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宁
36°
高温
兴宁
15:00发布
兴宁
15:00发布
36 °
多云
西南风 1级
空气优 43
相对湿度 45%
高温
今天
多云
26°/37°
周三
阵雨
26°/36°
周四
中雨 / 多云
26°/33°

繁體 丨 手机版 丨 RSS订阅 丨 无障碍浏览

首页 > 走进兴宁 > 历史文化 > 历史人文

《兴宁县志》(1992年版)人物传略(一)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 本网 发布时间:2018-07-10
[字体:  ]

罗孟郊

  罗孟郊(1091—1153年),字耕甫,号休休,兴宁县刁坊区罗坝乡人。少年时在罗岭草舍勤奋攻读,博览经史。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参加乡试,中举人。翌年会试,成进士,殿试登一甲第三名——探花,授职谏议大夫、翰林院学士。据宋代豫章进士张文举所撰《故翰林学士赠礼部尚书罗公神道碑》记载:罗孟郊任翰林学士期间,奸臣蔡京擅权,朝政日非,孟郊疾恶如仇,令太学生陈东等上书,揭露蔡京等人罪行,称他们为六贼。不久,钦宗便把六贼中的王黼、朱勔等治罪。当金人南侵时,钦宗慑于金人的气焰,想罢免主战派右丞相李纲的职务,以讨好金人。罗孟郊复令陈东上书,要求留用李纲为国效力。及后高宗南迁,秦桧当权,阴谋与金人议和。罗与叶三省等人极力反对。秦桧恨之入骨,命御史罗汝楫奏谤孟郊饰非横议。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2年),孟郊被贬谪兴国军(行政区名,今湖北阳新县)。他看到宋主昏庸,奸臣误国,外敌侵凌,山河日蹙,自己一片忠贞报国之志不得酬,徒唤奈何。到湖北后,放怀山水,不问世事。次年便在贬所逝世,终年62岁。

  秦桧不知罗已逝世,两年后仍阴谋使人陷罗孟郊等53人以大逆罪,欲置他们于死地。秦桧死后,高宗下诏复用孟郊等53人。朝廷得悉罗已去世,遂追赠他为礼部尚书,敕葬兴国军甘棠山。今兴宁神光山、墨池寺等处,都遗留有罗盂郊事迹的传说。

夏则中

  夏则中(?—1403年),武昌人,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接任兴宁知县。据《正德兴宁志》记载,明初战乱过后,兴宁仅剩20多户人家,以致县不成县,归附长乐,由长乐县令习韶兼管。夏到任后,首先请求驻兵首领约束部属,勿再滥施凌虐,以安定尚未死徙的居民。接着招集流亡人员回乡就业。战乱时抛荒的田地已由政府接收,赏赐皇族、勋戚、军官,名为官田。受招回乡的农民,失去自己的田地,只好佃耕官田。而那些占有土地的官员们,苛求重租,使回乡农民难于承佃。夏知县乃上疏朝廷,请求官田租税,参照民间租税标准,酌予减轻。经恩准实行后,官员们却认为此举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而凭藉其特殊地位,捏词控告夏知县的奏疏言词过激,触犯天威,被奏准置之极刑。兴宁人民对夏知县为民请命,竟遭杀害,痛感切骨,久而不忘。

  夏知县招民复县的德政,影响深远。在任期间,住户由20余增至700余。

王天与

  王天与(1475—1519年),字性之,号东郭。故居在今兴宁城东门外栅里。明正德二年(1507年),中式经魁(亚元),九年,登进士,十一年,任江西宁都知县。

  据明代宁都举人李国纪所撰《宁都知县王公传略》记载:天与有卓识宏才,善于为民兴利除弊。在任内改建学校,破除迷信,惩办豪强,抚恤孤寡,安置流亡,凡百安民之政,莫不次第兴起。天与为政清廉,不苟取于民。对民间诉讼纠纷,能明辨是非,折狱息讼,不迁延时日。征工力求均平,征粮准许分期缴纳。宁都每年上缴官粮,需经赣江十八滩险段,民苦运输,天与据情奏报,朝廷惠予豁免。

  正德十二年(1517年),追随江西巡抚王守仁,镇压横水、桶冈、浰制头等处农民起义。次年奉诏升俸二级。随后诏命擢升浙江道御史。正德十四年,明朝皇室宸濠在江西南昌叛乱,王守仁奉旨征兵讨伐,令天与为前驱,昼夜兼程而进。南昌叛军焚烧民房,残杀百姓。天与率兵攻下南昌后,奋不顾身,亲临火场救火,危急时刻,下官劝阻,他慨然疾呼:避火全躯,只为身谋hellip;hellip;,全城之众,纳之烈火,是违命无义。弃其民不祥,吾请以一身活此千万人!王因此得疾不治,是年七月二十六日.卒于南昌。

  天与逝世后,王守仁哀伤痛哭,解衣为殓,并为文致祭,有我之视公,如手如足;我之实大声宏,皆公之贶。hellip;hellip;我今鸣你大功于朝,你将为不朽人矣等句,具见敬重悼念深情。宁都人民立祠奉祀名宦。兴宁亦以乡贤奉祀。嘉靖元年(1522年),朝廷追录其功,诏赏白金三十两。灵柩运回兴宁,葬于城北。墓前有显忠亭一座,亭侧有祠三间。嘉靖二十二年,兴宁教谕盛继撰显忠亭碑记。今其墓及亭、碑等已毁。著有《平寇录》,已佚。遗著《和山麻石岩记》,辑录于胡曦《明乡贤王御史遗事考略》。

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6年),字希哲,号枝山,江苏长洲(今吴县)人。明弘治五年(1492年)举人。吴中四才子之一,与唐伯虎、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正德十年(1515年)授兴宁知县。在任期间,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卓有政声。又邀集刘天锡、张天赋等人,据成化残本增修兴宁县志,补漏匡误,自总其成,并为之序。今手稿仍存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为兴宁现存县志中最早的一部,全书共四卷。在任6年,后升迁为应天府通判。在兴宁期间,所作诗文有《城隍庙记》、《水利记》、《龙潭词》、《游神光山》、《墨池铭》等。其书法严谨质朴,笔势飞动,劲健清朗。在兴宁所遗墨迹,今存灵岩二字,镌刻于和山岩石壁之上;母贤子孝匾额悬挂于黄陂陶古村石屋中厅正梁上。

张天赋

  张天赋(1481—1547年)字汝德,别号爱梅通人。兴宁县福兴区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选贡。少负才名,好吟诗,喜研宋明理学,师事理学家湛甘泉,信奉程朱学派所宣扬的天理,认为封建伦理是客观存在的道德法则。日夕谈讲,深得其要旨,且以所学体现为孝行。平日供养父母,无微不至。及父母亡故,哀毁骨立,尽礼守孝。大司成吕泾野书赠永慕双亲四字,以示表彰,并以慰情。

  天赋为邑庠生时,与县令祝枝山友善。祝令对他的学识才华,极为敬重,请他参与编修正德《兴宁县志》。别后仍与天赋通信,稚誉他渊淳虚自似黄叔度(东汉黄宪),英秀朗察似扬德祖(三国杨修)。暮年,仍有《怀知诗》寄天赋,把他当作平生共岁寒十八人之一。

