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支持IPV6  丨     丨   繁體  丨   RSS订阅
首页 > 走进兴宁 > 历史文化 > 围龙屋

花灯故事之磐石围花灯的传承和发展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 市广电台 发布时间:2019-01-11
[字体:  ]

我们兴宁制作的民间传统花灯,与北京六格花灯(宫灯)一脉相传,承载着千百年来浓厚的客家民俗文化和中华传统花灯文化。说到兴宁花灯,就不能不提龙田镇磐石围的花灯,因为这里的花灯数百年来一直绵延相传,独具特色,在我市的花灯史上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位于兴宁市中部的龙田镇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素有粤东商贸重镇的美誉,历经数百年风雨的磐石围坐落于该镇。磐石围的袁耀模和袁秀炎两家是目前村里仅有的还在制作花灯的人家。

今年78岁的袁耀模从20岁开始独立制作花灯,至今已有58个年头。58年来,出自袁耀模老师傅之手的花灯少说也有3000盏。别看袁师傅年近八旬,但是做起花灯来眼不花、手不抖,从破竹、扎架到糊裱、装饰,每一道工序都有条不紊。

袁耀模说:这个花都有双重意义的,一方面是好看,另一方面是代表人丁。所以说赏灯赏灯就是这个意思,过年春节期间赏灯,其实赏灯的意思就是去祖先那里报到的意思,告诉他们,我们添了新丁。

而今年65岁的袁秀炎独立做花灯也已经三十多年。在袁秀炎师傅家的三楼,记者看到,屋顶挂着、地上摆着,满满当当都是各式各样的花灯,既有已经完工的,也有正在制作中的。袁师傅告诉记者,自己做花灯的这门手艺还是从自己的爷爷那一辈手口相传传下来的,为了不让这门手艺失传,4年前,他又把手艺传给了自己的女儿。

袁秀炎女儿袁远霞说:如果一个人做的话,做一盏就差不多要二十天左右。如果是一家人一起做的话,就差不多一个星期左右,我现在正式接我父亲的班,都有四年了。我觉得破竹子是最难的,对我来说,还有中间的这个电机这一部分是最难的。

相传,磐石围花灯始于明末,当时,磐石围袁氏远祖于京城贸易,偶然之际学得制作花灯技术,老年回乡,自作自赏,族人皆赞叹,远祖便将制作技艺授于众族人,三百余年延绵相传,技艺不断改进,遂成为具有特色的磐石围花灯。据袁耀模老师傅介绍,在以前,磐石围超八成的族人都能制作花灯,族内还设有花灯协会统一管理和指导,很有规模。

袁耀模说:我们明末清初就已经有花灯工作坊了,当时就成立了花灯协会。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全部的花灯由他们统一安排。谁做什么,做多少盏花灯,全部都由花灯协会安排。其他的村民就只要制作,不用去担心销售。最多的时候大家都在祖屋的厅堂里面做,做的多的时候,一年要做1000多盏。

磐石围花灯种类很多,有大圆型灯、半圆型灯、扁柏、大六门灯、小六门灯、宝盖灯、观音灯等。制作材料以麻竹、色纸、颜料及白石泥为主。灯的构件有特定名称,制作工艺精巧,还有各式各样的配件,分别代表不同的吉祥含义。

袁远霞告诉记者,因为是传承,所以在样式等各方面他们都保留传统风格,不过,在选材和制作方面,他们也在寻求创新和突破。

袁远霞说:所有的这些零部件,都是按古时候传承下来的。因为我们不想改变它的特殊性,这是它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我们改变的就是让纸色变得更新颖,更有色彩,不会让它显得特别单调。而且材质我们现在也肯定用的是越来越好的东西。我们主子现在都是用麻竹,然后暴晒,然后再用药水去浸泡,这样才不会被虫子蛀。我们目前还有两款花灯是用绸布来做的。绸布比较耐用,而且又新颖。我们里面用绸布,然后再用贴纸贴在外面。

随客家先民一道从中原迁徙而来的花灯,是客家地区特有的民间传统工艺,折射着独特的花灯文化内涵。而磐石围花灯历史文化积淀浓厚,集编织、扎作、印花、剪纸、雕刻、糊裱、装饰于一体,融典故、传说、诗联、书画于一身,蕴含着人类繁衍的深刻内涵,赋予了丰富的人文理念,艺术性、观赏性、民俗性非常强,是粤东客家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花灯。

袁耀模说:我们这个花灯现在在全国都出了名的,中国花灯之乡的招牌就在我们兴宁这里,所以大家都认为不能失传,要传承下去。

袁远霞说:这个毕竟是传统的东西,以后来说如果我们年轻人不去学的话,慢慢他就会失传。目前来说,花灯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至明年正月十五,广东省第七届花灯文化节暨兴宁市首届花灯文化旅游节将在我市举行。相信在此次的花灯文化节上,我市的花灯匠人们将继续传承和发扬花灯文化,制作出更多更具代表性的花灯,擦亮我市花灯之乡的金字招牌。

站群导航
  • 党群部门
  • 政府部门
  • 乡镇街道
  • 梅州网站
  •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