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支持IPV6  丨     丨   繁體  丨   RSS订阅
首页 > 走进兴宁 > 历史文化 > 围龙屋

兴宁市客家围龙屋简述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 兴宁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发布时间:2021-07-21
[字体:  ]


一、兴宁市区域基本情况

兴宁建县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古时曾称齐昌县(府)。1994年6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兴宁撤县设市,为县级市,由梅州市代管。

兴宁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为粤赣闽三省陆路交通枢纽,是粤东地区商品集散地,素有“无兴不成市”之说和“小南京”之称。

二、兴宁客家围龙屋历史沿革、特点及发展情况

兴宁是纯客家市(县),有独特的客家风情和客家文化,全部使用客家方言。据2010年普查,全市现存较好的客家围屋(含围楼、四角楼和围龙屋)仍有4800余座。2012年12月兴宁成功申报为“中国围龙屋之乡”。

围龙屋是多种多样客家民居中最典型、最成熟、最具特质的客家围屋,它继承发扬了华夏传统民居建筑的优点,是方、圆围楼和堂、横屋的综合体,具有极强的中国传统礼制和伦理观念及风水意识。结构上和谐统一,工艺上精美绝伦,文化内涵上既是客家民系“聚族而居”的城堡,滚动发展的营地,更是中原建筑文化的传承,华夏传统文化的宝库,是客家居住文化发展的又一高峰,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之一。它是客家人第三次大迁徙时期(北宋末年)的产物,起于宋代,盛于明清,低落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围龙屋的独特建筑构成方式,在中国民居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兴宁围龙屋的主要特点是:

(一)现存围龙屋数量多,密度大,全市有4800多座古民居,其中围龙屋有3000多座,是典型的“围龙屋盆地”、“围龙屋王国”。

(二)建筑面积庞大,宏伟壮观,在南粤客家围屋中堪称第一。面积最大的有2万多平方米,全市1万平方米以上的有15座。

(三)历史悠久,展现了宋代至民国时期800多年民居建筑文化。据调查,在现存围龙屋中建筑时间在400年以上的331座,占现存总数的11%。500年以上的89座,总现存总数的2%,其中建筑历史最长的是宁新街道东风村的东升围始建于元初,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四)建筑工艺精美绝伦,是典型的“民间宫殿”。围龙屋的设计与建筑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屋外宏伟壮观,屋内华丽堂皇。一般屋外大门两侧都摆有石墩或石鼓或石刻雄狮,这叫“门当户对”,是客家人喜爱的吉祥物。屋内大堂宽阔,几乎所有柱、梁、窗、枋上都雕绘有精美的图案或楹联,颜色多为朱红和金色,让人恍若步入木雕的殿堂。青砖地板,石柱、石础浑厚大气中尽显刚柔相济的古香古色。

(五)建筑形式多种多样,类型齐全,是典型的围龙屋“博物馆”。兴宁围龙屋主要有七大类型:一是标准的半圆形横堂式围龙屋,如宁新的东升围,长兴围,福兴的黄畿塘大王屋等。二是棋盘式走马廊的围楼式围龙屋。如坭陂的进士第、福公屋等。三是四角带碉楼的城堡式围龙屋。如刁坊镇的棣华围、黄宏昌、新陂镇的李振球故居,馨梓围、兴田的凤翔围等。四是“四点金”式(又叫四角楼)。如罗岗镇的善述围。五是杠式围龙屋。六是椭圆形围龙屋,如黄陂镇的中山公祠和春芝楼,七是并蒂莲式围龙屋。如永和大成下张屋。在建筑时间上,从南宋至民国800年间,每个时期都有足以证明和反映中华及客家人800年建筑文化和思想文化。

(六)充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围龙屋,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处处都充满了儒家思想文化气息。在围龙屋中轴线上的上堂,必然是祖公牌位的神龛,还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这种祖公至高无上“敬祖睦宗”观念,正是儒家的“孝悌”、“尊卑”、“仁爱”观念的反映。

“耕读为本”、“学而优则仕”,是客家人的思想和行动准则,许多围龙屋的大门口或祠堂前都竖有石旗杆夹,上面刻有“大清XX年XX科进士”等。在厅堂则挂有“进士”、“魁元”等牌匾。这些都是展示本姓氏家族子弟夺得某种功名的标志,引导和鼓励后代们为“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而奋斗。

围龙屋中的门联和堂联,凝聚着客家文化的精华,是一种让客家子孙随时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宣传标语,创造出一种立身处世的文化氛围。这些门联、堂联内容广泛,追根溯源,寻根问祖,显扬祖德,激励后人要孝悌为本,不忘祖宗,艰苦创业,耕读为先,勤俭持家,豁达乐观,爱国爱家,报效祖国等等。如黄陂石氏恭创围堂联:“莫谓锦堂真富贵男畏耕女畏织怠情终需落下品;勿云茅屋无公卿士劳心农劳力殷勤必定出人才。”宁新大圳罗氏四角楼祖堂联:“家声不坠唯端品;壮志欲酬必读书。”罗岗善述围把文天祥手书的“忠孝廉节”挂在中堂,作为镇堂之宝,同时在中堂有副楹联曰:“壮行须幼学若经若史若子集博古通今莫囿寻常器识;显亲在扬名为将为相为师儒济时翼圣斯能光大门闾。”综观围龙屋的对联,儒家思想文化贯穿始终。

在这种“崇文重教”屋宇文化几百年的影响下,兴宁人文蔚起,英才辈出,练就了“团结、图强、崇文、务实”的兴宁精神;形成了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纺织之乡”、“商贸之乡”和“中国油茶之乡”、“中国杯花舞之乡”;享有“南粤陪都”、“小南京”、“粤东宝地”之美誉,“一桌两院士”,“一家三清华”、“一腹四知县”,“一屋五将军”、“一县六国脚被传为佳话。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兴宁仅清代共考取进士、举人278人;在当代有省部级领导28人,将军114人,两院院士5人,大学校长62人,博士289人,教授1324人。

三、围龙屋的保护、发展规划和措施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做好围龙屋的保护工作,采取多项措施,做好围龙屋的保护工作。

(一)全面普查。对全市的客家围屋进行了一次全面普查掌握情况,做到情况明、底子清,并掌握了相关房屋的文字、图片材料。

(二)评选出10座兴宁市“十大古民居”和135座“特色古民居”进行挂牌保护。目前磐安围、善述围、棣华围、李和美屋及玉成围已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报纸电视专题宣传;制作图片巡回展览;邀请著名画家回乡专题作画;编辑出版《围龙屋美术作品集》、《围龙屋摄影作品集》、《兴宁客家围龙屋》、《围龙屋里的故事》和挂历、明信片以围龙屋专题宣传片。

(四)成立围龙屋文化研究保护会,开展客家围屋文化研究保护工作。

(五)做好围龙屋参观旅游线路规划,把古民居、围龙屋的开发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成功打造了慈恩庐乡村艺术酒店为典型的文旅融合新业态。

(六)发动群众筹集资金,维修保护和开发利用,开展全民性的围龙屋自我保护热潮。

李和美屋.jpg

李和美屋

磐安围.jpg

磐安围



站群导航
  • 党群部门
  • 政府部门
  • 乡镇街道
  • 梅州网站
  •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