  正德十六年(1521年),魏庄渠督学粤中,赏识天赋才学,聘至祟正书院讲学,而天赋力赞其毁淫祠、兴社学数事,益得庄渠爱重。嗣后督学林次涯又聘天赋参与编修广东通志。兴宁县令吴悌、方述,分别于嘉靖九年(1530年)、十七年续修兴宁县志,也都聘天赋参加。天赋一生除三次参修县志,一次修广东通志外,还被邀南京参与编修《武宗实录》。凡他所参与编修的志书,都有明确的体例法则,足见他在方志学方面造诣之深。

  天赋参加乡试多次,屡困科场。晚年任湖南浏阳县丞。任内捐俸修学宫、置浮桥、敦士气,勤政爱民,扬善抑恶,卓有政绩,浏民敬服。后因病退休回家,行李萧然。途次作《舟中写怀》诗,以淡泊明其志:会昌城外山苍苍,会昌城下水茫茫。天风送我东归航,萧然图书何物长?收拾清风做一囊,收拾明月做一箱。风月满载归叶冈,白云堆里闲徜徉。归家后,不久逝世。

  遗《叶冈诗集》四卷,其影印本辑录于《兴宁先贤丛书》。

何南凤

  何南风(1588—1651年),字道见,兴宁县石马区马下乡人,中国佛教临济宗横山堂流派创始人。他出家后名觉从,号知非,又号雷山。初称半僧先生,又称牧原和尚、跛者道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中举人。后决计落发出家,游齐、鲁、吴、越山水寺庙,曾住持平远文殊、龙川石岭、兴宁曹源和祥云等寺,以及杭州、嘉兴、闽南诸刹,晚年住持江西豫章普济寺。

  何南风平生遍读各家学说,化异同之见,认为儒家与佛教在好些方面表里相关,联系密切,于是创立了横山堂学说,独成一个亦佛亦儒、亦僧亦俗的流派。这一派流传甚广,在广东、江西、福建以及东南亚一带都有其门徒。距今一百多年前,有梅县湾下一侯姓门徒将横山堂教义传到泰国,创建了龙福寺。泰皇常偕后与公主到该寺巡烛礼佛。如今已六传至原籍兴宁的彰慈大师(石善光,兴宁黄陂人)。彰慈大师住持后,将其教义又进一步发展,何南风一直被其门徒奉为本师。

  清初,何首倡在闽粤赣交界处,一个小镇旁的河流上建一桥,带头慨捐不少白银,并为之序。其文日:天有缺,女娲氏炼石补之;地有缺,造桥而通之;人有缺,修德而补之。斯桥而造也,上通江西,下达福建,惟望仁人君子,慷慨解囊,共襄美举。是为序。这座桥终于建成,此事也广为流传。

  清顺治八年(1651年)六月初,何南风于江西豫章普济寺病逝,终年64岁。何南风所著诗文不少,但他不愿集而成书,每数月,即取手稿投之水火。今仅存其门徒辑录的《讱堂余稿》一集,罗香林将它编入《兴宁先贤丛书》。

罗庆辉

  罗庆辉(生卒年不祥),清康熙、雍正年间福兴区锦华乡西兴围人。幼年家贫,刻苦好学。及长,随亲友赴河南等地做生意。其间,得一位懂天象的人,授以天文、星象、仪度、六壬吉凶及预测祸福之术。后入京都,于钦天监内推算历法,研究《七政算学》,选课兼用西洋新法,及参阅《协记新书》、《历象考成》等著作。学成,回到兴宁家乡,编纂通书,名为《广东省兴宁县罗家推算通书》(简称《罗家通书》)。雍正五年(1727年)七月十二日,钦天监面奉上谕,恩准罗氏所编通书以民书式样颁行。

  罗家通书最先用木板刻印,以宗睦堂名刊行。后来他的儿孙分四房执事,以集福、天宝、崇道、万兴四个堂名出书。《罗家通书》刊行后,受到群众欢迎,销量日增,最高年销量达几十万册。不仅行销全国各地,而且远销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美国和英国等地。在这些国家,凡有华人之地,便有《罗家通书》。该通书推算日月交蚀、月份大小、节气变化等较为精确;对季候风及其流向有一定的表述,以此指导人们注意外出航行安全。在建筑方面,提示人们注意基础、方位等。它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规律,先算出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及夏至冬至),继而算出24个节气;又根据温差变化同农作物的生长关系,作出每个节气的农事安排。农民常常借助罗家通书做好春秋下种以及农作物的管理工作,因而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至今,罗家通书已积累、整理出一系列的工具书,诸如《协记宪书法则》、《历象考成后编》、《创书诀言》、《七政四余日月表》等。《历象考成后编》共32卷,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部被毁,现仅存卷二。罗氏用39梗算盘计算,能够深微细致地算出天文数字,独具一格。但此书内容亦掺杂某些封建迷信的东西,这是应该摒弃的。

胡 曦

  胡曦(1844—1907年),字晓岑,号壶园,兴城镇大巷里人。出身微寒,6岁能诗。17岁考取秀才,29岁考取拔贡;但以后几次参加乡试,都告失败。从此,他无意于功名富贵,转而专心著述。

  胡曦一生诗作甚丰,《湛此心斋诗集》共12卷,《湛此心斋诗话》2卷。以方言、谚语入诗,是《湛此心斋诗集》的一大特色。他与黄遵宪交谊深厚,时有酬唱。胡曦写的《莺海花》一书,格调与山歌相仿,黄遵宪十分赞赏。罗香林认为胡曦的诗格创调逸,最为公度所服。黄遵宪在英国任外交参赞时,曾有大规模收集客家民歌的打算,并认为我晓岑最工此体,当奉为总裁。

  胡曦编辑的《梅水汇灵集》,搜集整理了嘉应州历代诗人的优秀诗作,荟萃了兴梅地区清代以前的文化精粹。早年创作的《燕京感事》、《珠江杂诗》、《悲广州》、《吊关天培》和《虎门》等,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憎和慷慨激昂的感情。香港中文大学吴天任教授推崇胡曦是黄遵宪新派诗的同道先进;江苏大学钱仲联教授誉其为公度新派诗之先河,他那淋漓大笔,颇近丘逢甲的《岭云海日楼诗》。黄遵宪、丘逢甲和胡曦被誉为晚清嘉应三大诗人。

  胡曦除有大量诗作外,还热爱乡土文献。其一生为后人留下大量宝贵的文化财富。计有《粉榆碎事》4卷、《甘露事类》3卷、《乡哲良规》2卷、《宋乡贤罗学士遗事考略》3卷、《明乡贤王御史遗事考略》3卷、《梅水汇灵集》8卷、《兴宁山志》2卷、《新订龙川霍山志》10卷、《兴宁图志考》12卷(今仅存卷一)。《兴宁图志考》别裁伪体、纠正前讹,其为信史可断言也(罗斧月语)。胡曦能有如此成就,在于他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知识渊博,且能不辞劳苦到现场考证。他曾亲赴江西宁都县(王天与曾在此任知县),采集王天与事略并加考证,辑编成书,名为《明乡贤王御史遗事考略》而发于世。此亦是胡曦崇仰乡贤之举。

