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支持IPV6  丨   长者助手  丨  无障碍浏览   丨   繁體  丨   RSS订阅
首页 > 招商引资 > 招商动态

奋进十年路·苏区新启航 | 兴宁市:实业兴城 战鼓催征

阅读次数:1204 信息来源: 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22-10-12
[字体:  ]


  十年,既是时间的刻度,又是发展的标尺。

  十年,三千六百多个日夜,记录了兴宁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也见证了苏区人民筚路蓝缕、只争朝夕的无畏前行。

  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114.15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96.3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36.21亿元提升至2021年的71.4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4612元上升到2021年的30434元……


兴宁正加快城乡发展,建设更高品质的梅州副中心城市。何森垚摄

兴宁正加快城乡发展,建设更高品质的梅州副中心城市。何森垚摄


  回顾过去十年,红色沃土与绿色生态发展在兴宁大地相得益彰,宜居城乡与文明生态建设相辅相成。

  展望未来,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兴宁市聚焦实体经济和乡村振兴,坚持红色苏区绿色发展,坚定不移推动现代化建设。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栉风沐雨。凝心聚力,昂扬奋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兴宁正奋力推动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在新征途上展现新作为、干出新气象。



  以民生为根本

  幸福感获得感更触手可及

  走进径南镇新洲村,沿途是干净整洁的道路,映入眼帘的是白墙黑瓦的老屋以及路旁新设的仿木护栏、新种的花草。再往深处走,一个新“茶室”让人眼前一亮,几位村民正在热烈讨论近年来的变化。

  78岁的村民何妙泉高兴地说:“路宽了、灯亮了、干净了;游客多了,农产品好卖了;大家精气神也变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兴宁这片红色热土上绽放出新的光芒:扶贫干部扑下身子带领群众书写脱贫攻坚答卷,处处有百姓致富奔小康的捷报。

  2020年,兴宁市全市贫困人口11109户、27529人均达到脱贫标准,58个省定贫困村均达到出列标准,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苏区群众“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了,幸福感、获得感更触手可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4612元,提升到2021年的30434元,增长了108.2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9864元,提升到2021年的21069元,增长了113.59%。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兴宁市全力推动民生实事项目落地、实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过去十年,兴宁市卫生健康事业不断进步。全面完成卫生“两基”示范镇创建,新建和改造村卫生站429个,成功创建省卫生城市,获评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兴宁市人民医院在2021年度DRGs指标排名中居全省二级综合医院第三。

  过去十年,兴宁市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面完成镇(街)20所中心幼儿园独立建制,城区初中“大班额”问题全面解决,成功创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

  过去十年,兴宁市文明创建成效显著。兴田街道、龙田镇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被打造为省级示范所,60个村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被打造为省级示范站;16所学校获评第五届梅州市文明校园,文明校园创建参与率达100%、创建成功率达100%。

  过去十年,兴宁市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力度,自然村集中供水实现全覆盖,全部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55%以上村庄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成为网红打卡点。

  ……

  以民为本,必将得到人民的支持。过去十年,兴宁涌现出一批批乡贤,捐资助学;更有不少年轻人回流,为兴宁加快振兴发展注入了内生动力。

  “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充满干劲。”径南镇新洲村返乡青年邓颖君说。今年6月,已经是一家创业公司老板的他,将办公桌“搬”回老家,成为新洲村后备干部。他将把资源和新理念带回家乡,圆梦故土。据统计,自径南镇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以来,当地吸引了30多名年轻劳动力返乡务农或创业,仅茶叶便新种植了500多亩。

  以振兴为目标

  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广州(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机器声轰鸣,广东红禾朗电工有限公司投资的厂房正如火如荼建设。

  该公司是惠州市博罗县第一纳税大户,在兴宁计划投资总额6.3亿元,主要从事传统墙壁开关插座及智能中控开关插座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7亿元以上,税收达3500万元以上。

  “公司目前已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推进厂房建设。”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向兴宁市政府租赁了约1.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将建设22条新生产线。


