戏专用灯、装饰灯、照明灯、堂号灯等。在众多品种中,供赏灯民俗使用的十二门龙凤灯、六门金柱灯、十二门百子灯、十二门围龙灯、八门状元灯和走马灯等是兴宁传统花灯的主要产品,它集各种花灯艺术文化于一体,是兴宁花灯的代表。


兴宁黄粄制作技艺

兴宁黄粄具有悠久的历史,精巧的制作技艺,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是几百年来众多客家小食中的珍品。

兴宁黄粄制作技艺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源于宋元,成熟于明清,兴盛于清未民国,衰落于廿世纪六、七十年代,到现在至少也有500年历史。是兴宁北部5镇(大坪、罗岗、罗浮、黄陂、黄槐)的主要小食之一。因而,兴宁北部5镇成为此项目制作技艺的主要流布地区,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项目制品的深入人心,目前此制作技艺也已流传到兴宁全市各乡村和周边广东、江西省邻县乡村,其产品也成一种商品在市场上热销。

兴宁黄粄制作技术,一是注意选料。它的主要原料是选用一种糯性(即软硬度)界于粘谷与糯谷之间的禾祗谷。配用的碱水是选用一种俗称为黄粄树的丛生灌木生烧成灰而制成。二是注重制作技艺。制作黄粄时,首先要把禾祗谷碾成白米,去净沙石,用冷水泡浸,用饭甑蒸熟,加入碱水,拌匀凉冷,再次蒸熟,倒入碓臼,先用研棰研饭,再用锄椎椿打,直至打成糊状,最后落床定形即可。


新陂乐仙腐竹制作技艺

新陂乐仙腐竹是众多豆类制品中的一种,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技艺上乘,制作出的产品色、形、味极佳,是腐竹产品中的佳品,深受群众欢迎。

据史料记载,新陂乐仙腐竹制作技艺,首创于清代末年(1907年),由乐仙村的戴洪招到龙川学到后传进乐仙村。两年后,该村就有10多户农户开腐竹坊。产量越来越多,名声越来越大。几年后,乐仙腐竹小有名气,产品销至兴宁全县及广州、惠州等地。至1950年,乐仙村80﹪的农户都会做腐竹,而且技艺精益求精,制作腐竹成为乐仙村的传统技艺,其产品成为一种品牌。目前,新陂镇乐仙村是此项目技艺主要分布地域,同时,兴宁新陂镇、叶塘镇、大坪镇及兴宁周边的五华县华城,龙川县新田、迴龙镇也是些项目技艺的流布、辐射地区。新陂乐仙腐竹的制作,除注意选好原料和用水以外,很注重技艺的精益求精。其主要制作流程有:1把干燥大豆去壳;2用清水浸泡大豆;3把浸泡的大豆磨成浆;4加水洗浆;5明火煮浆;6起腐皮;7用太阳晒干或炭火烘干。

站群导航
  • 党群部门
  • 政府部门
  • 乡镇街道
  • 梅州网站
  •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