  胡曦兼工书法,超拔凡近,得晋人王子敬气韵(罗斧月语)。罗香林教授誉他为清代客家书翰之大殿。后人把宋湘、伊秉绶和胡曦列为清代客家三位书法名家。他的遗墨为后人所珍藏。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六月十一日,胡曦因贫病卒子家,享年63岁。

张学龄

  张学龄(1889—1911年),永和区大成乡人,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之一。

  张少年聪敏,志趣不凡。年稍长,从师习经史,博览群书,文笔纵横。时清末政治腐败,风气萎靡。他目击伤心,暗下决心,以改革为己任。一日,他感慨叹道:大丈夫当立功异域,安能久事笔砚乎!其时,族人张则通在梅县松口创办体育会,设分会于永和大成小学,以学习兵操、鼓吹革命为目的。学龄也在该校读书,不久加入同盟会。宣统三年(1911年)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党人进攻两广总督署,学龄参加张醁村带领的50人敢死队。友人劝他不要冒险,他志气激昂地说:吾既以身许国,义无他顾。是日,手持短枪,首先攻入督署,当者披靡。旋中弹殉义,时年22岁。葬于广州黄花岗。兴宁县城中山公园内(今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亦建有张学龄烈士纪念亭。

陈文友

  陈文友(1882—1911年),字甫仁,石马区刁田乡人。早年加入洪门会,欲推翻清政府,屡谋举事不成。后侨居南洋,加入中国同盟会,在英、荷各属竭力宣传革命,后归国。

  宣统三年(1911年)三月上旬,陈与罗炽扬、严德明等从香港运带驳壳枪18支,无烟枪17支及九响枪和子弹等武器回惠州,拟在惠州城起义。事机不密,船抵大亚湾澳头,巡逻者已布满岸上。同行见事不妥,急忙逃避,文友、德明为所捕。德明于夜间越狱逃

  脱,文友被逮解惠州。事发后,惠州中学师生驰往营救未成,陈旋被押解广州,关南海监狱。农历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党人围攻总督署,事败。陈听到消息,即在狱中慨然呼喊:同胞可怜啊!翌晨,被斩于监门之外。遗骸与三二九死难烈士同葬于黄花岗。

罗绿波

  罗绿波(1887—1912年)。坭陂区笃陂乡象狮岭人。幼年即随兄赴港经商。

  绿波赋性豪侠,热心国事,痛恨清廷专制腐败,早怀推翻清统治之志,加入阿盟会。在港秘密活动,常以巨款接济革命。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武昌起义后,东南各省纷纷响应。他与姚雨平、张醅村等携带武器。由香港直航汕头。抵油后即联络革命党人举事。汕头潮梅各县清廷势力崩溃后,绿波即率革命队伍由东江抵广州。时东江沿岸盗匪猖獗。兴宁商人贩运大量土布囤积老隆,不敢过往。闻绿波率领革命队伍开赴广州,乃请求护航。绿波慨然允诺。抵穗后,商人酬以巨款,绿波婉言却谢。不久,加入北伐队。被陈炯明委为先锋炸弹队长。民国元年(1912年)正月初四,绿波率部赶制炸弹,并亲自动手,不幸失慎,身受重伤,抢救无效逝世。噩耗传来,革命党人同声悲恸,出殡之日,党人为之执绋者不下数百人。民国14年,国民政府将烈士遗骸迁葬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侧。碑曰:新汉烈士华侨先锋队长罗绿波讳应乾墓。广东齐昌笃陂象狮岭人。中华民国元年二月十六日立。

饶宝书

  饶宝书(1858—1912年),字经衡,号简香,兴城镇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举人,十八年(1892年)成进士,列三甲第一名,授户部主事。光绪二十二年,考选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光绪二十五年,任京师大学算学教习。光绪二十七年,调任外交部主事。当时按辛丑条约所定,清朝要向列强赔偿巨款.饶严密核算偿金和利息等项,不为所欺,为国节省白银数千万两。又与沙俄使节交涉茶箱一案,为国追回俄币49万卢布。由于有功,于光绪二十九年补授外交榷算司主事。光绪三十二年升任和会司员外郎。光绪三十四年擢榷算司郎中。因操劳过度,于民国元年(1912年)十月卒于京邸,灵柩归葬兴宁。

  饶所著诗文颇多,今仅存《壬辰科殿试策》、《丙申送梁卓如(启超)同年之沪三十韵》等10多篇。其书法独具风格,为人们所珍爱收藏。

陈鸿初

  陈鸿初(1861—1913年),又名陈仲宾,龙田区羊岭乡人,民国反意志士。少有壮志江西巡抚黄芝祥称他有胆识,具韬略,乃请入幕。陈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起任广西省柳州、梧州等地知府,后任两广巡阅使兼右江总镇等职。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陈即与革命党人联系,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民国2年(1913年)受任南、韶、连(今南雄、韶关、连县)督办。时值袁世凯蓄谋称帝,陈甚为不满,欲与江西李烈钧共同反袁,并通过朱执信联系赴赣州开会,密谋起义。此事被部下一统领叛变告密。及后,袁密令广东都督龙济光杀害广东省反袁将领。龙接令后,即于中秋节借开会名义召集警察厅长陈景华、南韶连督办陈鸿初等人到总督府,以赏月为名诱往观音山,将二陈杀害。此案轰动省城,朝野皆知。袁垮台后广州公众举行追悼大会,有挽联云:杯酒伏阴谋,寒云惨淡珠江月;三年翻旧案,浩气长存越秀山。新闻界曾专门出版《二陈遇难记》一书。

  民国20年(1931年),国民政府军政部批准陈按中将衔级抚恤,为期20年。1952年,兴宁县龙田区人民政府为陈举行公祭,烈士家属应邀致奠。

李任重

  李任重(1881—1913年),字君博,宁中区佛岭乡人,早年从饶宝书求学。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汕头岭东同文学堂深造,刻苦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取得优异成绩。兴宁蚕业学堂创办时,该校监督聘李为教习。为教学和研究之需,李设计出一种有反光镜的新式显微镜,由兴宁大光社的工匠按其设计方案承领制造。宣统二年(1910年),南洋劝业会第一次向全国各地征集新产品举办博览会,李送一批自己设计并督造的显微镜、望远镜给博览会展出。这次博览会由官商合办,于宣统二年四月二十八日在南京开幕,展期半年。这一举措被各界认为当有鼓舞全国实业界之势力,以抵制列强膨胀之潮流的功效。李制造的显微镜、天体望远镜和双筒望远镜等,在博览会上展出后,被认为设计新颖、使用方便、别具匠心。后经清政府农工商部审查官共同评议,并由南洋第一次劝业会农工商部审查总长核定,于同年十月四日颁奖。奖状中称李为中国新显微镜制造家,其展品荣获金牌奖。

  民国2年(1913年),李因心脏病在家逝世。

罗鹗抟

  罗鹗抟(1884—1915年),新跛区家庄乡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就读于两广优级师范学堂。其时革命党人姚雨平与张醁村适在广州从事革命活动,对罗的人品、学识十分器重,便介绍其加入同盟会。罗毕业后,任兴民学堂教员,经常在课堂上结合课文鼓吹革命,揭露清廷腐败。