兴宁工业园已建成和在建有38万多平方米标准厂房,企业可以实现“拎包入住”。资料图

兴宁工业园已建成和在建有38万多平方米标准厂房,企业可以实现“拎包入住”。资料图


  引进一个项目,带动一方发展。过去十年是兴宁持续发力苏区振兴的十年。兴宁市千方百计引进“打粮食”产业项目,全力以赴做强做大工业经济,以项目推动实体经济蓬勃发展;主动对接“双区”“两个合作区”建设的辐射带动,积极主动融入梅州建设粤闽赣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谋划加快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扎实推进实体经济发展。

  一个个项目落地有声、落地有效,兴宁以“红”绘就苏区振兴发展新蓝图,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更加坚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36.21亿元,提升至2021年的71.43亿元,增长97.26%。2022年1月,兴宁被评为全省58个“制造业发展较好县(市、区)”之一。

  建设更大的发展平台,推动实体经济提质扩容,兴宁正快马加鞭。

  不久前,依托广州天河(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原有的产业基础,兴宁市借助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口帮扶机遇,共同建设广东兴宁医疗器械产业园。

  “兴宁市发展医疗器械产业正当其时。” 兴宁市工业园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兴宁市交通便利,建设中的梅龙高铁在兴宁设站;园区基础设施完善,工业园已建成和在建有38万多平方米标准厂房,企业可以实现“拎包入住”,“依托这些优势,兴宁市将致力打造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8月19日,广东兴宁医疗器械产业园正式揭牌。

  依托现有的资源和产业优势,兴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激发出发展新活力。通过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互联网、生态特色食品、现代轻工纺织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医疗器械、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推动机电、工艺、酿酒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兴宁工业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工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技改项目有序推进。

  以绿色为底色

  红色土地涌现“绿色经济”

  走进龙田镇梅州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肉鸽养殖基地,一排排整齐的鸽舍映入眼帘,数不清的鸽子正在啄食。该公司总经理陈伟波告诉笔者,基地带动了农户规模化养殖,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渠道,“仅资产收益项,2021年,合作农户实现分红426.26万元,户年均增收3891元”。

  回首过去十年,生态绿色是兴宁发展的底色,更是其发展的重要载体。以产业生态化推动绿色发展,兴宁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蹚出一条红绿相融的发展道路。


兴宁市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粮食面积、产量、效益多重增长。何森垚摄

兴宁市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粮食面积、产量、效益多重增长。何森垚摄


  其中,兴宁市把生态肉鸽产业作为乡村振兴、富民兴村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在全省率先出台扶持肉鸽产业发展一系列措施,推进肉鸽产业链的形成和整合。2021年,兴宁肉鸽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

  截至目前,全市10个镇已建成标准化肉鸽养殖基地16个,全产业链产值达8亿多元,形成了龙头带动、农户参与、共同平台支撑的集群发展格局,带动210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1.5万元。其中,“兴宁鸽”入选了2020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因地制宜选准绿色产业发展方向。过去十年,兴宁在大力推动发展省级丝苗米、肉鸽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基础上,推进申报油茶、单丛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持续在特色农业品牌打造、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农产品深加工上下功夫,通过促进优势产业规模化、科技化、品牌化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积极引进“农光互补”等项目,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兴宁积极创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区。资料图片

兴宁积极创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区。资料图片


  “潇洒兴宁县,天南独一隅。”除了特色农业,兴宁市还大力开展绿色文旅,并融入红色因素,打造专属IP,逐步形成了“红色苏区+绿色生态”的旅游发展新局面。

  在刘光夏纪念馆,重温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来到罗屏汉故居,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探访两海会馆,寻找历史留下的印记;走进兴宁市历史纪念馆,了解兴宁一路的发展足迹……作为原中央苏区县,近年来,兴宁经过有序开发与建设,以红色为主基调的旅游路线已具雏形。

  日前,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关于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第五批名单的公示,兴宁市名列其中。

  不断践行生态理念,兴宁市做好城乡融合文章,全力当好梅州生态发展主力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新成效。兴宁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启动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工作,全市森林覆盖率67.14%、林地绿化率99.06%;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数说发展

  ●兴宁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14.15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96.32亿元,累计增长71.98%;2022年上半年为89.03亿元,同比增长2.0%

  ●“十三五”期间,兴宁累计实现园区工业总产值14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37.53亿元、税收8.13亿元,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集聚效应不断提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4612元,提升到2021年的30434元,增长了108.2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9864元,提升到2021年的21069元,增长了113.59%

