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府直属、中央和省属驻梅各单位: 《梅州市互联网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反映。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11月11日 梅州市互联网产业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战略和关于推进网络强省建设、培育二十大战略性产业集群的战略部署,深入落实梅州市委七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精神和对接“双区”大市场工作部署,加快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进一步深耕互联网、加快培育互联网产业集群,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依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粤府函〔2020〕82号)和《梅州市实施五年实体经济大振兴 加快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实施方案(2019—2023)》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编制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形势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以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引领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动能加快转换、融合渗透不断深入。随着5G等新基建的持续发力,工业互联、万物互联时代正在到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持续活跃和创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演变,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等紧密耦合,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加速形成。可以说,互联网等新技术正在加快赋能各行各业,互联网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建设的主阵地,引领全球经济迈向新高地。 国内方面,面对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我国正积极推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全国上下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数字经济发展,大力推进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深化“互联网+政务”“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等融合应用。围绕广东省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等战略部署,我省各地纷纷加快出台政策措施,加快发展“新基建”、互联网等,积极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梅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提出了深耕互联网产业、培育发展数字经济、大力发展“人脑+电脑”的轻资产产业,加快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战略决策,积极优化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加强产业培育,积极加快“三云两园两中心”等建设,为梅州互联网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 (二)发展现状 ⒈互联网产业基础不断提升。 一是信息新基建加快推进。至2020年9月,全市累计建成5G基站1105座,基本实现全市重点行政区域、工业园区、医院、学校等覆盖。累计光纤接入用户113.42万户,百兆光纤占比约88.5%,全市20户以上自然村普遍实现光纤覆盖和4G网络覆盖。建成数据中心有3个,可容纳机架数量约1800个。二是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我市正式获批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梅州综合保税区。2019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293.57亿元,同比增13.69%。三是互联网人才不断涌现,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梅州互联网业界人才。 ⒉互联网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一是到2019年,全市较为活跃的互联网和相关行业企业共约1600多家,比上一年增加了300多家,全市电商企业超过4500家。二是云计算企业逐步发展,市内广东一一五科技、广东飞翔云、阿里云创新中心、广东金山云、广东启辰等一批骨干龙头的云计算企业及云计算平台加快建设。三是互联网软件信息服务企业稳中有进,广东紫晶信息存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已成功在科创板上市,广东一一五科技目前正在加快上市步伐,骅锋科技、泰鸿科技等高新企业已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⒊互联网产业集聚初现雏形。 一是“三云两园两中心”建设初具雏形,阿里云创新中心实现挂牌运营半年内入驻企业近20家,广东金山云华南区域总部落户梅州并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释体系项目建设,广东飞翔云计算产业园正加快建设力争尽快投入使用,广梅大数据产业园入驻企业紫晶信息存储在科创板上市,兴宁互联网产业园加快建设,梅州互联网创新中心正在谋划推进,青创中心已引进和孵化了60多家初创型企业。二是梅州高新区于2017年申报成为广东省唯一以产业共建方式列入的省级大数据产业园,以此为基础,吸引了广东紫晶信息存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梅州广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东大数据服务运营有限公司、梅州鹰视能效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集聚。三是梅江区城区范围内,集聚了四大电信企业,互联网城市出口带宽超过3200G,并正在加快阿里云创新中心、梅州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等项目建设,引进培育发展了广东一一五科技、广东金山云、广东飞翔云、帮啦网络科技、正方网络、起跑线等一批互联网公司。三是梅县区积极加快云电商生态城等建设,培育发展了泰鸿科技、骅锋科技、佳视通、广东村之翼等一批云电商生态企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企业。四是兴宁市充分发挥接触互联网较早、基础较好的优势,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开展“乡贤回归”工程,通过众筹方式筹资5.5亿元建设总建筑面积超10万平方米的兴宁互联网产业园,吸引产业集聚。 ⒋互联网产业氛围向好。 一是成功举办首届2019梅州互联网大会(简称“MIC2019”),积极打响MIC品牌,积极发挥大会“连接器”和“助推器”的作用,打造“聚贤”和“展示”平台,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招商引资效果明显。二是积极通过举办阿里巴巴全球诸神之战创新创业大赛梅州分赛等活动,加强梅州发展互联网等产业的宣传和招商推介。三是成立梅州市互联网协会、通信行业协会、信息协会、电商协会等,营造“共建、共享、共赢”的互联网氛围,促进梅州市互联网从业者相互合作,共同助力梅州市互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繁荣。 (三)存在问题 ⒈互联网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业集聚效应不强。 