  宣统三年(1911年)秋,革命军在武昌起义,东南各省闻风响应。罗鹗抟与萧惠长等人率领军民赶跑县令吴庆年。接着即赴省协助姚雨平军长组织北伐军,担任第四军军部秘书长转战南北。民国元年(1912年)六月凯旋后,任陆军秘书长。民国3年,粤革命政府调罗任博罗县知事。一年后,博罗县盗匪敛迹,乡民得以安居。同时兴办教育,发展实业,政绩可观。民国4年,袁世凯称帝,罗与姚雨平密商组织军队讨袁,被袁在广东的爪牙龙济光所察,视罗为眼中钉。翌年五月初五罗由港携万金返省,策动龙氏卫队长反正,为龙氏发觉,遭拘捕。同月23日深夜,罗殉难于广州观音山麓。后国民政府按黄花岗烈士例,抚恤其家属。

钟明光

  钟明光(1881—1915年),字达权,龙田区高陂乡人,红花岗四烈士之一。少孤贫,就读于龙田钟六如书院。20岁起为抚养家人,执教村内蒙馆。后奔走南洋大北坜当矿工。其时孙中山在南洋各地宣传革命,钟加入同盟会,并以复四千余年之祖国,谋四万万人之幸福为己任,决心献身报国。民国2年(1913年),只身返国,得悉裒世凯与日本政府订立二十一条卖国条约,便致信其兄老庆转告慈母:忠孝不能两全,此亦千古之遗憾,岂独我哉。自后乃由李佐权、罗划湖、李雅陶介绍加入敢死队。民国3年冬,负责广东军事的革命党人邓仲元,决心暗杀袁世凯在广东的爪牙龙济光。经罗翼群介绍,邓仲元找到钟明光,委以重任。在密商决策时,钟愤慨地表示;龙济光这奴才走狗,绝不能再饶恕了!。此后,钟伪装卖鲜果小贩,暗藏炸弹,伏伺龙济光多时。民国4年7月17日,在广州积厚坊附近,见有四人抬轿一乘过街,前后武弁数十人持枪捍卫,坐轿者正是龙济光。钟随即向龙投弹。因龙坐于轿内,仅伤左足,卫队死者17人,伤者更多。钟投弹后被捕。次日,龙命下属贺文彪以凌迟处死预告之,钟泰然自若地说:死何足惜,总要炸了龙贼,死无遗憾。18日行刑,多名刽子手先用刀刃剁肉,直至两肺可见;后以火油浇其体,焚之气绝;继之剖腹裂其尸。民国7年,孙中山在广州领导护法运动,众募款建四烈士(钟为其中之一)基于红花岗。

陈少岳

  陈少岳(1871—1918年),字天基,石马区刁田乡人。年16入县学,补廪膳生。此后即鄙视科场,专心治学,并在石马、罗岗等地学馆教读。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与萧惠长等倡办兴民学堂,次年开学,陈为教师。同年,复与何子渊、何公博等倡设石马学堂,其后加入同盟会。县城及各乡亦纷纷设立学堂,陈均尽力协助。其办新学之中心目标为革命救国,振兴中华,鼓励学生参加革命。武昌起义后,萧惠长在县首举义旗,陈率领兴民学生大队相从。萧被推主持县政,陈继任兴民校长。民国元年(1912年)任县教育会会长。民国2年,兴民学堂改为兴民中学,陈仍任校长。民国7年(1918年)冬。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任内。

  陈少岳早年治学,经史并重。晚年则偏向性理,及后则专注阳明之学。对阳明知行合一之义,躬行践履,乃博得阳明先生绰号。他在兴民工作近15年,致力于建校、改制及树立良好校风,成绩卓著。他长期担任地理教学,博览天文地理,于《方舆纪要》、《天下郡国利病书》及《水经注》等尤致力钻研。还购置瀛寰全图、大清一统图等作为绘制分类挂图的蓝本;对山川形势、地方产物、史迹名胜等各制专图,以为课堂教学的直观教具,这在当时实为教学上的一项创新。

王蔚奇

  王蔚奇(1869—1918年),字灵歧,宁塘区坪塘乡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参加乡试,中光绪辛丑科副榜,任陈鸿初的秘书。他目睹官场黑暗,毅然抛弃仕途,寻思教育救国大计。翌年与萧惠长等前往汕头,亲聆丘逢甲教诲,悉心研究同文学堂的办学宗旨、教学内容与方法。光绪二十九年冬回乡,即与萧惠长等合力创办兴民学堂。建年开学,被举为驻校董事,参与校务,不久应选为广东学务处练习员,赴省学习。光绪三十一年,丘逢甲以事冗辞兴民学堂监督职,公推王继任。及后壬从广州回校,学校章程规则概按学务处新章办理,校务更形发展,学生增至300多人。翌年县学务公所(相当于县教育局)改为劝学所,王被委任为劝学所所长。鉴于全县新学师资不足,于春间开办兴宁师范简易科(县立中学前身),一年毕业。王兼任监督。同时,积极发动各大族在城内创立小学。光绪三十三年,辞去本兼各职,前往湖北秭归县任船厂厂长。其后因病回乡,民国7年(1918年)逝世。

何天炯

  何天炯(1877—1925年),字晓柳,石马区新群乡人。早年受维新思潮影响,深恨清朝君主专制,向往民主政体。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毅然剪掉发辫,东渡日本留学,攻读政治,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翌年,回乡探亲,复偕堂兄何公博、堂弟何铁群赴日留学。由此又影响了同邑等10余人先后赴日留学。

  何天炯在日本先后结识了孙中山、黄兴、秋瑾、章太炎、廖仲恺、朱执信、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参加孙中山在东京创立的同盟会,任会计。后任同盟会广东支部长。光绪三十二至三十四年,同盟会在国内多次组织的武装起义都告失败,孙中山、黄兴不在日本,同盟会群龙无首,组织涣散。何天炯与昊玉章尽力设法团结各省在东京的会员,使同盟会工作得以正常进行。

  宣统三年(1911年)初,何天炯由日本秘密回到香港,参加筹备策划,负责香港至广州的联络运输工作,运送枪枝弹药。起义之日,在香港组织50多人的敢死队,亲自率领前来广州。不料到达广州时,起义已先期举行并已失败。

  辛亥革命胜利后,何天炯担任总统府秘书。不久,孙中山委派何天炯为驻日全权代表。民国2年(1913年)秋间,因组建中华革命党问题,孙中山和黄兴的意见发生严重分歧,各不相让。何天炯于同年9月16日抵达日本东京,在当天下午往访孙中山,次日往访黄兴,以冀调和孙、黄意见。在40多天中,一共拜访孙中山24次,黄兴4次,终于使双方统一了意见。民国5年,袁世凯称帝。何天炯与朱执信等密商讨袁;事泄,避居海外,袁世凯悬赏10万元缉捕何、朱2人。民国10年(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时,又派何天炯为驻日全权代表。后回国担任总统府最高顾问。民国11年夏,陈炯明叛乱,围攻总统府,天炯曾迂回火网,冒着枪林弹雨,潜行至沙面,拟以私人关系商请英国领事协助孙中山脱险。天炯原患有心脏病,因愤陈炯明叛变,病情增剧,遂返原籍休养。民国13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天炯在乡间得悉国民党上层领导在联共问题上发生分歧,于是扶病到广州,斡旋于廖仲恺与胡汉民之间,尽力调和党内意见。民国14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噩耗传来,天炯悲痛万分,心力交瘁,于同年7月1日在广州博爱医院逝世。

