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一隅,粤东兴宁,自古崇文兴邑,素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竹板歌之乡”“杯花舞之乡”“客家山歌之乡”“版画之乡”“花灯之乡”“围龙屋之乡”之美誉。在这片文艺沃土,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繁多、内容丰富,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类别。 近年来,兴宁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传承、保护工作,特别是把传承保护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列为镇街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不断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传承力。 非遗展演 精彩不断 随着表演者手中杯子敲击出清脆悦耳而富有节奏的声音,伴随着优美的舞姿,活动在省级非遗项目杯花舞表演中拉开了序幕。其次,国家级非遗项目竹板歌作为兴宁市最具代表的民间曲艺,竹板敲响,歌声悠扬,带动了现场的气氛。随后,省级非遗项目“李家教拳”、梅州市级非遗项目“刁家教拳”、梅州市级项目“铙钹花”等在活动中轮番上演。 活动还设置了非遗宣传移动展板、非遗墟市,有布骆包子豆腐、珍珠红酒、蓼花等非遗美食,让市民在观赏精彩的非遗节目展演之余还能一饱口福。整个活动有社区文艺骨干、各级传承人及徒弟、版画体验学生共350多人参加展演,展示了兴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普及非遗知识和健康生活理念,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代代相承 文脉长新 “我们还通过举办线上或线下讲座、培训、展览、展示展演等,组织传承人、文化志愿者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大力普及非遗知识,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传播。”兴宁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同时还特别注重非遗文史、文献资源建设,组织出版了《兴宁非遗》《客家山歌教材》《少儿客家山歌教材》《兴宁革命歌谣》等非遗系列丛书和教材8000多册,非遗书签一批,免费发送至学校、社区、分馆和外来调研人员、专家,不断扩大兴宁非遗文化宣传推广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