一是互联网企业依然是“小而散”,所涵盖的产品多为辅助性、基础性的产品,缺乏龙头企业引领和行业高尖端技术、高竞争力企业和品牌,企业知名度普遍不高。二是我市互联网应用目前主要在电子商务、软件服务代理、产品代理、社交、购物等方面,在物联网、人工智能、软件开发等领域应用不深。三是互联网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少,缺少能带动一大片企业甚至整条产业链的大企业、大项目,较难形成榕树效应、辐射效应,跨界跨领域有效项目合作较少。 ⒉互联网创新孵化平台较少,配套服务不够完善。 一是互联网产业孵化园、创新创业基地、示范区等载体建设,仍然有资金、办公场地、人才等问题和困难需协调解决。二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够完善,互联网企业存在着网络安全管理和防护不到位、产业核心技术薄弱,信息安全的人才匮乏、意识不足等问题。三是电商物流等配套服务不够完善,缺乏规模性物流中心、仓储中心、冻库等配套设施。 ⒊互联网企业融资渠道较少,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一是金融机构服务互联企业从小做大的金融产品少、企业融资渠道少。大部分企业因融资难、融资渠道少,创新发展面临资金瓶颈。二是政府层面扶持政策不多,扶持政策针对性和力度仍有待加强。三是行业协会、社会机构等尚未形成推动合力,缺乏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学习培训、场地支持、项目对接、业务合作、人才培引、技术研发、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服务能力。 ⒋互联网专业技术人才较缺,引进高端人才较难。 一是我市互联网企业人才普遍层次偏低,专业知识强、懂研发等的人才资源很少,且企业内部普遍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育进程慢。二是难于吸引本市以外的大学毕业生源、互联网专业人才、高端人才来梅工作,本地培养和成长的一些互联网人才也时常因为更高发展需求而外出、流失。三是虽然我市积极出台落实人才发展政策,但受财力等限制,仍缺少针对互联网等新业态人才的激励政策。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重大战略机遇,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按照市委七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的工作部署,立足梅州生态功能区发展定位,加强整体谋划和统筹协调,在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的技术、市场和产业变革中,主动融入广东省和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一体化发展整体框架和生态中、主动对接广东省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以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为主线,以互联网产业新理念、新产品、新模式、新业务、新业态发展为重点,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动把握新趋势,培育发展新产业、新经济和新动能,加快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推动梅州经济发展实现换道超车。 (二)基本原则 合理布局,重点突破。加强全市互联网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合理布局推进互联网产业化和产业互联网化,遵循统筹推进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实现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等的突破。 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坚持凝聚内力与借助外力齐抓,扩张总量与提升质量并举,着力促进产业集聚,着力打造规模大、结构好、质量高的产业集群。 广泛应用,促进融合。从政府、企业、公众的迫切需求出发广泛开展“互联网+”应用建设,大力推动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其基础支撑、创新驱动、融合引领作用。 构建生态,优化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互联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构建产业生态,调动各方积极性,优化整体环境,加强企业培育,建立合作共建、收益分享的机制。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梅州互联网产业收入及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500亿元,实现互联网产业在规模、数量、结构、质量上全面突破,互联网产业的先导性、支撑性地位进一步强化,“互联网+”全面渗透各领域、各行业,互联网产业的整体实力保持在粤东西北地区前列,梅州成为广东省重要的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北部生态发展区互联网产业高地。 到2025年,基本建成广东省梅州数据中心集聚区、广东省5G产业园区(梅州市5G产业园)。全市基本实现5G网络覆盖,5G站址累计达1.37万个,5G基站累计达1.73万个,5G用户数达400万户,实现市区主干道智慧杆覆盖。全市数据中心累计折合标准机架数约1.75万个,平均上架率达到75%。全面覆盖NB-IoT网络,全市网络出口带宽达到10Tbps,全面满足各类业务需求。建设2-3个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200家以上,建设互联网及相关行业工程中心、技术中心5个,培育知名互联网产品5个。培育1家以上互联网企业上市,培育发展3家以上后备上市企业。 三、工作任务 紧跟互联网发展趋势,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方向,紧紧围绕互联网产业集群和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全力推进如下五大工作任务。 (一)夯实基础设施 ⒈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贯彻落实省、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等要求,合理规划现有网络路由,保障骨干线路节点带宽,扩容光缆环路出口网络,保证省级环路骨干线路畅通,逐步建设冗余设备和线路。布局发展面向超高清视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远程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新业务,逐步构建泛在、广覆盖、多业务融合的新型网络体系。二是加强5G网络基础建设,推动全市5G云、管、端融合一体发展,统筹核心网、数据中心、基站建设与5G用户群发展,构建深度融合的5G网络,优化骨干网络,加强无线电频谱等关键资源保障,不断提高5G信号覆盖率,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充分发挥5G网络核心能力优势,聚焦边缘计算、远程控制、大视频等刚需应用,快速推动5G行业应用融入百业、服务大众。 ⒉推动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引导和鼓励云存储中心建设,充分利用地质稳定、电力资源丰富、带宽资源充足以及三大运营商建设标准IDC机房等有利条件,鼓励广东紫晶信息存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发挥云存储、数据备份等方面的优势条件,针对海量数据增长背景下冷热分层的存储需求,打造“冷热分层”云存储基地。二是鼓励企业在原有云存储技术优势基础上,研发云计算、云存储、云网络、云安全、云灾备等综合服务,建设技术领先、绿色集约、优质高效、安全可靠的云服务基础设施。 ⒊开展各行业“新基建”建设。 一是围绕“新基建”各领域各方向,推动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等“新基建”应用建设。二是加快全市高速公路、高铁、机场、园区站点和交通干线5G网络和边缘计算设施建设,引导5G与智能传感器、超高清视频、人脸识别、机器人、大数据、北斗卫星导航等新技术在交通干线与枢纽场站的普及应用。三是统筹5G基站与充电桩、智慧灯杆等建设,推动建立5G智慧灯杆建设运营模式,加大各类杆塔资源整合力度,开展集约建设与统一运营。四是依托社区构建网格化、智能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升治安管理与应急处置能力。 (二)打造产业集群 ⒈推动产业聚集。 积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资金链协同发展。一是积极谋划产业布局。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结合实际谋划和发展互联网产业,打造重点区域、实现重点突破。支持和鼓励梅州高新区聚集发展云存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产业,梅江区聚集发展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智能机器人等相关产业,梅县区聚集发展电子商务、农业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相关产业,兴宁市聚集发展数字经济、数字衍生品、区块链等相关产业,其他地区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发展互联网产业,突出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策划引进一批补链、强链项目,致力引进一批高端优质互联网产业项目,加快培育壮大一批本地互联网企业,鼓励建设互联网产业园等平台,推进互联网产业集聚发展。二是鼓励联动发展。支持各地做好互联网产业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联动。鼓励各地规划建设互联网产业园或产业集聚区,鼓励有条件的创业园区、城市区域,以“区中园”“园中园”形式建设以互联网为主导产业的创业园、孵化园等,加强各地联动。三是强化龙头企业的产业集聚和带动作用,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梳理产业垂直方向产业链,建立配套企业清单,建立龙头企业产业链培育库,支持本地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资产重组等方式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实现跨越式发展。以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等为主体,聚焦产业水平方向产业链,聚集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的通用型平台和应用。四是鼓励发展总部经济,充分利用本地现有10000号区域中心、114梅州区域中心、政务热线12345等较好的服务平台条件和其他优势,支持和激励互联网等各类型企业总部落户梅州,带动本地上下游企集聚发展。 ⒉构筑产业生态。 一是支持运营商、本地龙头企业等建设基于自主信息技术的基础软件平台,发展生态联盟伙伴,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开发、行业使能、标准制定等。二是鼓励本地企业发展应用商店等新型生态模式,推动行业综合解决方案、应用软件、小程序等适配平台技术路线,鼓励利用平台资源开展集成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优势特色产业的创新应用,形成“梯队”式产业布局。三是支持提升集成服务能力,组织上下游企业开展产品集成技术攻关,解决行业共性质量问题,突破行业品牌质量提升瓶颈,鼓励龙头企业、社会组织建设行业资源共享平台,提升中小企业协同发展能力。四是支持开源开放平台资源,汇集国内外优秀开源资源,提升对开源资源的整合运用能力,推动构建开源开放的技术产品创新和应用生态。 ⒊凝聚产业竞争力。 一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剥离软件业务成立软件公司、互联网服务公司,以大型电子信息等企业为主体,推动企业从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跨越,建设面向特定行业的企业级平台,实现企业内部、龙头企业间的互联互通、高效协同,形成强强联合的专业化聚集。二是支持引导本地软件企业不断提升软件产品核心竞争力,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国内知名产品。三是鼓励本地互联网企业创新产品、拓展市场,建立本地互联网产品资源库,鼓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宣传、选用和使用本地互联网企业产品,促进本地互联网企业的发展。 (三)加强企业培育 ⒈建设培育平台。 一是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推动阿里云创新中心、青创中心等培育平台,大力实施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相结合的大孵化器战略,支持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应用、软硬件开发、电子商务、数字文创、新媒体等企业实施一系列孵化政策,加强对初创企业的引导扶持和服务,支持鼓励互联网企业做大做强。二是积极通过举办互联网大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增加初创企业曝光度。鼓励和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提供风投、人才、法律、知识产权、企业管理咨询等配套服务,为个人创业和小微企业创新成长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形成全过程、全要素的孵化培育平台。 ⒉提高创新能力。 一是培养、聚集、调动、组织和整合包含先进技术创新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在内的各种创新要素,形成具有明确的创新方向、创新目的的创新力量和创新体系,搭建孵化、中试到产业化的完整链条。二是利用新知识、新技术等科研成果与生产过程相结合,拓展企业深度应用场景,形成互联网新产品和新兴产业,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积极争取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新技术孵化中心,鼓励企业提高研究开发投入的比例。四是鼓励扶持技术攻关及研发平台建设,指导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引进科技创新资源,鼓励搭建院士工作站、企业重点实验室及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等研发平台。 ⒊推进资本运作。 一是鼓励各类型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合资并购、投融资、品牌培育、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领域合作,推动通过资产重组、股权合作、资产置换、战略联盟、联合开发等方式,将资源、资金向优势企业和企业主业集中。二是加强与券商、投行、创投、公募、私募等合作,鼓励对接引入大型资本投资我市互联网企业,探索资本与政府建立共同基金用于扶持企业,力争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培育创造梅州的独角兽企业。三是实施上市“种子计划”,建立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支持主业突出、盈利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到主板、中小板等上市;支持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的中小型企业到创业板等上市。 (四)赋能三大产业 ⒈互联网赋能第一产业。 一是加快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应用,推动 “数字乡村”“智慧农业”等发展,鼓励农业种植基地、农业加工企业、农产品销地市场和产地市场完善信息管理系统,推动农业种植、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批发、农产品物流整个过程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产品信息标准,结合溯源技术,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数据流转。二是推动互联网和农业、农村等的融合发展,鼓励加快高效农业、创意观光农业、农村电子商务、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服务、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培育壮大“互联网+现代农业”引领的休闲农庄、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业态,带动乡村振兴发展。 ⒉互联网赋能第二产业。 一是落实“强核”“立柱”“强链”“优化布局”“品质”“培土”等工程,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赋能梅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鼓励工业企业、互联网企业跨界合作,建设云边网端一体化协同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推动中小企业协同联动、上下游全链条一体发展,促进产品开发、供应链、采购与生产等环节的全面数字化,助力企业完成数字化业务增长、数字化产品设计、数字化采购、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生产制造、前中后台流程自动化、工业物联网架构等数字化转型,实现从传统链条向价值链条的转变。二是鼓励运营商、云服务公司等建设工业互联网运营基础平台,深度参与产业链条的每个环节,加快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提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设备运行与管理、工业电子商务等服务,强化工业数据的核心驱动作用,推动传统产业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高端环节延伸,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三是结合实际发展与梅州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推动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覆盖,加快建设能够支撑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四是发展工业互联网数据创新应用基础平台,鼓励创新性企业通过平台对工业数据的全面深度感知、实时动态传输与高级建模分析,形成面向不同行业和场景的工艺优化、流程优化、设备维护与事故风险预警等应用服务,提供生产与运营管理的智能控制、优化和决策。加快全市各产业园区、集聚地“智慧园区”建设,提升协同协作效应,促进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推动园区发展。五是鼓励企业融入跨区域分工合作,鼓励企业在新兴产业领域布局国内乃至全球的产业生态体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融入产业分工合作,参与资源配置,更好地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开展跨区域、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 ⒊互联网赋能第三产业。 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赋能,促进新型消费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提高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培育形成一批新型消费示范领先企业,普及“互联网+服务”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有序发展在线教育,积极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鼓励发展智慧旅游等,创新无接触式消费模式。二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双向提速,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线下延伸拓展,引导实体企业更多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鼓励企业依托新型消费拓展市场。三是优化新型消费网络节点布局,夯实支撑服务的基础服务平台,逐步打造“智慧城市”,加快社会服务在线对接、线上线下深度融合,鼓励服务业企业、个人进驻大型O2O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发展网约出行、同城配送、农村物流、同城服务等本地互联网应用平台。 (五)驱动电子商务创新 ⒈促进实体经济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 一是大力扶持面向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的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技术服务平台、中介服务平台等的发展,培育一批提供电子商务咨询、资讯、法律、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的电子商务服务企业,以我市发展较好的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寿乡水等特色农副产品以及陶瓷、服装、工艺品等为基础,积极借助电子商务应用,加大产品销售流通和市场拓展,提高效益。二是积极壮大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培育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发展引导我市优势行业企业加快应用电子商务,支持实体企业通过专业化网络平台向品牌化、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全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创建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三是加快完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鼓励加快搭建专业性电子商务平台,大力发展O2O电子商务,鼓励做大B2B、B2C、C2B等方式网络销售。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园、电子商务物流园等建设。 ⒉跨境电商推动消费升级。 充分利用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建设机遇,深化跨境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融合,充分依托新型消费带动传统商品市场拓展对外贸易、促进区域产业集聚,推动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一是推动传统制造企业以发展跨境电子商务B2B业务为重点,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高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二是加强跨境电子商务与零售行业结合,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线上线下融合。三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国际化。整合梅州农产品资源,重点围绕梅州特色农产品建设涉农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培育农产品国际品牌。四是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与海关、税务、外汇、银行、公安、邮政、铁路、机场等有关部门的信息系统全面对接,加强整合跨境电子商务贸易数据、监管数据、流通数据等全流程、全方位数据资源。 ⒊聚焦移动电商、移动新媒体等新型电商模式。 一是聚焦移动电商、移动新媒体、移动生活服务、动漫游戏等细分优势领域,创新客家文化驱动,通过高质量的内容和有效信息的提供获得流量,通过流量变现获得投资和回报,最终形成产业链条,加大扶持消费互联网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二是鼓励加强对互联网内容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推动直播、短视频优质发展,推动建设一批集内容制作、视频技术、直播场景于一体的高水平直播、短视频基地,吸引国内外优质视频制作企业、直播平台、直播机构、MCN 机构、直播经纪企业集聚。运用“短视频+网红”模式,创立“采购商网络直通车”“采购商网络会客室”“网红直播间”及短视频营销等鲜活载体,开展产销对接活动,积极培育短视频网红小镇等产业信息化集聚区。 四、重点工程 (一)互联网产业集群建设工程 ⒈5G产业园区建设。 