  何天炯逝世后,国民党要员廖仲恺、胡汉民、汪精卫、邹鲁、林森等20人联署,在报上刊登《何公天炯追悼大会启事》,于8月16日在广州举行追悼大会,备极哀荣。何天炯的遗体,遵照他的遗嘱归葬原乡。新中国成立后,1985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兴宁石马区为何天炯整修墓地及修建纪念墓碑。同年11月12日隆重举行墓碑落成典礼,参加典礼的有省政协、县政府负责人及当地干部群众500多人。

  何天炯是一位民主革命先驱,又是爱国诗人,遗著有《无赫斋诗草》及《山居一年半》、《革命史衡》等。可惜后两部都已失传。他为人淡泊自甘,从不计较得失,不自我宣传,不求人知,自言平生无赫赫之名。其清操亮节,多为时人称颂。

赖颂祺

  赖颂祺(1893—1927年),原名丙麟,福兴区神光乡人。民国元年(1912年)考入县立中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进上海医学院攻读。就读3年后因经济不支辍学回粤。民国10年,在粤军总司令陈炯明部任中校军医。后目睹陈扼杀农民运动的罪行,极为愤慨,毅然出走,投身于海陆丰农民运动。民国13年,被委派为潮梅农运特派员。

  民国13年(1924年)冬,赖回兴与卢惊涛一起致力于农运工作。年底,在县城西河背潮州会馆成立兴宁县农民运动筹备委员会,并举办农运讲习班。同时,经常下乡宣传发动,组织农民参加农协。次年2月,成立第一区小洋乡农民协会。不久发展邻近几个乡村农民入会,会员增至1000多人。3月间,在城郊刁屋坝举行全县农民代表大会,成立县农民协会,卢任主席,赖为秘书。民国14年3月,蒋介石、周恩来率领东征军讨伐陈炯明叛军抵兴宁,赖、卢组织农会为东征军送茶水、带路、侦察敌情。周恩来亲临县农协所在地召开农运骨干会,作了重要指示,赖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鼓舞。5月下旬,东征军回广州后,陈炯明部属林虎卷土重来,占据兴宁,县农协被迫解散。赖带领其他成员秘密转入乡村,坚持农运工作。同年11月,第二次东征胜利后,他与卢迅速重建县农民协会。民国15年2月,中共兴宁小组成立,颂祺为成员之一。八月,成立中共兴宁特支,颂祺为特支成员。民国16年(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反动当局下令解散农会和工会。有人劝赖暂时离兴躲避,但他坚决地回答说:工作需要我留下,决不能走!4月24日,赖从农协开完会外出,突被6个便衣特务围捕。在狱中,经受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党组织决定劫狱营救,后因事泄,反动当局提前于4月28日将赖杀害。1984年,兴宁县人民政府于神光山建有赖颂祺烈士墓。

刘鉴伯

  刘鉴伯(1876—1927年),字宝均,径心区官堂村人。清末秀才,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任兴民学堂国文教员,后任数学科主任。其间还参与创办刘族立范学校。民国元年(1912年)奉广东省都督令前往东北调查实业,以为建设广东之借镜。民国3年后历任南雄县民政事务、兴宁商会文书、广东省长公署书记、汕头市政厅秘书等职。

  民国13年(1924年)冬,刘获悉广东省公路处公布东区公路中干线,由揭阳经丰顺、梅县、平远至赣南,舍兴宁全境;东区北干线,则由广州至梅县、大埔,亦不经过五华及兴宁两个县治所在地。他认为这样划线使兴宁经济发展受到莫大损失,乃根据地理形势以及军事、经贸、人力、财力等具体材料,写成长篇文章报告省公路处,建议中干线经过兴宁全境,北干线亦应经过华城及兴城,以辅助中干线之不足。省当局认为刘的建议言之有理,便批示准予备案,逐步实施。

  民国16年(1927年),兴宁县政府为筹划建筑县境内公路,成立兴宁县筑路委员会,刘是委员兼公路测量队队长。在勘测兴宁至水口公路时,路线经过坭陂区东山寺的陈姓祖坟;当地以陈挹峰为首的封建势力以保护祖坟为由,煽动一些乡民出面阻挠。刘等坚持原则,不予置理。同年秋,陈姓族绅以重金400元白银收买流氓潘某,伏杀刘于曾学茔竹林中。此一凶杀案震动全城,各界人士纷纷要求政府缉拿杀人凶手。经县政府查访证实,确认陈挹峰指使潘某暗杀刘鉴伯。不久,两犯被处决,为本县兴筑公路扫清了障碍。

卢惊涛

  卢惊涛(1896—1928年),原名震澜,刁坊区墨池乡人。民国7年(1918年)考入梅州师范,民国9年考进广东宪兵学校。毕业后又到上海同济大学旁听。回家后曾在家乡开办中英算补习班。民国13年7月,卢进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受组织委派为兴宁农运特派员。10月初回到兴宁,即与潮梅农运特派员赖颂祺一起组织发动成立兴宁县农民运动筹备委员会,并举办农运讲习班培训骨干。民国14年2月,主持成立第一区小洋乡农会。3月间,在兴宁农民代表会上当选为县农协主席。同年3月,蒋介石、周恩来率领东征军讨伐陈炯明叛军抵兴宁,卢等组织农会会员为东征军服务,动员各界拥护和支持东征军。民国15年2月,中共兴宁小组成立,卢为小组成员之一。同年8月,成立中共兴宁特别支部,惊涛为特支成员。此后,他到大信等地发动群众加入农会,使全县农会发展为36个乡农会,1个区农会,会员1万多人。每个农会都建立了自卫队,向土豪劣绅作斗争,开展减租减息。

  民国16年(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5月18日,卢惊涛同蓝胜青等领导了攻打兴宁县城的首次农民暴动。同年9月3日,举行第二次武装暴动,一举攻下县城。后为保存力量,主动撤出县城。次日,在永和区湖尾村召开庆祝大会,成立广东工农讨逆军(东路)第十五团队。团长刘光夏,党代表蓝胜青,卢任团参谋长。民国17年1月20日,卢到石马何映辉(十二团第三中队副)家召开农协委员会议。24日,因叛徒出卖而遭拘捕。28日英勇就义。

唐 震

  唐震(1904—1928年),原名清镜,兴城镇人。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进兴民中学。民国9年(1920年)春,因家贫而辍学,到佛山、广州纱厂做工。民国12年3月,孙中山在广州建立大元帅府,唐经姚雨平介绍,任大元帅府大本营兵站总监站员。次年5月,考进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毕业后,编入第二教导团任少尉排长。