  ●2021年,全市规上企业79家,亿元以上企业15家,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71.43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18.1亿元,比增26.8%。兴宁获评全省2020年度制造业发展情况较好的县(市)

  记者观察

  “红+绿”融出振兴发展新活力

  暑假期间,兴宁市大坪镇罗屏汉故居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这位中央苏区的重要建设者、红军长征的“送行人”、南方游击战争的领导者及其妻子张瑾瑜的故事令无数人动容。

  罗屏汉故居先后获评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苏区精神(广东)研究中心研学基地、“梅州红十景”、梅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梅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梅州市党员教育基地、兴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大坪镇不断挖掘深厚而光荣的革命历史,充分保护利用红色文化,打造红色小镇,围绕“罗屏汉故居—黄文杰故居—十二肩岭南粤古驿道”建设红色旅游线路。同时积极发展“红色+”产业,将农旅基地、美食资源串珠成链,以红色文化引领乡村振兴,取得初步成效。

  红色是兴宁的底色。作为原中央苏区县,兴宁是一片浸润着崇高革命精神的红色热土,到目前为止,共有72处革命遗址被列入广东遗址名录。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在加快振兴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兴宁市注重以红色基因铸魂塑神,结合绿色经济发展,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兴宁市将传承红色文化融入到城市发展历程中、融入到民生福祉之中。当地加强对刘光夏、罗屏汉、邓逸凡故居等革命遗址的活化利用,建设一批红色村,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抓好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南粤古驿道等项目建设。

  在创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过程中,兴宁市将红色景点串珠成链,形成了大景观。

  日前,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关于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第五批名单的公示,兴宁市名列其中。

  红绿相融,兴宁还注重发展绿色经济。当地在大力推动发展省级丝苗米、肉鸽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基础上,推进申报油茶、单丛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持续在特色农业品牌打造、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农产品深加工上下功夫。

  传承红色基因,挖掘新的时代内涵,彰显新的时代价值。站在新的起点上,兴宁坚持红色与绿色相结合,蹚出一条充满活力的振兴之路。

  发展亮点

  以示范带建设推动乡村全域振兴

  俯瞰径南镇,一条“之”字形的道路将沿线10个村串珠成链,美景犹如画卷,轮番上演,春采茶叶,夏摘李果,冬赏李花,全年美酒飘香,一幅富美乡村图景跃然眼前。

  近年来,广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着力破解美丽乡村“有点无线、有线无面”的难题。

  兴宁依托径南镇现有的2万亩李果、2.3万亩茶叶、8000亩油茶、1万吨珍珠红酒、3个AAA级景区、1个全国古村落等资源禀赋和人文底蕴,计划投入2亿元,串珠成链,探索建设乡村产业社区,打造集人文风貌展示、红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生态休闲旅游、现代农业发展等于一体的“茶果飘香·醉美径南”乡村振兴示范带,形成古镇与良田共存、产业与乡村共兴的客家特色乡村新貌,让乡村呈现全域振兴、共同富裕的发展态势。

  示范带建设连着千家万户,如何广泛凝聚群众力量?兴宁把突破口瞄向“美”。

  作为先行点和示范点的新洲村,第一时间完成了3.2公里村道改造。“村道由4.5米拓宽至6米。”村党支部书记蓝志群说,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纷纷主动参与进来,全村有100多户村民完成了房屋风貌提升。

  美只是基础,示范带建设的关键还在于“联”。径南镇党委书记曾秋勇说,“茶果飘香·醉美径南”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充分考虑径南实际,因地制宜推进,既强调环境的“美”,又突出产业的“兴”,点、线、面有效联动,打开全域振兴发展新局面。

  目前,径南茶叶的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得到提升,全镇茶园面积达2万多亩,有茶企及合作社64家,年产茶叶2500吨,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万元。

  振兴茶产业只是一个缩影,示范带建设正推动茶、果、酒、康养文旅产业加速融合发展。“走村看景、赏花摘果、品茶喝酒的业态逐渐丰富,周末游、乡村游、周边游经济逐渐升温。”径南镇党委副书记赖海桂说。


站群导航
  • 党群部门
  • 政府部门
  • 乡镇街道
  • 梅州网站
  • 其他网站