一是加快省市共建5G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的基座。落实园区发展布局,依托广州增城(梅江)产业转移工业园、客天下梅州阿里云创新中心等,积极打造5G核心产业基地。二是形成软硬结合完整的5G产业链条,围绕集成电路、核心元器件、关键技术和工艺,引进培育一批5G新型研发机构、制造骨干企业、信息服务企业等,构建重点面向5G高附加值产业链,与垂直行业深度融合,打造辐射带动力强的5G产业生态。三是建立5G新材料新零件生产基地。依托铜箔、高端电路板、电声等优势产业基础,加快建设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集聚区。做大做强5G产品零配件及新材料产业,鼓励本地5G产业链领先企业入园发展扩产增效,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鼓励现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产品性能及服务质量,鼓励大中小企业共同构建完备的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体系,努力打造成为5G产品重要零配件及新材料的供应基地。四是争创5G应用创新研发基地。积极争取广东省未来通信高端器件创新中心在梅州设立分中心。鼓励建设5G应用企业加速器,引入5G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孵化平台,提供5G网络规划与测试等服务,开展5G应用创新研究。五是建立5G新服务总部基地,坚持龙头企业引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优惠政策,健全配套产业体系,进一步加强与5G龙头企业的沟通对接,吸引一批5G相关企业,特别是引进5G高端上游企业落户梅州。培育引进一批5G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对外提供产品设计、网络优化运维、5G网络规划建设、工业互联网以及可视化等服务。六是建立5G技术服务中心。推动园区5G网络覆盖,打造高质量工业物联网。鼓励依托高校及科研机构建设5G技术服务中心和技术应用研发实验室,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需求对接、产品推广、孵化咨询等服务,促进产业对接和落地,形成面向产业对接、产业孵化、技术服务、金融服务、园区入驻服务等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体系。 ⒉数据中心聚集区建设。 一是落实规划。按照广东省“双核九中心”战略布局,以承接省电子政务云区域平台、广州数据灾备、客属地区等数据中心业务为基础,推动铜箔新材料、高端电路板、绿色建材、青花陶瓷、国际声谷等产业“上云用数”,以梅江区为核心区,梅县区、高新区、兴宁市作为重点发展区,其他县区为辐射发展区,加速数据资源聚集,打造形成提供数据分析、挖掘、组织管理、应用服务的云计算、大数据产业集群,建设“客都智谷”。二是招引龙头。进一步加强大数据产业头部企业引进和发展,发展“总部经济”,形成总部聚集效应,吸引大型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专业数据中心运行企业入驻数据中心聚集区,孵化涵盖数据采集、清洗、加工、存储、研发、商业化应用及衍生服务的创新型企业。三是挖潜数据。对本地企业挖潜扩能,围绕大数据“政用、民用、商用”,推动本地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利用本地化服务优势,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政府治理、社会管理深度融合应用方面进行研发,支持本地企业开展数据存储、数据托管、数据分析等新业务。四是拓展业务。拓展数据中心聚集区业务,加快大数据服务模式创新,培育数据即服务的新模式和新业态。围绕数据全生命周期各阶段需求,发展数据采集、清洗、分析、交易、安全防护等技术服务。引进、培育数据标准与规范、数据安全、数据采集与标注、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分析与挖掘、数据运维及数据应用等相关企业,鼓励企业运用深度学习、类脑计算、认知计算、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提升数据分析处理和知识发现能力,研发大数据分析、理解、预测及决策支持与知识服务等智能数据应用技术。五是推进融合。推进大数据与云计算服务模式融合,促进海量数据、大规模分布式计算和智能数据分析等公共云计算服务发展,提升第三方大数据技术服务能力。推动大数据技术服务与行业深度结合,培育面向垂直领域的大数据服务模式。六是链条外延。拓展数据中心聚集区产业链外延,发挥各产业园的聚集能力,聚集智慧农业、智慧制造、能源电力、测绘地理、金融应用、电子商务、政府管理、智慧环保、安防监控、数字媒体、智慧交通、医养健康、智慧教育、智能物联、智慧城市等创新型企业,形成多方协作、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七是升级硬件。进一步完善数据中心聚集区硬件基础,鼓励运营商等升级骨干环路网络,积极接入骨干网络节点,提升数据中心聚集区数据链路、数据存储交换等基础和条件。 ⒊重点项目谋划和推进。 坚持“产业兴市、项目为王、企业第一”发展理念,谋划和推进重点项目工程。一是围绕产业平台建设,谋划和推动梅州互联网创新中心、阿里云创新中心扩容、客天下科创产业园、国威电子互联网产业园、广东飞翔云大数据产业园、青创中心、广梅大数据产业园、兴宁互联网产业园等项目。二是围绕产业项目建设,谋划和推进广东紫晶信息储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大数据安全云储存技术项目、佳视通人工智能生产基地、梅州活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业务、广东金山云工业互联网解析体系应用项目、佳都科技智慧绿洲项目、梅州电信数据中心、梅州移动数据中心、梅州联通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项目。三是围绕政务服务等建设,推进政务云平台、政务云梅州节点等项目,推进“平安梅州”“雪亮工程”“明厨亮灶”、国土规划应用、农业、工业、金融、应急、教育、娱乐、医疗、安防、交通等行业服务应用工程建设。四是围绕新业态培育,鼓励帮啦网络、村之翼、蜂派出行等加快发展,积极开展对同城配送、农电商、网约出行等领域进行新业态模式改革、在本地实施更多优质项目,同时,鼓励引导更多互联网企业加大“互联网+”融合创新,推动发展。五是围绕增量项目引进,积极加强与腾讯云、华为云、中国电子、长城集团、神州数码等沟通对接,积极争取引入各类型企业落户梅州发展、落地更多项目。 (二)信息基础提速升级工程 ⒈基础链路提速。 推进全市通信骨干网络扩容升级和网络通信能力优化,加快全市骨干网络设施建设。加快对外网络扩容步伐,推进全市城区实现光纤接入到户,城市、农村宽带用户均实现千兆接入能力,实现百兆全覆盖,实现城区、县区、主要村镇、开发区、产业园区千兆覆盖。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新站旧站并用、宏站微站结合的原则,分步实施5G基站建设,推进5G网络试点和规模组网。鼓励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重要交通设施等社会公共基础设施资源向5G网络建设开放。实现城区、县区、主要村镇、开发区、产业园区NB-IoT网络覆盖。 ⒉云计算中心扩容。 一是依托广东省梅州数据中心集聚区、省政务大数据中心梅州节点等项目,协调推进梅州电信、梅州移动、梅州联通IDC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多个高安全、绿色化、集约化的、500个以上机柜建设规模、中国国家标准GB5-174A级/国际标准TIA942T3+级的数据中心群,大力提高实际装机利用率,提高运营管理水平,推进数据中心绿色化发展,优化数据中心布局,降低数据中心后空置率。二是推动云计算中心建设,加强云计算技术与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移动计算、边缘计算的融合,运用云计算技术进行产品和服务模式再创新。优化云计算基础设施布局,提升公有云服务能力,扩展专有云应用范畴,围绕工业、金融、电信、就业、社保、交通、教育、环保、安监等重点领域应用需求,支持建设区域混合云服务平台。三是积极构建全市统一的数据交换枢纽平台,实现数据自动抽取、传输、存储和交换共享,制定数据开放规则,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构建全市统一的数据交换枢纽平台,鼓励政府数据与社会数据交互融合形成大数据资源、数据湖,提供数据集成、数据开发、数据管理、数据消费等服务。支持大数据服务机构试点开展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服务等合作,鼓励发展数据标注、数据清洗、数据挖掘等数据处理业务,研究数据加密、数据防篡改、数据脱敏技术,保障数据安全使用。 ⒊大数据业务拓展。 一是培育大数据产业新生态,加强大数据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方式、生产模式、运营流程变革,催生数据服务、数据分析、大数据交易治理等新模式、新业态。二是鼓励梅州互联网创新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园区的孵化、承载和引领带动作用,打造梅州大数据和互联网成果展示平台,吸引国内外知名大数据研发机构、大数据产品和技术服务提供商落户。三是加强大数据在各行业的应用研究,形成一批满足大数据应用需求的软硬件产品、系统和解决方案,构建以大数据为核心资源的涵盖研发、加工、采集、存储、商业化应用及衍生服务的大数据产业分工体系。四是建立一批行业大数据平台,培育本地或引入第三方大数据运营公司,研发面向不同行业的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促进工业、农业、文旅、教育、医疗等行业大数据发展。支持本地互联网服务企业面向细分领域开发大数据应用服务,深入挖掘大数据商业价值,利用大数据支持品牌建立、精准营销和定制服务等。 (三)工业互联网纵深推进工程 ⒈工业互联网普及。 一是鼓励重点工业企业对内部网络开展以太网化、无线化、扁平化、柔性化等技术改造,推动高带宽虚拟专网、5G、TSN、PON、NGB-W等新型网络的工业应用,构建高性能、高可靠、高可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基础设施。二是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释二级节点应用,构建梅州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提供生产追溯管理、仓库管理、设备管理、工业大数据等应用服务。三是鼓励本地企业建立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SaaS云,鼓励本地企业研发产品进驻SaaS云应用资源池,建立面向企业各取所需的产业场景,促进工业企业、软件企业抱团发展。四是鼓励搭建以试验测试、评估认证、标准研制、数据服务、创新孵化、融资租赁、咨询服务、产权交易、展示体验为主的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工业互联网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⒉企业“上云上平台”。 一是服务企业“上云用云”,促进制造业进一步降本提质增效,选择基础比较好、改造意愿强的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推动铜箔、电路板、建材、陶瓷、电声等行业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建设涵盖研发设计、生产管控、经营管理、工业设备服务、中台集成的工业互联网应用,打造“数字车间”“智慧工厂”。打造省级“5G+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通过标杆示范辐射带动各类型企业,并进一步推动上下游企业上云上平台。三是发挥高端电路板、电声产业等企业优势,鼓励发展涉电子信息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在内的嵌入式软件,鼓励加强与平台企业合作,发展平台化、SaaS化软件和新型信息服务。 ⒊工业互联网技术提升。 一是鼓励提升云计算的工业适配水平,着力增强实时数据计算处理、算法模型、云和边缘计算协同、重要数据保护、安全可靠运行、工业应用开发等关键能力。二是扶持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建设,积极申报国家或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示范,鼓励企业申报进入省工业互联网生态供给资源池。三是支持工业软件云化发展,积极打造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面向预测性维护、协同研发、全生命周期管理等特定应用和场景的基础共性、行业通用及企业专用的新型工业APP。四是鼓励平台开放共享工业知识、算法工具等微服务组件,打造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开源社区,逐步形成工业应用软件开发者创新生态。 (四)消费互联网融合创新工程 ⒈信息消费升级。 一是促进生活类信息消费升级,创新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各类便民惠民服务新业态,重点发展面向社区生活的线上线下融合服务、面向文化娱乐的数字创意内容和服务、面向便捷出行的交通旅游服务。二是促进公共服务类信息消费升级,重点发展面向居家护理的智慧健康服务、面向便捷就医的在线医疗服务、面向学习培训的在线教育服务、面向利企便民的“互联网+”服务。三是促进行业类信息消费升级,培育支撑行业信息化的新兴信息技术服务,重点发展面向垂直领域的电子商务平台服务,面向信息消费全过程的网络支付、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等支撑服务,面向信息技术应用的综合系统集成服务。四是新型信息产品消费升级,升级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信息产品,鼓励企业重点发展面向消费升级的中高端移动通信终端、可穿戴设备、数字家庭产品等新型信息产品,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服务机器人等前沿信息产品。 ⒉数字衍生品消费升级。 鼓励互联网企业开展开发电竞、直播、短视频等新业态,支持企业在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媒体、网络广告等细分市场做优做强,鼓励企业开发网络内容衍生产品,加强动画业衍生产品、游戏衍生产品、游戏周边服务、网络教育等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培育一批数字创意企业和精品IP,鼓励商标、网店、域名等数字资产交易。推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推动新媒体、自媒体丰富内容创作,鼓励企业开展网络剧、微电视、微电影等原创内容、移动内容、热点内容、高清内容创作,创新视频服务商业模式。 ⒊融媒体电商消费升级。 积极引导各县(市、区)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禀赋,结合产业特色和发展实际,利用融媒体移动传播优势,对接电商线上线下矩阵营销网络,整合媒体服务、民生服务和政务服务资源于一体,通过技术手段结合线下线上平台,打造“新闻+政务+服务”和“扶贫+农产品+农村产业”新模式。引导实体企业更多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鼓励实体商业通过直播电子商务、社交营销开启“云逛街”等新模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促销活动,促进品牌消费、品质消费。鼓励建立“三屏一声”“两微一抖”矩阵,助力产业创新升级,以图文直播、短视频、新零售等形式,带动全民消费升级。 ⒋文化创意消费升级。 一是鼓励整合客家文化资源,加强与文化创意跨界融合,提升基于互联网的娱乐应用规模,建立涵盖产品创意、生产制作、内容传播、技术研发、基础电信服务等各环节的网络视听产业链。二是鼓励消费互联网公司大力发展与客家文化为核心的数字互动娱乐、网络视听、网络文学、网络出版、数字音乐等文化消费内容创作。三是围绕“世界客都—长寿梅州”品牌和“客家菜师傅”工程打造客家美食互联网项目,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打造梅州绿色产品“五子登科”互联网品牌。四是围绕“老区苏区”红色资源,利互联网进行拓展传播和应用,打造互联网智慧党建。 (五)互联网+应用深化工程 ⒈互联网+政务应用。 按照“数字政府”改革要求,整合政府公共服务,提升一站式服务能力。加快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共建,推进政务大数据中心建设。以审批一体化、即时受理和全天候在线服务为核心,推进以即时通信等高接入率网络应用为交互入口的公众服务体系,构建以政务服务为基础,信用体系为依托,政务数据为支撑的智慧化政务服务平台。以政务管理、社会运行信息全面互联网化为前提,以社会运行大数据挖掘模型为基础,尝试社会问题预测、狭窄瓶颈判断,进一步改进行政流程。加快各政府部门的政务信息化建设,推动实现5G+智慧政务。支持企业与个人利用5G终端开展高精度信息采样,实现“不见面”审批。鼓励政府、运营商在政务信息化项目中采购成熟的本地化产品,支持本地软件集成企业向软件开发企业转型。鼓励企业开发新一代智慧政务软件,实现政务OA、文件共享、视频会议等应用无缝对接。 ⒉互联网+农业应用。 