  民国14年(1925年)2月,唐参加广东革命政府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因作战英勇,有军事才能,升任连长、校本部参谋处上尉参谋,并多次受到周恩来的表扬鼓励。东征军在兴宁期间,周恩来特地送手杖等物给唐的母亲。他跟随周恩来对兴宁各阶层进行社会调查,并介绍进步青年罗远方给周恩来认识。周恩来几次找罗谈话,动员他参加革命。不久,又以东征军政治邦名义委派罗为兴宁农民协会筹委会委员。同年6月,唐随部队回师广州,讨伐杨希闵、刘震寰叛军,收复广州。7月,广东国民政府组织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唐先后任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师中校秘书,在周恩来领导下,积极组织训练共产党干部。10月,唐参加革命军第二次东征。东征胜利后,于次年2月,又调任海军江巩舰党代表。同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唐任第六军二十一师政治部主任。

  民国16年(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唐随周恩来等秘密化装为商人,乘船赴武汉参加革命工作。八一南昌起义时,唐任上校团长兼党代表。起义军到达海陆丰不久,又奉命乘船转往香港。住约半月,经党组织介绍打入国民党新编教导第一师任国民党党代表,以此为掩护,从事中共地下组织的秘密工作,迎接广州起义。12月11日广州起义后,唐因叛徒告密,羁押于狱中。民国17年6月24日夜,殉难于红花岗。

蓝胜青

  蓝胜青(1906—1928年),原名少辉,叶塘区胜青村人,中共兴宁县委首任书记。

  民国14年(1925年),蓝在梅县东山中学读书时,即与刘裕光、陈启昌、萧啸安等秘密组织梅县革命青年团。是年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来到梅县,在东征军帮助下,12月中旬成立中共梅县特别支部,蓝等8位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5年初,蓝受党的派遣,回兴宁从事建党活动,2月成立中共兴宁小组,任组长。7月被派到中共广东区委在汕头举办的东江农工运动人员养成所学习。8月主持成立中共兴宁县特别支部,蓝任书记。翌年5月18日,蓝与卢惊涛等领导攻打兴宁县城的首次武装暴动。9月3日,第二次攻打兴宁县城成功,县长廖森圃越墙逃跑。暴动队伍占领全城,并缴获大批枪弹和其他战利品。随后,为了保存力量,主动撤出县城,转移到永和湖尾,翌日在湖尾召开庆功大会,正式成立广东工农讨逆军(东路)第十五团队(后改为广东工农革命军第十二团),全团200多人,团长刘光夏,蓝任党代表。12月,在湖尾举行全县党员代表会议,成立第一届中共兴宁县委员会,蓝任县委书记。民国17年3月底,蓝带队转战梅丰诸地,远征龙川霍山。4月初,兴、五、龙三县党组织在霍山大乙岩召开党员代表会议,成立中共兴五龙临时工作委员会,蓝为临委委员。三县革命武装力量在三县反动军队和民团的包围下,进行艰苦的斗争。根据临委决定,为保存力量,蓝率领一批武装人员到福兴梅子坑坚持游击活动。同时,还深入到兴宁北部与龙川交界的大塘肚、三架笔、大信等地,同罗屏汉一起在高山密林中创建革命根据地。同年10月21日,蓝出席在梅子坑胡屋召开的兴宁、龙川、五华、梅县、丰顺五县党组织联席会议,共商联合暴动事宜,遭到兴宁反动武装包围。突围战斗中,他同敌人激战多时,身负重伤。在危难时刻,蓝安排其他同志安全转移后,又命令背他的警卫员撤退,自己摸黑爬到一个崩岗里隐蔽起来。翌晨,反动当局加派重兵,严密搜捕。蓝面对凶恶的敌人,挥动驳壳抢击毙两个敌人后,连中数弹,壮烈牺牲。

  1952年7月18日,经兴梅专署批准,将烈士家乡更名为胜青乡。

刘光夏

  刘光夏(1904—1930年),别名质文、培基、国君,下堡区柏树下人。民国15年(1926年)春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并在军校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昌分校受训。八一南昌起义前夕,刘奉命从武昌回到兴宁,在水口盐米沙组织农民武装。接着又与蓝胜青等在9月3日发动兴宁第二次农民武装暴动,攻占县城,缴获大批枪弹和其他战利品,开监释放无辜囚犯100多人,并向县商会筹集军饷2000元。当天傍晚,刘、蓝率暴动队伍主动撤出县城,次日在永和湖尾召开庆功大会,成立广东工农讨逆军(东路)第十五团队(后改为广东工农革命军第十二团),刘任团长。民国17年1月10日,刘率十二团与古大存第七团汇合。同年夏,成立五、兴、丰、梅、埔(大埔)五县暴动委员会,古大存为暴委主任,刘光夏为委员.是年冬,中共兴宁县委在畲坑九龙嶂召开扩大会议,健全领导机构,刘任县委书记。翌年春,领导建立水口区苏维埃政府,实行土地改革。同年10月,朱德率红四军3个纵队1万多人在东江活动10多天。古大存、刘光夏到梅南向朱德汇报东江革命斗争和红军发展情况,共同研究了东江武装斗争问题。同时,发布由毛泽东、朱德、古大存、刘光夏、朱子干、陈魁亚、陈海云等7人签署的《东江革命委员会(1929—177号)关于公布执行土地致纲的布告》,推动东江地区的土地革命。民国19年2月11日,东江红军五十团成立,刘任团长。该团是寻乌、兴宁、蕉岭、平远、龙川五县武装的主力部队。成立不久。就进攻平远石正、仲石等地,取得重大胜利,打败了兴宁县团防陈楚麓、谢海筹、陈尧古所率的500余敌军,打死打伤敌人70多名,大大鼓舞了苏区军民。

  刘在战斗中英勇无畏,身先士卒,他经常教育战士:革命就要不怕死,要生为革命生,死为革命死,要革命到底!在艰苦的岁月里,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荆棘当途敢远游,每怀正义度春秋,此间疑是桃源洞,天地容我几出头!国民党当局十分仇视刘光夏,把他列为东江三大寇(即古大存、刘光夏、李明光)之一。从民国16年冬起,兴宁县公署、潮梅守备司令部多次出布告重金悬赏缉捕刘光夏,但他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保护下,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数次脱险。兴宁革命群众曾用这样的山歌赞颂他:光夏部队到我乡,土豪劣绅望风逃;我军有了刘勇士,翻身从此有保障。在其影响带动下,亲属一一投身革命斗争。其妻蓝亚梅曾任中共兴宁县委委员,其父刘殿阶是农民武装随军医生,其生母陈各娣曾任游击队交通员,其胞兄弟刘治文、刘育文均是红军指战员,其侄刘汉仁曾任交通员,他们都在革命斗争中英勇牺牲。

  民国19年(1930年)3月下旬,为实现粤赣根据地联成一片的战略目标,奉东江特委之命,刘率领红五十团,攻打国民党反动派在江西的顽固据点——澄江圩。因对敌力量估计不足,侦察不周,加上大雾弥漫,致使战斗失败。3月25日中午,反动武装包围了红五十团。在寡不敌众情况下,刘受重伤,由警卫员背着撤退。敌人追上来,刘见形势危急,即令警卫员:背不走了,我宁死不受其辱,你给我加枪,把文件带走!警卫员当即跪下,不敢加枪,刘喊道:不给我加枪就不是革命同志,你不加,我加hellip;hellip;他从警卫员手里猛地夺过枪,对准自己的喉头扣了扳机,壮烈牺牲。

  1952年7月18日,兴梅专署决定把烈士家乡命名为光夏乡。

蓝亚梅

  蓝亚梅(1907—1930年),女,又名竹梅,下堡区布头乡人。民国16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刘光夏在家乡领导农民暴动,蓝亚梅跟随丈夫,投身革命,在其家乡做宣传发动工作。亚梅天性聪慧,常以革命山歌为武器,宣传教育群众,打击揭露敌人。在各种会议上,自编自唱山歌,如:大家姐妹要认真,打倒地主和豪绅。官僚地主打呀倒,大家安乐享太平。朝就西来暮就东,穿州过省去进攻,妹妹青春年纪少,心雄胆壮打先锋。在她的教育和影响下,先后有300多农民群众加入农会组织。民国17年初,又陪丈夫到丰顺等地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据点,成立苏维埃政府,实行土地革命。

  民国17年10月,蓝生下孩子第四天,她和丈夫受到敌人追捕。她便把孩子送到农民家里寄养,继续坚持斗争,冒着敌人围剿追捕的风险,挨家挨户地进行宣传。翌年春,随红军到罗浮大信开展农会工作。是年,中共兴宁县委在九龙嶂召开党员代表大会,蓝当选为县委委员。10月,县委在大信北坑里召开党代会,她再次被选为县委委员,负责妇女工作。通过宣传发动,大信苏区6个乡成立了妇女大队,开办了6个妇女识字班。

  民国19年(1930年)3月,刘光夏在澄江圩战斗中壮烈牺牲,蓝经受住了这一沉重的打击。同年9月的一个晚上,在大坪双头山召集妇女积极分子开会,成立妇女组织。当晚天未亮,被反动当局抓去。狱中,蓝受尽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几天后,英勇就义。

黄佐才

  黄佐才(1905—1931年),原名道华,坭陂区湖坊乡人。14岁到香港做工。民国11年(1922年)参加香港工人罢工,民国14年6月参加省港工人大罢工,组织工人纠察队,维持罢工秩序。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中共广东省委机关工作。民国16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省委派黄回家乡工作,参加兴宁9月3日农民暴动,后任广东工农革命军第十二团第一中队副队长。民国17年春,奉县委之命两次前往香港。向省委领导汇报工作,并带回省委关于发动群众武装暴动和整顿党组织,发展民众组织,进行普遍宣传与鼓动,发动武装斗争与兵士运动的指示。中共兴宁县委根据省委指示纠正了军事投机倾向,确立了深入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方针。同年秋,省委指定黄为兴宁县委委员,兼任县委武装巡视员和县武工队长。从此他活动在九龙嶂——大成——大坪、大信交通线上,负责保护县委安全和护运枪械钱物。民国18年8月,黄改任县委组织部长。民国19年,奉命调往省委机关(香港)工作。翌年3月,他化名为彭振华往北江开展革命活动,在韶关被捕遇害。

冯宪章

  冯宪章(1908—1931年),别名冯斌、张蔓蔓,新圩区新丰乡人。民国12年(1923年)12月,考入梅县东山中学,结识蓝胜青等进步同学,一起成立兴宁留梅学会。逢寒暑假,冯等组织话剧团回兴演出,编印不定期刊物《宁江青年》,宣传国民革命。民国14年初,冯等在梅县组织进步团体新学生社。革命军第二次东征后不久,他加入共青团,并在梅城参加团委举办的骨干训练班,亲聆邓颖超关于社会主义知识的讲课。次年5月,梅县团委出版《少年旗帜》(半月刊)杂志,冯任主编。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冯参加五一二攻打梅城的战斗。因暴动失败,不得已返家暂避。回兴后,积极参加党组织领导的第二次攻打兴城的暴动。不久,反动当局悬赏通缉,旋奔广州,加入工人赤卫队,参加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几经转折到达上海,考进党所主持的上海艺术大学,并参加革命文学团体太阳社。他每晚伏案写作诗文,向地狱和魔鬼发起进攻。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有这样一段话:太阳社的诗人是比较多的,除蒋光慈外,钱杏村的《荒土》,冯宪章有《梦后》,写的也是中国的现实,内容是革命的。著名作家蒋光赤在《太阳月刊》创刊号的编后记中写道:宪章是我们的小兄弟,他今年只有十九岁,他的革命诗歌里流动的情绪比火还要热烈,前途是极有希望的。民国17年(1928年)五六月间,冯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兴宁县党组织将其短文、诗歌在家乡印发,鼓舞群众起来革命。同年秋冬之间,太阳社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冯与蒋光赤等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他和蒋光赤、楼适夷等进步作家共同组织太阳社东京支社,继续从事无产阶级文学活动。民国18年三四月间,冯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日本警察逮捕入狱,不久被遣送回国。回上海后,写了许多优秀的红色鼓动诗,翻译了不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他的诗集有《梦后》、《警钟》、《暗夜》等;小说有《游移》和《一月十三》;随笔有《楼头艳笑》。此外,还翻译了日本无产阶级作家藏原惟人、小林多喜二等的文艺论著,结集出版《新兴艺术概论》一书,又与夏衍合作翻译德国革命女作家罗沙卢森堡的《狱中通讯》。民国19年3月2日下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宣告成立。冯与鲁迅、冯雪峰、柔石、夏衍、田汉等50人出席成立大会。此后,他在左联的机关刊物《拓荒者》里发表作品。同年5月的一天,冯被捕关进龙华警备司令部监狱,受尽酷刑折磨。1957年徐平羽在上海团市委主办的《青年报》上发表《忘不了的年代》中说:在龙华警备司令部的政治犯牢房里有个叫冯宪章的人,他是作家。他看出我的情绪,对我说:哈!哈!你应该认为干革命、坐牢、带脚镣,是必不可少的事,进牢要带脚链,就等于吃饭时必定要吃菜一样。rsquo;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鼓舞了我。民国20年8月,冯宪章被转押于上海漕河泾监狱,后因饥病交加,殉难于狱中。1963年6月11日,《人民日报》载文纪念冯宪章,称他为黑浪中展翅翱翔的海燕,是一位把自己的灵感和生命都贡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的革命诗人。