鼓励发展农业种植物联网,建立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物联网示范基地,支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开展智能节水灌溉、精准施肥、饲料精准投放等精准化作业。加快建设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提供集展示、监测、预警、控制、管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物联网服务。加快农产品加工物联网应用,建立粮食烘干、果蔬储藏、采后商品化处理等初加工物联网应用系统,加强农产品产地储藏、加工情况监测。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托物联网,加强拣选、加工、包装、码垛等自动化设备研发应用,推动农产品加工设施装备智能化管理,逐步实现原料与制品可溯互通、加工全程智能化控制、产品质量自动监测、生产过程可视化监管。加快推进农业电子商务融合,注重培育本地农业电子商务综合平台,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地方特色馆及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建设,推动农产品互联网平台、“一物一码”溯源、农产品农业残留检测、共享物流中心等相关项目落地。 ⒊互联网+教育应用。 发挥互联网在教育资源共享、创新素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党建思政和现代教育治理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建设稳定高效的远程服务网络体系,开发“未来教室”。依托互联网基础设施,将边远农村纳入服务体系,分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师培训,促进教育均衡,推进教育强市。实施基于5G网络的数字化校园扩容提速工程,实现基于5G超高清视频的远程协同教育教学与在线资源共享,建设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增强现实/虚拟现实(AR/VR)等信息技术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⒋互联网+体育应用。 重点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衡发展,加强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我市体育事业建设,推进体育事业市场化运作,强化对外体育交流合作,以足球产业为重点,进一步创建梅州足球特区。建设涵盖全市各级各类体育信息资源的体育数据中心、智慧体育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全市智慧体育框架体系,实现核心数据的集中、规范、整合和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基于体育数据中心,建设跨业务、跨部门、跨区域的信息资源共享的体育管理体系。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建设市级体育信息服务平台,丰富健身、娱乐、休闲、康复等体育消费产品及服务,推行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实现智慧化服务运营,提升场馆运行水平和效率效益。 ⒌互联网+交通应用。 推广互联网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深度应用,完善交通运输信息的采集、监管、集成和共享,建立公众出行需求、枢纽客流规模、车辆行驶特征等综合分析管理系统,提升交通运输设施规划建设、安全运行控制、交通运输管理决策智能化水平,实现对交通运行状态查询、出行路线规划、网上购票、智能停车等便捷服务获取,推进基于互联网的交通行政许可办理、综合执法、市场监管、安全应急处置等智能化交通管理新模式。鼓励网约车、共享单车、汽车分时租赁(共享汽车)、定制客运、车货匹配等多种交通运输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规范发展,推动网约车平台与基地建设。鼓励企业积极发展运用自动驾驶等新技术,响应国家新能源战略和绿色出行战略等号召,打造城乡绿色出行创新型网约车服务品牌。 ⒍互联网+物流应用。 重点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与物流业的深度融合,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鼓励建立物流信息互联网基础平台,推进物流信息的开放共享,连接生产、运输企业、从业者、物流园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实现物流社会协同。加强物流行业网络监管,努力实现物流资源整合、物流过程优化、物流信息透明、物流监管高效。 ⒎互联网+医疗健康。 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机构5G网络建设,健全市健康医疗业务专网,覆盖市县级各类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村卫生站、民营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接入,最终实现市健康业务网络全覆盖。建设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接入市级平台,打通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省基卫系统、各级医院信息系统和各有关部门的业务信息系统,实现健康医疗数据在全省有序共享交换。完善医保异地报销结算和“一站式”服务结算等工作,积极推进镇村医保报销一体化。加强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推动医院信息系统升级改造,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参加国家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开展智能预约挂号、导医分诊、预约检查、移动支付、健康诊疗信息推送、检验结果自助查询、满意度评价等服务。全面推广电子健康码,逐步取消诊疗卡,实现“一码通用”。推进远程诊疗服务,实现市、县、镇、村四级全覆盖,广泛开展远程会诊、远程会议和培训直播等工作。推进5G技术在互联网医院、医学影像、数字化手术室、卫生应急指挥等领域的应用,开展远程监护、移动式院前急救、远程医疗等服务。 ⒏互联网+文旅应用。 鼓励创新技术,提高旅游业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能力,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在旅游业的示范应用,以构建“红色旅游”“客都文化”“全域旅游”新格局、新业态、新模式。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与管理体系,实现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转变,覆盖游客、旅行社、景区多主体和行前、行中和行后全过程,实现对全域内旅游要素的无边界整合,对交通、安全、营销及吃住行游购娱消费等各个环节、各个要素进行全网优化,实时更新,网络动态发布。 (六)信创产业发展促进工程 ⒈国产化基础硬件产品研发。 一是做大做强5G电子电路及新材料产业,鼓励企业通过开展5G高频电路板项目加快转型升级,探索研发5G产品重要零配件和新材料,引入上下游企业共同研发5G通讯硬件产品,鼓励企业开展5G相关传输技术和应用产品等研发。二是鼓励企业加大科研力度,强化基础研究,发挥本地制造业优势,鼓励企业利用小米、金山云等技术平台,积极研发新产品,加入头部企业产品生态链。积极融入国家自主创新体系,鼓励参与国产化基础软硬件研发,逐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三是支持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及产业化能力,参与5G基站、5G手机、5G终端产品、电子元器件、电脑等产品研发生产等。四是积极对接和进引国内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头部企业产业链落户梅州,逐步开展各类新型智能终端产品研发和生产。 ⒉国产化基础软件产品研发。 一是支持鼓励突破操作系统、云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套件等系统软件和基础软件产品,开展技术和产品的开发、迭代升级、服务、应用推广,提高软件产业基础竞争力。二是鼓励开展软硬件操作界面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的研发。结合5G创新发展趋势,鼓励校企合作、产研合作等,研发新产品,孵化面向行业的5G创新应用。三是支持企业、科研院校等参与突破CAD、CAE、EDA等工业软件,开展技术和产品的开发、迭代升级、服务、应用推广。四是支持软件企业提高软件产品成熟度,打造成熟软件,推动本地政府、企业、运营商等使用本地成熟软件产品。五是鼓励自主通用软硬件适配测试中心建设,支持第三方机构、大型软件企业建设适配测试平台,建立完善适配服务体系,提供咨询、测评和质量保和服务。 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研发。 主动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鼓励企业积极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设计研发新型产品,发展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环保、智慧生活、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和服务。一是鼓励人工智能企业以算法为核心,以提升感知识别、知识计算、认知推理、运动执行、人机交互能力为重点,研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应用;鼓励企业布局开发智能软硬件、智能机器人、智能运载工具、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智能终端、物联网基础器件等产品。二是鼓励物联网企业面向电子信息、农业等优势产业,研发物联网透传设备、智能感知设备、智能控制设备和物联网操作系统、中间件、嵌入式软件等产品,加强重点行业跨界合作、提供综合服务解决方案。三是鼓励区块链企业在我市加快区块链架构、共识算法、非对称加密、容错机制、分布式存储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应用,形成区块链基础架构和解决方案,推进可信服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区块链应用场景,加强区块链技术在数字政府、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领域应用。四是鼓励虚拟现实企业加强动态环境建模、新型显示和传感器、系统开发工具、实时三维图形生成、多源数据处理等技术的研发能力,拓展行业应用,推进虚拟现实与工业设计、健康医疗、建筑设计、地质勘探、智能交通、文化教育、红色党建、生活娱乐、旅游出行等领域融合创新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以梅州市加快5G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为基础,统筹推进梅州互联网产业发展。各级各部门要积极按照职能分工落实做好各项工作,既分工负责,又加强合作,通力配合。主动对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更多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我市互联网产业发展,认真落实各级相关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对互联网产业发展的组织保障,加强重点企业和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时跟踪和服务,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落实扶持政策 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广东省5G基站和数据中心总体布局规划(2021—2025年)》《梅州市加快互联网产业发展若干扶持措施》、《梅州市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若干扶持措施》《梅州市5G站址建设规划(2018—2022年)》《梅州市加快5G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9—2022年)》《梅州市互联网产业发展五年实施方案(2019—2023)》等文件精神和要求,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强化用地等要素保障,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强化政策导向作用,优化精准扶持效果。各县(市、区)、市各有关部门要积极统筹资金加大对互联网产业和应用发展的扶持,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源、资金投入发展互联网产业。 (三)强化人才保障 落实“人才20条”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进一步制定或完善相关优惠政策,促进人才培育,强化人才保障。鼓励互联网领军人才、创业创新人才和前沿技术专业人才等来梅州创业创新,妥善解决引进人才及其子女的落户、入学、医疗和就业等问题,提升互联网人才在梅州的归属感。加快互联网人才培养,加强高校、职业学校的人才输出对接,充分利用教育机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的互联网技能培训,多渠道培育互联网人才,形成互联网人才梯队。 (四)优化运营环境 认真落实《中共梅州市委办公室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梅州市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行动方案〉的通知》等文件,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支持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探索对新兴业态的“温和监管”和“预警式监管”模式,为企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扩大市场主体平等进入范围,打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网络部署与产品应用的内、外部环境。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加强对互联网领域初创型企业的支持。加强金融服务平台和法律服务平台建设,解决投资者融资难、融资少和法律咨询服务的刚需问题,做好营商配套服务。 (五)推进交流合作 支持我市企业与国内外企业开展跨领域、全产业链的紧密协作,鼓励国内外企业来梅投资,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应用创新,支持互联网技术、产品、平台、服务等本地化和国际化。鼓励与国内外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等领域相关机构加强沟通,针对技术、应用、管理、发展动态等重大问题开展交流与合作。立足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主动策划,开展有针对性的“一对一”招商,推动现有企业发展壮大和招商引资质效同步提升。 (六)强化安全保障 加强网络安全保障,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落实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有关建设要求,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信息安全防护设施,加快构建互联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扩展延伸现有互联网安全监管措施,针对互联网技术和业务特点探索针对性更强的监管手段。提升安全防护能力,加强互联网安全体系研究,建立涵盖设备、控制、网络、平台和数据的多层次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引导企业提升互联网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理能力。强化制度建设,加强信息安全保障顶层设计。强化平台安全,采用安全可信产品和服务,提升基础设施关键设备安全可靠水平。 政策解读:《梅州市互联网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解读 附件: (公开版)梅市府办〔2020〕17号《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梅州市互联网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