蓝再韩

  蓝再韩(1898—1931年),原名桂泉,叶塘区苏茅坳(现为胜青乡)人,曾任中共兴宁县委委员。他是蓝胜青的堂兄。民国15年(1926年)春,蓝胜青在叶塘进行革命活动,再韩受其影响投身于农民运动。他善用文艺形式向农民宣传,所编歌谣在乡间广为流传。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发动,成立了半坑乡农民协会,有300多人参加,选举再韩为农协主席。同年冬,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6年5月在党组织领导下,参加攻城的武装暴动。失败后,蓝受命到北部山区开展革命活动,与罗屏汉一起在大坪开办爱谊书局,并协助屏汉组织成立大坪青年会,使大坪的革命形势出现一个新局面。9月3日,他参加第二次攻城暴动。民国17年10月21日,随同胜青到梅子坑胡屋,参加兴、龙、五、梅、丰五县联席会议,不幸遭反动武装围捕。在危难关头,他和胜青一起主动掩护大家脱险。战斗中胜青壮烈牺牲,再韩身上四处受伤,直到同志们安全转移才最后撤离险境。此后,他和战友们在龙川横江、桥背等乡村建立农会。民国18年11月,喜韩任兴宁县革命委员会委员,分管宣传工作。不久,中共兴宁县委在大信北坑里召开党代会,他当选为县委委员。民国19年5月,蓝与罗屏汉等出席东江革命委员会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会后,从事重建东江游击队。反动当局悬赏缉拿他,并搜查、烧毁他的住房。其妻带着两个孩子在困苦中渡日,次子在辗转中病饿而死。民国二十年冬,蓝在江西大余县鹅子岭激战中牺牲。

罗幼山

  罗幼山(1866—1931年),字曜生,号师扬,晚号希山老人,宁新区水楼乡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赴嘉应州院试,补博士弟子员。光绪二十九年冬,与萧惠长等创办兴民学堂,后任文史教习。光绪三十一年与罗雅达共同创办植基小学,兼任监督。宣统元年(1909年)接任兴宁官立公学堂监督。宣统二年(1910年)至民国元年0912年),应丘逢甲之聘,任两广方言学堂教习,自编《中国近代史》、《亚洲史》及《伦理学》为教材。民国3至8年,曾在省立梅州中学等校任教。民国9至13年任兴民中学校长。

  民国11年(1922年)2月,中国国民党兴宁分部成立,罗为首任分部部长.及后担任过邓仲元的秘书和临高、澄迈、连城、兴宁等县县长。在任期间,为政清廉。民国14年(1925年)在兴宁任内,值国民革命东征军攻克兴宁,他筹集军饷大洋2万元支援东征军。民国20年病卒。

  罗著书30余卷,编为《希山丛著》印行者有《山庐诗钞》一卷,《文钞》五卷,《亚洲史》二卷。他对经史及东亚史研究颇精,是国内最早传授亚洲史及外交史的先导之一。

陈拔雄

  陈拔雄(1904—1932年),坭陂区东山乡人。陈在兴宁县立中学毕业后就读于浙江杭州之江大学,肄业二年,于民国14年(1925年)回兴,在兴城义正小学任教。在国共合作革命高潮影响下,他任教半年,即投笔从戎,先后任黄埔军官学校入伍生部政治部中尉科员和十九路军六十一师上尉连长、营副。民国21年一二八上海事变爆发,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日军侵犯。陈在上火线前夕,写信给家属、友人,慷慨激昂,表示决心为民族争生存,为中华雪国耻而不惜牺牲,有生当报国身何顾,不斩倭奴誓不还之句。这一年春节,在江湾战役中,身先士卒,英勇奋战,壮烈牺牲。现座落在广州沙河的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的丰碑上,有陈拔雄英名。民国24年,兴城东岳宫附近兴田官汕交叉路口上,建有陈拔雄烈士纪念碑,碑座刻烈士生平事略。纪念碑于1971年扩建公路时被毁。

罗文彩

  罗文彩(1905—1933年),大坪区白云乡人。民国16年(1927年)7月,经罗屏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奉命到黄沙塘、双头山、三架笔等地发动群众建立党支部和农会组织。次年7月,在龙川县大塘肚建立农会组织。接着,通过奇袭大坪警察局和龙川罗口民团,缴获敌人武器,组建东江游击队,张海、罗文彩分任正副队长。民国18年3月,罗任兴五龙苏维埃政府副主席。翌年11月,东江游击队、平远游击队、寻乌游击队和龙川畲辣区游击队,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十一军独立营,彭城、罗文彩分任正副营长。次年8月,独立营扩编为寻乌独立团,罗任团长。

  民国21年(t932年)2月,罗奉命调往江西会昌县工作,任会昌县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宣传部长。民国22年初,多次跟随邓小平、罗屏汉率部打退来犯之敌,并在官丰之战奋勇冲杀,立下战功。是年冬,奉命率游击队转战于会昌、寻乌、安远边境,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曾不凡

  曾不凡(1905—1934年),原名南昆,又名曾青、曾波、曾白水,叶南区破丰乡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民国13年(1024年)7月中学毕业后,进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8月21日,被派往汕头岭东总工会筹委会工作,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4月,被委任为岭东工运特派员,回兴领导工人运动。同年9月,全县成立10多个基层工会,并正式成立兴宁县总工会,曾为总工会主席。此后,工会办起工人夜校,成立工人纠察队。根据汕头农民代表大会会议精神,他到叶塘、联丰等地发展农会组织,吸收会员100多人。民国16年9月3日,参加攻打县城的农民暴动,后任广东工农革命军第十二团政治部主任。翌年冬,任东江特委交通局长。民国18年3月,在兴五龙三县工农代表大会上,成立闽粤赣边兴五龙县苏维埃政府,选举曾为主席。在曾等人领导下,组建兴、五、龙游击大队和红军独立连;创建大塘肚兵工厂;在龙川大塘肚、兴宁大信新村、五华双头等地开展土改分田。此外,建立以大塘肚为中心,通往五华、紫金、河源、梅县、兴宁、平远、寻乌、定南等地的地下交通线。民国18至19年,主持举办4期较大型的干部训练班,并组织苏区军民进行大小战斗25次,5次击退千以上敌人的进攻。民国19年12月,曾任龙川县委书记。次年1月,蕉、平、寻县委创办机关刊物《支部生活》,曾任编辑主任。民国21年,调往中央红军某师部工作,驻江西安远。民国23年10月,奉命率领部队到会昌掩护中央红军撤退,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罗义妹

  罗义妹(1905—1934年),家名美贵,别名绍祥,大坪区河岭乡人,曾任兴龙游击大队长、驳壳队长和兴龙县革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罗于民国16年(1927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初,协助罗屏汉在大塘一带组织农会。他常编写歌谣宣传革命道理,在斗争中引导10多个青年参加赤卫队,成为后来武装斗争的一批骨干力量。民国21年秋冬,罗带领游击队毁桥梁,攻据点,牵制国民党北上兵力,保护中央苏区。民国23年夏,粤赣边区形势紧张,毛泽东同志指出要向兴宁一带创建游击区。义妹奉命率驳壳队袭击大坪大塘之敌,缴获枪枝弹药一批,活捉团防头目。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他又率队袭击寻乌岑峰炮楼守敌获胜,拖住追击北上主力红军之敌,受到赣南军区通报表扬.同年11月13日,罗因病在陶坑歇息,被叛徒告密而被捕。在狱中,他受尽酷刑,始终守口如瓶。12月12日,县团防当局把他押至龙田杀人岭。罗被杀害前站在土墩上,向着群众用尽力气唱道:同志姐妹莫悲哀,义妹虽死心里安。生为革命除劣绅,死变鬼雄杀狗官!不少群众听了掩面而泣。

站群导航
  • 党群部门
  • 政府部门
  • 乡镇街道
  • 梅州网站
  •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